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7篇
儿科学   2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4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38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附4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我科于2000年6~7月采用内窥镜单鼻腔蝶窦入路的方法切除垂体腺瘤4例,勿需分离鼻中隔粘膜,手术创伤明显减少,病人术后痛苦大大减轻,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我们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例,其中女2例,男2例,年龄32~52岁,平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分级饮食在成批吸入性损伤患者早期营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接诊的吸入性损伤的患者资料,以2020年6月开始实施分级饮食方案为时间节点,将2020年6月之前收治的10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饮食方案;2020年6月后收治的102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分级饮食方案。观察组依据患者病情及吞咽障碍程度,分为4个等级,从饮食方式、营养要求及干预措施等实施分级饮食。比较2组患者血清营养指标、人体测量指标及饮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第14天的血清营养指标白蛋白(37.57±3.82)、血红蛋白(136.42±10.52)、前白蛋白(348.78±6.63)明显高于对照组(29.54±3.64、97.54±10.85、206.65±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第14天BMI、AC指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饮食相关并发症情况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级饮食方案能有效改善成批吸入性损伤患...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探讨提高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T?nnis三联截骨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13例患儿,分为3D打印组(7例)和传统手术组(6例),记录两组患儿术前骨盆Sharp角,中心边缘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射线暴露次...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方法从肝癌患者外周血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和肿瘤抗原激活DC,然后用DC来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DC激活的TIL具有很高的对自体肝癌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89.39±3.05)%,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CD激活的T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T淋巴细胞对自体肝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诱导TIL产生高效而特异的抗肝癌免疫.  相似文献   
65.
目的 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机械抽样结合 环境抽样设框法,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的潼河、里运河、金宝航道、周边历史有螺湖滩以及南水北调 东线工程引水、输水区域外围环境进行钉螺调查,采用“ 网捞法” 和“ 稻草帘诱螺法”,在南水北调东线宝应 站下游、里运河新民段、中港河口、金宝航道南运西闸西口等进行水体钉螺扩散监测;采用“ 淘洗过筛法”对 宝应站清污机上的漂浮物进行钉螺监测;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沿线的 8 个流行村居民、门诊“ 三热” 病人和腹泻病人、流动人群,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筛查,阳性者用 Kato - Katz 法进行病原学检测。 采用间接血凝法(IHA)开展家畜查病。 结果 2006 ~ 2018 年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宝应段水源 /引水河道查 螺面积1 459. 12 hm2 ,输水河道查螺面积 1 387. 05 hm2 ,结果未发现活钉螺。 对工程区域外重点环境调查面 积1 965. 35 hm2 ,结果新 发 现 钉 螺 面 积 0. 69 hm2 。 解 剖 钉 螺 2 570 只, 均 为 阴 性。 累 计 打 捞 漂 浮 物 20 316 kg,投放诱螺帘5 046块,结果均未发现钉螺。 2006 ~ 2018 年疫区居民血清学查病 24 890 人次,阳性 率 1. 18% ;门诊查病19 443人,阳性率 0. 06% ;流动人群查病 12 839 人,阳性率 0. 18% 。 粪检均未发现血吸 虫病人。 累计查畜3 507头次,未发现病畜。 结论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和运行未造成钉螺扩散及血吸虫 病的传播,但需重视人畜携带造成钉螺扩散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6.
低剂量γ射线全身照射对猴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索大动物低剂量全身照射的适宜剂量 ,以便评价低剂量全身照射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 食蟹猴 32只随机分为 4组 ,用γ射线 (吸收剂量率为 0 175mGy min)分别照射0、30、5 0和 75mGy。分别在环磷酰胺处理前、后 ,亦即照射前和照射后 1、2、8、33和 5 0周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 (NTERT)。结果 结果显示白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尤其是CD1 6 参与免疫调控 ,出现时间 剂量的反应 ;体液免疫中以IgA升高为特征 ,照射后第 8周 5 0和75mGy 2个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NTERT结果显示 ,在照射后第 2周 ,第 1、2、3组分别与第 4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第 1组分别与第 2、3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γ射线单次低剂量全身照射对免疫功能低下模型的食蟹猴红、白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其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正胃肠功能失调和丧失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肠道作为体内最大的细菌内毒素库,参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危重症患者的多脏器功能衰竭过程,现在认为肠道诱发了炎症介质发生和加重脏器功能不全[1]。所以有效保护肠道屏障功能是有效降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因素[2],如何防治危重症患者肠功能障碍是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究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
择我院神经外科2005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87例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为观察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
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时间为1~6月,平均恢复时间为33.32±16.76 d。年龄、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
度、从外伤后动眼神经麻痹到接受治疗时间、球囊使用数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正相关,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瘘
口流量与患者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呈负相关。结论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动眼神经
功能恢复时间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9.
患儿出生15天,外生殖器畸形,为确定性别来我院门诊.查体:患儿颅面部发育无异常,身体及四肢发育均正常,上颚近咽部有长1.5cm三角形腭裂口,外生殖器有阴茎、阴囊及女阴样下裂.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脏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未做头颅、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抽取外周血常规培养,G显带分析,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6,XY,t(3 ; 17) (3qter→3p13∷17q25→17qter; 17 pter→ 17q25∷3p13→3pter), t(4; 8) (4pter→4q35∷8q13→8qter; 8pter→8q13∷4q35→4qter),见图1.因患儿为社会福利院收养弃婴,其父母情况不详.  相似文献   
7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feasibility of closed reduction with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open reduction with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in treatment of obviously displaced radial neck fractures in children. Methods From July 2006 to December 2007, 18 children with types Ⅱ and Ⅲ O' Brien radical neck fractures were admitted to Nanjing Children' s Hospital. Of all, six children received open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Kirschner wire and six weeks of cast immobilization; the other 12 children received closed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three weeks of cast immobilization. The children were followed up for mean 12 months to investigate postoperative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elbow joint and pres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s All children achieved excellent clinical outcomes, without excessive radial bone growth, early closure of radial bone marrow, bone bridge formation or ectopic calcification around the joint. According to Tibone and Stoltz' s clinical evaluation methods, closed reduction with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had less trauma, faster recovery, fewer complications and better cosmesis than traditional open reduction with Kirschner wire fixation for children with obviously displaced radial neck fractures. Conclusion Closed reduction with elastic intramedullary nailing is a better option for obviously displaced radial neck fractures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