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 对106例(135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按Sanders 分型,Ⅱ型51足,Ⅲ型62足,Ⅳ型22足,术后随访5~20个月,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10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功能恢复良好,其中优58例,良38例,优良率为90.57%.4例切口愈合延迟,2例伤口发生感染,4例术后持续性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9.43%.结论 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治疗胫骨远段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胫骨远段骨折患者25例,均采用MIPPO治疗。结果全部均骨性愈合,治疗优良率占92.00%,所有患肢的踝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术后随访均未发现患者有切口感染、骨不愈合等明显并发症。结论 MIPPO治疗胫骨远段骨折患者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臼螺钉在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中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骨科行非骨水泥全髋置换术114例(117髋)病例资料,患者根据术中是否植入髋臼螺钉分成两组,其中A组无螺钉组59髋,B组螺钉固定组58髋。分别在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对病人进行随访,评估并比较影像学的改变及Harris评分。A组57髋B组56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5.7±1.6)年。以Kaplan-Meier法分析两组假体生存率。 结果A组平均手术时间(t=2.213, P<0.05)、术中出血量均小于B组(t=2.342, P<0.05);随访末期,A、B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95.0±2.1)分及(93.0±5.5)分(P>0.05);A、B组术后3个月、12个月、24个月分别有4髋(7.0%)、3髋(5.3%)、1髋(1.8%)和1髋(1.8%)、2髋(3.6%)及2髋(3.6%)出现髋臼周围透亮线;A组1髋术后4年出现骨溶解,B组2髋出现骨溶解。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计算两组假体平均随访(5.7±1.6)年生存率分别为97%和9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髋臼骨质条件良好时是否使用髋臼螺钉固定对臼杯的稳定性无明显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植入髋臼螺钉不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探讨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44例进展性脑梗死(进展组)和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组)的第2天、第4天、第8天血清hs-CRP和NSE水平,并作对照。结果第2日进展组hs-CRP水平(2.98±0.46 mg/mL)与非进展组(2.95±0.55m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进展组hs-CRP水平(5.58±0.41 mg/mL)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84±0.51 m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日进展组hs-CRP水平(3.51±0.52 mg/mL)与非进展组(2.96±0.47m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日进展组NSE水平(16.92±1.45 ng/mL)与非进展组(15.88±1.51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进展组NSE水平(23.91±2.42 ng/mL)明显高于非进展组(15.79±1.65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第8日进展组NSE水(17.01±1.58ng/mL)与非进展组(15.97±1.32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NSE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唐向阳  袁良津  汪凯  陈祚胜 《安徽医药》2019,23(11):2195-2198
目的探讨轻度认知障碍( MCI)病人情绪记忆变化的特点,为早期识别 MCI和介入进展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8年 5月在安庆市立医院就诊的 MCI病人 30例为 MCI组和同时期健康体检的健康老年人 30名为对照组,使用情绪记忆及事件诱发电位测试方式,检测 MCI病人年龄等向匹配,检测 30名健康老年人的情绪记忆。结果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神经电生理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72侧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电位测定,及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的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运动潜伏期(DML)、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的异常率分别为100%、71%、45%、85%和67%;肌电图(EMG)检查的异常率高达79%,均与正常参考值有显著差异。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是CTS诊断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钱保进  唐向阳  王雷  袁良津 《安徽医药》2017,38(8):1005-1008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淀粉样蛋白A(AA)、白介素-6(IL-6)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在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10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NSE、AA、IL-6水平增高的患者作为试验组(n=66),水平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39),于入院当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同时测量血清NSE、AA、IL-6水平,并在患者入院/起病第7、14天复查结果;在起病30天应用改良Rankin表(mR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①试验组患者第1、7、14天NIHSS评分、血清NSE、AA、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患者第30天mRS评分为1~2分患者21例,3~4分患者26例,5~6分19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血清NSE、AA、IL-6检测能够作为早期识别预后不良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法对1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所有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 d、第5 d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进行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计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71例患者中野生型纯合子(A组)79例,均为CYP2C19*1/*1;野生型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B组)71例,包括55例CYP2C19*1/*2及16例CYP2C19*1/*3;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C组)21例,包括11例CYP2C19*2/*2、9例CYP2C19*3/*3及1例CYP2C19*2/*3。治疗后第1 d及第5 d时,3组间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ADL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A组比较,B组及C组治疗后第1周、第2周NIHSS评分均明显升高,ADL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584,95%CI:1.079~2.136,P=0.004)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OR=1.837,95%CI:1.106~2.540,P=0.002)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独立相关。结论 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情绪记忆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忆是最重要的认知功能之一。众所周知,在记忆中情绪性事件更易于被回忆起,情绪因素对记忆效率有调节作用,这种情绪对记忆影响效应被称之为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指情绪对编码、巩固和提取等不同记忆加工阶段的影响[1]。从进化观点看,情绪记忆是人类很重要的认知功能,情绪刺激无论是有利或无利的,都对生物的生存和物种的繁衍产生重大影响。情绪记忆确保一些重要信息被记住而有利于生存[2]。因此,情绪记忆的神经机制成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往,情绪记忆的研究是通过动物行为和社会/临床心理学研究;当前,情绪记忆的研究是探讨情绪性事件如何在脑部进行记忆和学习。对编码阶段研究[2]表明,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是通过增强注意和预测能力,编码后阶段是通过应激激素的释放和记忆痕迹的巩固等。这些研究成果开始从系统水平来探讨情绪记忆的组织网络,为动物模式转换向临床疾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桥梁。情绪通常被看作包含两个垂直的维度:情绪效价和唤醒度,两者影响不同形式记忆。1情绪记忆的神经机制神经心理学和脑功能成像研究[3]显示,杏仁核与其他记忆相关的脑区存在大量的纤维联系,并且其交互影响可能在记忆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以杏仁核为中心的多个脑区的互动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