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检测重症中暑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数量和血清vWF及TM溶度;重症中暑血清攻击体外培养脐静脉,检测培养上清脱落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可溶性vWF及TM浓度。观察乌司他丁治疗对重症中暑CEC数量和血清vWF及TM浓度的影响;重症中暑血清攻击脐静脉,观察乌司他丁对培养上清血管内皮细胞数量和可溶性vWF及TM浓度的影响。结果:重症中暑患者组外周血CEC明显高多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中暑组血清vWF和TM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重症中暑血清可明显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上清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P<0.05),培养上清vWF和TM浓度明显升高(P<0.05)。重症中暑乌司他丁治疗可明显减少CEC(P<0.05),同时下调血清vWF和TM浓度(P<0.05)。体外实验发现乌司他丁对重症中暑血清损伤脐静脉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培养上清脱落血管内皮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培养上清vWF和TM浓度下降(P<0.05)。结论:重症中暑存在严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乌司他丁对于重症中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与热打击单独和联合作用对人肠上皮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方法 培养人肠上皮细胞株(SW480),实验分组为:对照组,热打击组(又分为热打击1 h、3 h和6 h组),LPS刺激组,热打击和LPS联合刺激组,用骨架蛋白(肌动蛋白F-actin)的特异性染料罗丹明标记的F-actin特异性结合物鬼笔环肽(rhodamine-phalloidin)和细胞核特异性染料(DAPI)行免疫荧光,检测在上述刺激作用下细胞形态的改变和F-actin在细胞内分布的变化。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热打击1 h就可以使细胞轮廓变圆,细胞伪足变短变粗,细胞间间隙变大。热打击3 h时上述情况更加明显,而热打击6 h时,细胞已经基本全部坏死漂浮。单独LPS作用6 h时也能看到多数细胞出现伪足变短变粗,细胞间间隙增大情况,但较单独热打击1 h组程度较轻。而热打击和LPS联合作用则可看到二者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正常对照组细胞的F-actin呈相对均匀分布,但以细胞周边和核的周围为多,而单独LPS作用即可看到胞骨架发生重组,出现应力纤维,而和热打击联合作用时,细胞周边的F-actin明显减少,出现明显的应力纤维(变粗、变短、紊乱,排列呈明显的非极性单向分布)。结论 热打击和LPS单独作用均可使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骨架发生重组,细胞间间隙增大,并且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这为理解重症中暑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肠屏障细胞的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3.
患者,女,16岁,因进行性乏力4月于2008年12月28日入院。患者于2008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肝功能示转氨酶进行性升高,遂入我院。病程中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智力正常,营养良好。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双眼未见Kayser-Fleischer环。心肺无明显异常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34.
四肢开放性大血管损伤的院前急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四肢开放性大血管损伤的特点及院前现场急救与转送措施。方法 对1998-2001年院前急救的四肢开放性大血管损伤192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现场死亡12例,死因为出血性休克和(或)严重的血气胸,成功实施院前急救180例。结论 积极抗休克治疗,妥善的止血,包扎,固定与转送,正确处理肢体的异物存留是成功实施院前急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目的 分析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院前急救的现况,探索院前急救规律,为有效利用救护资源,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分析.结果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001~2010年院前急救总病例54 612例,男性病例43 542例,占79.73%,女性病例11 070例,占20.27%,男、女性病例之比为3.93∶1;城郊患者40 265例,城内患者14 347例,之比为2.81∶1;内科病例4 285例,占7.85%;外科病例39 151例,占71.69%;妇产科病例5 867例,占10.74%;儿科患者5 309例,占9.72%;外科病人占第1位,超过总急救病例的2/3;21~50岁病例占76.39%;各种疾病病例53 615例,占98.17%,突发事件病例266例,占0.49%,车祸427例,占0.79%,其他病例304例,占0.56%.结论 创伤急救是出诊的首位原因,出诊半径和到达时间与患者死亡密切相关;对院前急救应采取分层、分类与分流急救相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36.
文强  郭振辉  苏磊  霍枫  唐柚青  汪邵平  浦淼水 《肝脏》2009,14(3):185-18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线索。方法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14例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前后肾功能(尿量、血肌酐)的变化情况;记录移植术中及术后前3d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平衡量。结果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患者(14例)术前MELD评分较非肺水肿组(127例)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死亡率明显上升(P〈0.01);急性肺水肿患者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血肌酐、尿量延迟恢复;术中、术后液体正平衡显著增加,与非肺水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与术前高MELD分值、术前肾功能障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及术中大量输液、术后限液不足密切相关,术中、术后严格控制出入量平衡,尽快恢复患者肾功能及相关重要脏器支持是防止肝移植早期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7.
对嵌顿性小网膜裂孔疝致多脏器受损成功救治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21岁。因突发上腹痛2d余,血压下降伴神志障碍1d入院。患者于200802—22晚餐后突发出现上腹痛,呈阵发性,不向他处放射,无呕吐、返酸,无腹胀、腹泻,就诊于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胱抑素C(CC)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肾小球滤过功能(GFF)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手术的44名患者手术前、手术后三天内及术后第10天的血清CC、肌酐(Cr)及尿素氮(BUN)的变化情况,并作两两相关性分析。结果:CC均数术前已高于正常,而术后当天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术后第1天以后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而Cr、BUN水平术前正常术后早期升高后下降,到术后第10天Cr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而BUN则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围手术期CC与Cr、CC与BUN、Cr与BUN均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且术后3天内均较术前升高,而第10天CC与BUN、Cr的相关性较前均下降(r分别为0.56和0.59, P<0.01);而术后BUN与Cr相关系数仍较高,相关系数为0.81(P<0.01)。结论:CC、Cr及BUN在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GFF上均有一定的缺点,故应联合CC、Cr及BUN以更准确地评价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GFF。  相似文献   
39.
目的 探讨脓毒症早期免疫抑制状态的监测方法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6例脓毒症患者入住重症监护室(ICU)当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水平,同时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通过相关分析比较两者评价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36例脓毒症患者入ICU时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30%者占16.67%(6/36例),APACHEⅡ评分为(24.17±4.45)分,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212,P=0.687;所有患者均死亡.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40%者占27.78%(10/36例),APACHEⅡ评分为(23.50±4.30)分,两者之间r=-0.251,P=0.484;病死率为80%(8/10例).结论 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30%是免疫抑制的判断指标,对脓毒症预后的判断可能优于APACHEⅡ评分.脓毒症发病早期存在原发性免疫抑制,提示经典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CARS)假说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40.
广州市10654例创伤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广州市院前急救中创伤流行病学特点,为创伤急救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由本院院前急救及急诊科急救的10 654例创伤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结果男性70.96%,青壮年(21~50岁)79.23%。城市边缘地带62.86%,中心城区占37.14%。交通伤39.18%,治安事件伤32.67%,工业外伤12.91%。院内ISS评分≥16分37.98%,其中交通伤37.74%,治安事件伤24.39%,工业外伤21.71%。损伤部位:肢体伤67.51%,头颈伤58.64%,多发伤41.77%,胸腹部伤39.41%。现场死亡361例,其中交通伤46.81%,治安事件伤28.81%,工业外伤14.40%;致死性损伤部位:多发伤42.66%,头颈伤34.07%,胸腹部伤15.79%。结论城市边缘地带逐渐成为大城市创伤高发区域,患者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且有年轻化趋势,主要致伤、致死因素为交通伤、治安事件伤、工业外伤。一些针对性的专职化急救措施和模式可能提高创伤急救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