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1.
癌症患者心理状况及个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癌症患者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采用SCL—90、EPQ测查120例,并以12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显示.癌症病人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6个因子分,较正常人显著增高,EPQ神经质分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不同的个体之间往往因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而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同一群体的暗示性程度也往往共同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针对住院分裂症患者这一病理性群体,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他们暗示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现象之一,不同的个体之间往往因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及个性等方面的差异而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同一群体的暗示性程度也往往共同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针对住院分裂症患者这一病理性群体,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影响他们暗示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维思通作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已有几年时间,其副作用少而轻,罕见引起癫痫发作者,现将我们所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23岁,因孤僻懒散、多疑、自语自笑3年,在当地取服维思通治疗,每日最大量4mg,服用20天后病人出现静坐不能等不良反应,故自行停服药物3天,于1999年9月19日入院。既往健康,无脑外伤、高热惊厥及癫痫发作史,家族中无癫痫史。入院查心、脑电图、血常规、肝功、血生化等在正常范围。诊断:精神分裂症,因体质  相似文献   
15.
利培酮致低血钾麻痹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24岁,未婚,工人。因孤僻、自语、多疑、冲动3年,加重1个月,于1997年6月25日入院,诊断精神分裂症(未定型)。入院查体无阳性发现。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功能及血K+、Na+、Cl-、ECG、EEG)无异常。既往健康,个人和家族成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袁(LSR)、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对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使用氯丙嗪或齐拉西酮治疗获临床治愈或显著进步的门诊、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128例进行评定。结果齐拉西酮组两次TESS评分低于氯丙嗪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齐拉西酮组患者LSR量表各因子分愿望与已实现、热情与冷漠、自我评价、心境差异有显著性(t=2.455~3.341,P〈0.05)高于氯丙嗪组;氯丙嗪治疗组患者家庭外社会活动、家庭内活动过少、婚姻职能、社会退缩、对外界兴趣缺陷程度显著高于齐拉西酮治疗组患者(t=2.869~3.181,P均〈0.01),个人生活自理、责任心和计划性的缺陷程度高于齐拉西酮治疗组(t=2.153,2.30,P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活满意度与药物副反应、阴性症状得分成负相关(r=-0.238,-0.211)。结论与氯丙嗪相比服齐拉西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好,患者主客观生活满意度与药物副反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采用焦虑状态评定量表对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焦虑情绪进行测评,并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研究人员制定的护理干预对策,对照组仅接受精神科护理常规.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焦虑情绪较重,通过干预实验组焦虑情绪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采取多种形式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焦虑情绪,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8.
癔症遗传与环境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癔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以住院癔症病人为索引病例,调查其先天遗传因素及后天环境因素,并进行1∶1病例对照.结果癔症患者一、二、三级亲属的预期发病率分别为2.6%、0.66%和0.44%,癔症的遗传率为30.3%,父亲年龄与子女患病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704,癔症的发病与癔症家族史、季节、家庭暴力、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等因素有关,癔症的每一亚型均有着其相同或不同的发病危险因素.结论遗传因素在癔症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是促发因素,癔症各亚型之间存在着发病机制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 检测32例抑郁发作及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病例组)及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采用CBCT测评评定认知功能。比较两组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病例组细胞因子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IL-2、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t=3.36~7.17,P<0.01)。病例组连线测试、符号编码、持续操作和数字广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3.79~5.16,P<0.01)。病例组连线测试、符号编码得分与IL-6水平呈负相关(P<0.05),符号编码得分与IL-10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 免疫炎症反应或许参与了抑郁障碍的发病,IL-6、IL-10或许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家族性与散发性分裂症患者在暗示性方面的差异。方法 以住院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完全依照唐安平的暗示性测查方法,测查其暗示性,同时调查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散发性分裂症患者在视觉暗示性和触觉暗示性方面明显高于高发家系分裂症患者,低发家系分裂症患者在视觉暗示性方面明显高于高发家系分裂症患者。家族史是被纳入逐步判别方程的一个重要变量。结论 各群组间暗示性的差异为家族性与散发性、高发家系与低发家系的不同源或者不同质提供了间接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