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4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背景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VLST)是一种有致死风险的介入术后晚期并发症,但其具体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23例药物洗脱支架(DES)或金属裸支架(BMS)相关的VLST靶病变。方法入选VLST患者23例(18例DES,5例BMS),介入治疗前于靶病变处行OCT检查。结果支架植入至发生VLST的持续时间BMS组明显长于DES组[(112.00±51.36)个月vs(41.39±19.64)个月,P0.001]。BMS组新生内膜厚度大于DES组[(0.33±0.24)μm vs(0.26±0.22)μm,P0.001]。23例VLST靶病变中,OCT明确观察到支架内新生内膜含薄纤维帽粥样斑块(TCFA)18例(78.26%),支架内再狭窄15例(65.22%)。新生内膜破裂15例(65.22%),DES组与BM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56%vs 100%,P=0.07),破裂位于最小管腔面积处13例(56.52%)。存在无内膜覆盖支架丝17例(73.91%),DES组高于BMS组(88.89%vs 20%,P=0.008)。同时存在新生内膜破裂和无内膜覆盖支架丝8例(34.78%)。与无新生内膜破裂相比,有新生内膜破裂病变更易出现TIMI血流3级(60.00%vs 12.50%,P=0.038)。结论本支架内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至内膜破裂在BMS和DES相关的VLST病变中均普遍存在,且DES早于BMS。新生内膜延迟愈合在DES相关的VLST靶病变中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2.
血糖变异性指的是一定时期内血糖水平的波动程度。它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关联。血糖变异性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 促发动脉粥样硬化, 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及干预心血管系统的自主神经调控。增加的血糖变异性可能会通过改变炎性介质的水平和氧化压力状态, 推动心血管疾病的产生和进展。目前, 血糖变异性在临床上的重要性常被低估, 相关的研究还相对匮乏。然而, 随着血糖连续监测设备的快速发展, 为血糖变异性的研究提供了优势。本文对血糖变异性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旨在深入探讨血糖变异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淋巴瘤并发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结果。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患者数据库中出院诊断包括冠心病和淋巴瘤、肉瘤或癌的所有患者,分为淋巴瘤组和非淋巴瘤组,登记治疗数据并电话随访。比较两组间人口学和共患病的基线特征、冠心病治疗情况以及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最终纳入并完成随访121例恶性肿瘤并发冠心病患者,淋巴瘤组和非淋巴瘤组分别为59例和62例,淋巴瘤患者占同期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0.09%。以患者出院时为基线,淋巴瘤组患者与非淋巴瘤组患者比较,年龄更年轻[(60.5±12.3)岁vs.(66.6±9.7)岁,P=0.003],肿瘤确诊后生存期更长[(12.1±7.75)年vs.(9.24±7.06)年,P=0.035],先患冠心病的比例明显偏低[27.1%vs. 43.5%,P=0.0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两组各有14例死亡,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瘤组患者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vs. 8.1%,P=0.033)。结论淋巴瘤患者与非淋巴瘤患者相比,冠心病发病年龄更轻,且更多见于肿瘤发生以后,严重出血事件更少,在确诊肿瘤后的生存期更长。  相似文献   
14.
既往的研究发现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 概率可高达40%,是心 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非梗死相关动脉的治疗策略存在诸多争议,且指南针对STEMI 非梗死 相关病变的处理无统一意见。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较单纯冠脉造影能更直观地评价冠脉血流储备能力,可能成 为非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腰痛灵栓初步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腰痛灵栓抗炎、镇痛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大鼠化学神经根炎模型模拟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腰痛灵栓对炎症、痛阈、步态和血清中磷脂酶A2(PLA2)、白介素1(IL-1)含量的影响;用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法观察其抗炎作用;用小鼠热刺激法(热板法)和小鼠化学刺激法(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腰痛灵栓剂对大鼠神经根炎模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其步态和痛阈有明显恢复作用,能降低血清中PLA2和IL-1的含量.腰痛灵栓还能够抑制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对热刺激、化学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腰痛灵栓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痛风方用不同工艺提取分离的各组分(总黄酮与总生物碱混合物、总黄酮、总生物碱)的抗炎镇痛和降血尿酸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法和小鼠化学刺激法(扭体法)观察其抗炎镇痛作用,以次黄嘌呤建立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其降血尿酸作用。结果:痛风方中的总黄酮与总生物碱混合物和总黄酮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痛风方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混合物、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对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痛风方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对小鼠高尿酸血症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痛风方中的总黄酮和总生物碱混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痛风方中的总生物碱具有镇痛和降血尿酸作用;痛风方中的总黄酮具有抗炎镇痛和降血尿酸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老龄和非老龄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晚期支架内再狭窄(L-ISR)患者的临床特征,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短期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入选218例在我院初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并于2016年因L-ISR而需要再次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龄组(年龄≥65岁,n=77)和非老龄组(年龄<65岁,n=141)。患者的入院特征、临床表现以及介入治疗特点和手术结果等被纳入分析评估,并随访患者PCI后12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结果:L-ISR患者中75.7%的患者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64.7%的患者再次置入支架。与非老龄组相比,老龄组有更高比例的脑卒中、心房颤动、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且支架置入至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时间更长,体重指数(BMI)更小、冠心病家族史比例更低(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临床症状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老龄组患者相比,非老龄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vs 3.9%,P=0.54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OR=6.317,95%CI:1.145~34.843, P=0.034)是L-ISR患者介入治疗后短期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与L-ISR患者短期MACE发生相关。在临床实践中,识别该类人群可能更有助于L-ISR患者的危险分层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局部特征、支架因素及介入操作因素对介入术后即刻支架贴壁不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介入治疗前、后均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的50例患者资料。介入术前OCT检查评价冠脉病变局部特征(包括:血栓负荷、钙化程度、不稳定斑块即薄帽纤维粥样瘤(TCFA)、央层、病变累及象限、病变长度、狭窄程度),术后即划行OCT评价支架贴壁情况、结果本研究共分析支架丝30390个,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为(6.63±4.37)%。多元线性同归分析显示.西罗莫司支架(β系数5.3%,P〈0.001)、钙化(β系数1.9%,P=0.002)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呈正相关。而后扩张压力(B系数-0.2%.P=0.021)与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小良发生率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西罗莫司支架、钙化程度重可增加术后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发生率,而术后球囊扩张可减少即刻支架丝贴壁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给予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CRP)的刺激,比较两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干预后其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相关分子机制在变异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和他汀类药物的干预效应。方法培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病例组,n=6)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6)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使用CRP(终浓度为20mg/L)刺激24小时;辛伐他汀干预采用辛伐他汀(终浓度10umol/L)预先孵育单核细胞2小时,继之以CRP刺激24小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TNF-α和IL-6的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基础状态下病例组中TNF-α和IL-6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给予CRP刺激后,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和IL-6的水平较其基础状态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病例组中TNF-α和IL-6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辛伐他汀预孵育后可以有效抑制两组患者CRP刺激后的TNF-α和IL-6表达(p〈0.01)。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受到CRP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NF-α,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炎症机制可能在变异型心绞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炎症反应的强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糖足洗液对动物皮肤的毒性作用。方法皮肤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最大给药量法,观察大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接触糖足洗液后所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实验兔完整皮肤皮肤和破损皮肤多次接触糖足洗液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情况和恢复情况;皮肤过敏性试验观察豚鼠经皮肤重复接触糖足洗液后所产生的皮肤过敏反应及过敏强度。结果糖足洗液对大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未见急性毒性反应、对实验兔完整皮肤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皮肤无致敏作用。结论糖足洗液皮肤急性毒性、皮肤刺激以及皮肤过敏试验结果未见明显毒性反应,用于糖尿病足的治疗是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