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0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24篇 |
临床医学 | 54篇 |
内科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4篇 |
特种医学 | 36篇 |
外科学 | 224篇 |
综合类 | 102篇 |
预防医学 | 10篇 |
药学 | 48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自80年代应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以来,推动了我国脊柱外科事业的发展,先后开创了RoyCamille、Steffee、Dick、RF、SF、APF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作者通过对上述内固定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后〔1,2〕,结合解剖学测定、生物力学原理〔3,4〕,设计了多用途脊柱内固定器(MoctFuefin,MF)(见图1),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创伤较小,能达到三维矫形固定。可治疗胸腰段骨折、腰椎滑脱、脊柱截骨后固定等。临床应用29例,其中胸腰段骨折24例,腰椎滑脱5例,经初步随访疗效满意。图1 MF内固定器结构示意图1.方… 相似文献
92.
目的 定量测试前路螺旋融合笼 (AFC)对腰骶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 在人尸腰骶椎节段标本 (8具 )、新鲜牛腰骶椎节段标准 (8具 )及临床病例 (5例 )上用特定方法定量测量AFC放置前后的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椎管容积的变化 ,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上述三种实验对象在AFC放置后 ,三组测量值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 <0 0 5 )。后侧椎间隙高度与椎管容量的变化、椎间孔高度的变化相关性均较好。结论 AFC的适当使用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及椎管容积 ;增加程度与实验对象的退变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治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40只,氯氨酮(5mg/100g)麻醉条件下.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为A组(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阳性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4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ml/kg)、普伐他汀水溶液(2mg/kg)、α-D3水溶液(0.05μg/kg)及生理盐水(10ml/kg)灌胃。灌胃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右胫骨上端做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对成骨细胞等进行观察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经过12周的普伐他汀水溶液灌胃治疗,明显增加成骨细胞数量(P〈0.05),而且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BMP-2的棕色深染,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其治疗骨质疏论症的机制是通过提高BMP-2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后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型受体γ(PPARγ)的表达。方法将60只SD大鼠以改良Allen法制作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分为假手术组和SCI组。在损伤后1、3、7、14d取材,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对脊髓损伤区进行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的检测。结果假手术组和SCI组均见PPARγ mRNA和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多,在第3天达到高峰(P〈0.05)。结论 PPARγ在脊髓损伤后表达增高,可以成为治疗SCI的一个靶点。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延长腰椎椎弓根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剥离10具成人腰骶椎标本(L1~S1)的软组织后,将椎弓根从椎体后缘锯断,利用垫片延长椎弓根。螺旋CT分别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进行扫描,CT重建图像并测量标本椎间孔孔径,包括原始腰椎各节段椎间孔孔径,椎弓根延长2、4、6mm后的椎间孔孔径。结果随着椎弓根的逐渐延长,椎间孔的前后径也逐渐增加。对原始腰椎和延长椎弓根的腰椎标本椎间孔孔径进行比较,在L1~L5节段椎体,椎弓根延长2、4、6mm时分别测得的椎间孔孔径与原始腰椎椎间孔的孔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延长椎弓根可以明显增加椎间孔孔径,为临床进行腰椎椎间孔减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人退变髓核组织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探索最佳培养条件,为髓核退变机制研究和组织工程研究筛选种子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人退变髓核组织细胞,进行单层培养,通过CellCountingKit-8评估细胞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比较不同代次细胞形态结构及软骨样表型和增殖活性。结果成功进行细胞单层培养和鉴定,P1~P3代细胞活性和Ⅱ型胶原的表达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 P1、P2和P3代细胞表型保持符合软骨样细胞特征,能够为髓核退变体外研究和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对16例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行单侧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MRI确定责任椎体22个。记录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Osw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程度及日常功能。通过X线测量评估患者术前、术后椎体高度及后凸畸形纠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患者出现少量椎间隙骨水泥渗漏,但无症状性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肋间神经受损的症状。平均手术时间为31 min,透视次数为19.1次。术后胸背痛明显缓解,随访12~24个月(平均14.2个月)。VAS评分术前为(8.2±1.1)分,术后3 d时为(2.6±0.8)分,末次随访时为(2.8±1.1)分。ODI评分术前为(69.2±1.2)分,术后3 d时为(32.2±1.1)分,末次随访时为(35.1±1.8)分。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中部高度及Cobb's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椎弓根外途径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有效的,能减少术者及患者的放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99.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12例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中期疗效。方法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2例(13个节段)患者随访术后假体的位置、有无异位骨化、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并用JOA评分及术后Odom评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患者的JOA评分由术前的平均8.35±1.10上升至术后末次随访时的15.88±0.73(P〈0.05);Odom评级优良率达到91.7%。置换节段的运动范围变化:过屈过伸活动度由术前的8.09°±0.63°上升到术后12个月的8.95°±0.64°(P〈0.05);左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1°±0.53°,术后12个月为6.25°±0.54°;右侧屈曲活动度术前为6.10°±0.52°,术后12个月为6.13°±0.51°。手术前后两侧屈曲活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假体松动或下沉及异位骨化。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短中期疗效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了解FasL目的基因在正常人椎间盘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破裂型与非破裂型各10例)及8例正常人椎间盘组织,通过RT-PCR技术观察FasL,Fas,TNF和IL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程度。结果正常髓核组织中仅有FasL的表达,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FasL、Fas、TNF和IL的表达,而且表达指数在破裂型组与非破裂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髓核组织中存有FasL的表达,提示FasL是使髓核组织产生免疫豁免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椎间盘突出时(纤维环破裂),会在局部激发炎症反应,引起髓核细胞凋亡,而髓核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导致FasL表达增高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