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51篇 |
免费 | 336篇 |
国内免费 | 17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3篇 |
儿科学 | 37篇 |
妇产科学 | 44篇 |
基础医学 | 203篇 |
口腔科学 | 42篇 |
临床医学 | 859篇 |
内科学 | 524篇 |
皮肤病学 | 44篇 |
神经病学 | 157篇 |
特种医学 | 18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626篇 |
综合类 | 1795篇 |
预防医学 | 586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747篇 |
12篇 | |
中国医学 | 725篇 |
肿瘤学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65篇 |
2022年 | 187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71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129篇 |
2015年 | 116篇 |
2014年 | 445篇 |
2013年 | 256篇 |
2012年 | 243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265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367篇 |
2006年 | 380篇 |
2005年 | 319篇 |
2004年 | 273篇 |
2003年 | 238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72篇 |
2000年 | 159篇 |
1999年 | 195篇 |
1998年 | 148篇 |
1997年 | 165篇 |
1996年 | 150篇 |
1995年 | 146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82篇 |
1991年 | 57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5篇 |
1964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自 1990年~ 2 0 0 0年 ,我科共收治门静脉高压症患者 98例。其中行脾切除者 86例 ,术后并发气阴两虚者 4 8例 ,采用中西医疗法以消除或缓解症状 ,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4 8例 ,年龄 4 0~ 72岁 ,平均 5 5 4岁 ,全部为男性。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脾功能亢进 ,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者 4 2例 ,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者 4例 ,仅红细胞减少者 2例。脾切除术后 3~ 5d ,患者开始出现明显的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表现 ,不明原因的发热 (即“脾热”) ,全身燥热不适 ,体倦乏力 ,口咽干燥喜饮 ,小便短少 ,大便干 ,舌质红或光绛少津 ,光洁无苔或…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中西药联合应用及单独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治疗组(A组)30例,西药治疗组(B组)(头孢哌酮+吲哚美辛+奥美拉唑)30例,中西药联合治疗组(C组)30例。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门诊复查,通过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指数(NIH-CPSI)评分了解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查前列腺液了解白细胞数量情况。结果在症状改善方面,中药组与西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中药组与中西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西药组与中西药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在前列腺液白细胞数量等级上,3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独应用中药或西药;但在前列腺液白细胞数量等级的改善效果与单独应用中药或西药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4.
65.
为探讨晚期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治疗方法及其远期手术效果。笔者回顾性分析单一手术(动-静脉转流术)与联合手术(转流术联合腰交感神经切除术)两种方法治疗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术后3,5年的临床疗效。 结果示,联合手术组术后3,5年并发症发生率5.5 %(1/18),16.7 %(3/18)明显少于单一手术组的17.6 %(3/17),47.1 %(8/17)(P<0.01,P<0.05);术后3,5年患肢血流量前者多于后者,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提示:联合手术治疗晚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远期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手术。 相似文献
66.
目的建立小型猪慢性渐进性梗阻性黄疸模型,评价其模拟临床渐进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价值。方法开腹手术,将并行有16G注射器针头的胆总管用5%碘酒溶液浸泡处理的10号丝线捆扎后,抽除针头。使胆总管早期部分狭窄,后期组织受化学物质刺激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纤维组织修复等病理改变,引发胆管组织慢性纤维瘢痕狭窄,造成渐进性梗阻性黄疸。结果实验动物术后观察28d无死亡,第5—7天逐渐出现黄疸,之后渐重;第28天时的总胆红素较术前明显升高[(1.22±0.41)μmol/L比(125.90±35.77)μmol/L(P〈0.01)];4周后病理显示胆总管组织发生慢性纤维瘢痕样变,管腔狭窄阻塞。结论本小型猪动物模型模梗阻性黄疸呈渐进性、慢性过程。可重复性强、耐受性好,是比较理想的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同时,小型猪肝胆系统的生理及解剖结构与人相近,可为临床胆管狭窄和肝门部癌相关研究提供较可靠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应用价值。方法肠镜发现直肠黏膜下肿块后进行微探头超声检查,对诊断为类癌者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抬高病灶,使病灶与肌层分离;(2)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3)剥离病变下方黏膜下层结缔组织,完整切除病灶。结果5例直肠类癌患者,肿瘤直径0.4~1.2(平均1.1)cm,均成功完成ESD治疗。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45(平均35)min;术中创面少量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和止血夹成功止血。不需再次肠镜下止血。1例剥离深至肌层,出现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好转。术后全部经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1个月后肠镜复查,创面基本愈合。结论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以往需要外科手术切除的肿瘤通过ESD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8.
乙状结肠两种造口方式术后排便功能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两种乙状结肠造口术后造口功能及并发症进行观察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自1996年~2006年行Miles手术腹壁永久性造口5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腹膜外结肠造口288例,发生造口并发症2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99%;经腹膜内结肠造口224例,发生造口并发症7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93%。经腹膜外结肠造口者术后2年造口功能优良率为56.25%,经腹膜内结肠造口者为30.80%(P<0.01)。结论经腹膜外结肠造口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经腹膜内结肠造口。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于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效果及复苏的影响,探索联合应用两种药物的可行性,并找到较为可行的联合方式.方法 按随机区组设计将实施全身麻醉的肥胖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是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l组(RF1组)和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2组(RF2组),比较4组患者的全身...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