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翁应初  蔡佳驹  李博  赖俊  唐柚青 《现代养生》2023,(21):1625-1627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时间行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诊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以2022年4月1日-2023年4月30日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出血后8h内进行胃镜检查的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同期选取出血后的8~24h内进行胃镜检查的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血部位检出率、治疗效果、住院相关指标(黑便消失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上消化道出血后8h内进行胃镜检查的观察组患者出血部位检出率为82.69%,高于对照组的61.54%;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总有效率为94.23%,高于对照组的止血总有效率84.61%;观察组患者黑便消失时间、止血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15.38%;上述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出血后的8h内行胃镜检查可提高出血部位检出率,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62.
孟繁甦  陶雪飞  苏磊  唐柚青  刘志锋  宋云峰 《重庆医药》2009,38(14):1767-1768,1770
目的分析 ω-3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20S蛋白酶体的活性。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方法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在试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试验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药物对照组除了ω-3脂肪酸外,其余成分相同。其余仅给予生理盐水肠外注射。在模型复制前5d即开始连续给相应治疗。造模第16小时,无菌操作下取双侧伸趾长肌,放入液氯中保存。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伸趾长肌内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荧光法检测伸趾长肌内20S蛋白酶体活性。结果测定各组一侧伸趾长肌湿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脓毒症组16h点伸趾长肌降解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的20S酶体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20S蛋白酶体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PN组活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ω-3脂肪酸组20S活性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脓毒症时存在骨骼肌高分解代谢,ω-3脂肪酸可以通过降低20S蛋白酶体活性减轻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63.
童华生  唐柚青  苏磊 《广东医学》2012,33(4):563-565
目前认为重症中暑是一种在热应激状态下继发于肠源性毒血症启动的全身炎症反应过程,肠道和血管内皮为这种病理损害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肠门脉经典途径引起肠源性毒血症不能解释重症中暑早期存在的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损害过程.新近观点认为:由于不经过肝脏第二水平防御系统,肠系膜淋巴途径早期即可快速转运肠源性毒性物质而直接诱导全身炎症反应.大量研究认为,多种重症疾病状态下肠系膜淋巴中存在着启动炎症反应和血管内皮损伤的生物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分析ω-3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20S蛋白酶体的活性.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方法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在试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试验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药物对照组除了ω-3脂肪酸外,其余成分相同.其余仅给予生理盐水肠外注射.在模型复制前5d即开始连续给相应治疗.造模第16小时,无菌操作下取双侧伸趾长肌,放入液氮中保存.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伸趾长肌内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荧光法检测伸趾长肌内20S蛋白酶体活性.结果 测定各组一侧伸趾长肌湿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脓毒症组16h点伸趾长肌降解率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及假手术组的20S酶体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20S蛋白酶体活性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PN组活性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ω-3脂肪酸组20S活性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时存在骨骼肌高分解代谢,ω-3脂肪酸可以通过降低20S蛋白酶体活性减轻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试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试验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药物对照组除了ω3脂肪酸外,其余成分相同.其余仅给予生理盐水肠外注射.在模型复制前5 d即开始连续给相应治疗.造模第16小时,无菌操作下取双侧伸趾长肌,一侧放入液氮中保存,另一侧放入孵育液中继续孵育2 h,并测定湿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肌肉组织中3甲基组氨酸(3-MH)含量.结果:各组一侧伸趾长肌湿重差异未见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比较,脓毒症组16 h点伸趾长肌降解率升高明显(P<0.05).与脓毒症组比较,ω3脂肪酸组大鼠3-MH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结论:脓毒症时存在骨骼肌高分解代谢,ω3脂肪酸可明显降低骨骼肌高分解代谢率.  相似文献   
66.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处理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行肝移植手术后早期发生腹腔出血患者的围手术期各种相关因素进行观察,并观察保守治疗及手术止血治疗对预后影响。结果肝移植患者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术后凝血功能较术前差。发生腹腔出血患者原发病大多为肝炎后肝硬化,术前MELD评分较正常组高(P〈0.01)。保守处理组凝血功能较手术组要差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而在手术后止血使用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有引起肝动脉栓塞的风险。结论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患者,应立刻给予保守治疗,如出血仍无法控制时,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a有肝动脉栓塞的危险,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67.
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腹腔出血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线索.方法 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术后早期发生腹腔出血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凝血功能和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变化;腹腔探查血管性出血情况.结果 肝移植术后出血组患者(12例)术前MELD评分较非出血组(82例)显著增高(P<0.01);出血组患者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术中出血量显著增加,术后凝血功能较术前进一步恶化,与非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例腹腔探查手术患者均发现存在小动脉出血.结论 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与术前高MELD分值、凝血功能障碍和术中大出血量密切相关,但术中血管处理不当仍是肝移植术后腹腔出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成功救治1例脑出血后出现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颅内感染患者,报告如下。 1病历简介 患者男性,43岁,急性起病。2013年3月21日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呕吐1h”入外院治疗,入院时呈浅昏迷状,右侧肢体肌力0级,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大面积脑出血;行血肿微创清除术,术中引出血块约20 ml,予吸氧、控制血压、护脑、催醒、抗感染及尼莫地平持续泵入等治疗,患者意识较前好转,呈昏睡状,但右侧肢体肌力无明显好转,复查头颅 CT示左侧基底节区、放射冠区仍见斑片状高密度影,周围仍见水肿带环绕。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对机械通气肺损伤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的保护机制.方法选用24只新西兰兔,制作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ILI)模型,将动物随机分3组,即正常组、传统潮气量组及小潮气量组,在造模结束后6 h收集VILI的炎症反应标志物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测定肺组织核蛋白核因子-кB(NF-кB)含量,VILI炎症损伤标志物BALF的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以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检测外周血中NF-кB活性.结果根据参考文献建立VILI兔模型,与正常组相比,小潮气量组的BALF中中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核蛋白NF-кB含量、蛋白含量、肺毛细血管通透指数、肺组织湿/干比和氧合指数、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及外周血中NF-кB含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小潮气量可以降低VILI导致MODS的发生率,可能与小潮气量能够降低NF-кB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0.
中暑时表现为中心体温升高超过40 C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引起谵妄、惊厥或者昏迷等症状.尽管目前采用了积极的降温和相应的处理措施,但中暑的病死率仍可高达10%~15%,一旦转化为重症中暑,则易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死率则可达到40%以上[1-2],即便是存活者,其中也有约30%留有长期的神经系统后遗症[2-3].最新更多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暑的病理生理学反应不但可由热暴露的直接损伤引起,而且还可继发于热损伤之后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引发MODS[4],而这种高病死率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高发病率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