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7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15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22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目的:为探究可比性更好、定位更精确的骨小梁取样方法提供新思路。方法从样本库中挑选20个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头标本,将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及股骨头大小相近(直径相差<2 mm)的标本配成一对,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标准取样方法,B组采用传统取样方法。对比两种方法取出骨柱在形态结构、轴心平均偏转角、密度值变化3方面的差异。结果传统取样组骨小梁分布不均、走行各异、小梁间延续性差且断端较多。对比标准取样组与传统取样组标本在不同旋转角度下的轴心偏转角度,前者小于后者(P=0.006)。对比骨密度参数差异,两组浅层各骨密度参数值均小于改组深层密度参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梁密度均一系数比较,标准取样组小梁均一系数大于传统取样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P=0.0008)、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n/trabecular volumn,BV/TV)(P=0.0034)、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P=0.000)、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number,Tb.N)(P=0.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比分析不同个体结构、力学性能等方面的差异时,骨小梁取材部位的差异有可能造成人为偏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72.
背景: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直接参与破骨细胞的活性及功能调节,在骨吸收类疾病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可溶性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能为防治骨质疏松等骨吸收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目的:观察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体外培养破骨细胞活化、吸收活性的影响。 方法:取新生24 h内SD大鼠胎鼠的四肢长骨,机械分离获得破骨细胞,采用不同浓度重组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干预后,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及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其对破骨细胞的生长情况。 结果与结论: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对破骨细胞作用3 d后,破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以10-4 mol/L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最为显著。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作用9 d时,骨片吸收陷窝数明显减少。由此认为,在体外重组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蛋白可以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化及骨吸收活性。  相似文献   
73.
钛金属表面抗菌修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术后内植物感染发生在组织与内置物界面,因此大量研究集中在内置物表面抗菌处理,通过局部修饰抑菌或抗菌物质,达到降低内植物感染的目的。由于骨科内植物产品大部分含有钛,因此笔者从工艺、方法等方面,综述钛金属表面抗菌处理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4.
肩胛骨骨折手术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胛骨为扁宽形不规则骨,位于胸廓后上方两侧,周围有较多肌肉包绕和丰富的血液供给,特别是肩胛体部,其前后的肌肉对骨折起着"夹板"的作用,因此肩胛骨骨折多数不会造成较大移位和不愈合.对于大部分稳定骨折均可采取保守治疗,但对于粉碎性移位明显的复杂骨折,单纯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易并发骨折畸形愈合、肌肉瘢痕挛缩等并发症,而致使肩胛骨胸壁粘连固定,从而影响肩胛骨滑动[1].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地震伤截肢患者残端痛性神经瘤的防治方法 和疗效.方法 自2008年5~6月对地震伤截肢患者10例11个肢体采用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治疗.结果 术后11个肢体均无残肢触电样疼痛发生,其中1例术后20 d安置假肢,能顺利行走.结论 神经残端端端缝合是防治残端痛性神经瘤的可靠实用方法 ,减轻了地震伤患者痛苦,使其能早日安置假肢.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了解以纤维蛋白胶(FS)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犬桡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18只成年健康家犬随机均分为实验组b(FS bFGF bBMP)、实验组r(FS bFGF rhBMP-2)和对照组(FS),制成右侧桡骨中上段2.0cm骨缺损实验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实验材料经伤口周围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于术后4、8、12、16、20、24周进行放射学检查,术后24周进行组织学和骨密度检查,研究其成骨效应.结果 实验组b和实验组r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骨缺损得到了成功修复.结论 以FS为载体复合BMP和bFGF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对犬的骨缺损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7.
探讨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为载体,复合重组BMP-2(rhBMP-2)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FS rhBMP-2)、对照组(FS)。于28只新西兰白兔右侧桡骨干处造成1.5cm缺损,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骨缺损处,术后4、8、16、24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和骨密度等方法检查,对其成骨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FS rhBMP-2)骨缺损区在成骨活跃程度、骨密度和再生髓腔结构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FS),使骨缺损得到了彻底修复(P<0.01);对照组不能产生骨性愈合。由此说明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复合rhBMP-2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缓慢牵引闭合解锁复位技术治疗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21年6月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收治的6例陈旧性Tile C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 女2例;年龄(35.8±10.5)岁;骨折Tile分型:C1.2型4例, C1.3型1例, C2型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3.8(64.3, 204.8)d。6例患者均采用缓慢牵引闭合解锁复位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缓慢牵引复位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等。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40.3±22.9)个月(范围值为12~72个月)随访。6例患者的缓慢牵引复位时间为(26.7±4.6)d, 手术时间为(199.2±4.6)min, 住院时间为(11.5±2.9)d, 术中出血量为(533.3±189.6)mL。术后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根据改良Matta评分标准评定:复位满意5例, 不满意1例。6例患者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6.9±1.6)cm, 术后即刻为(1.0±0.4)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35, P&l...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 探究何种肱骨近端锁定内固定系统(PHILOS)的髓内增强固定方式能够为治疗骨质疏松性肱骨近端骨折提供最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老年女性(年龄78岁, 骨密度T值为-3.0)志愿者肱骨CT数据基础上, 通过Mimics 19.0、Geomagic Studio 12、Creo 2.0 ANSYS Workbench2019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肱骨三维有限元模型, 建立不稳定性肱骨近端骨折模型, 分别行单纯PHILOS固定(PHILOS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固定(PHILOS-F-C-6组)、PHILOS结合6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6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固定(PHILOS-F-C-9组)、PHILOS结合9 cm腓骨无calcar螺钉固定(PHILOS-F-9组)5种方式固定。模拟肩关节外展25°的受力方式, 加载200 N的压缩载荷, 研究不同固定方式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及骨折断端位移等数据, 比较不同内固定的力学稳定性。结果在肩关节外展25°、200 N载荷作用下, PHILOS-F-C-9组模型的内固定的...  相似文献   
80.
应力性骨损伤(BSI)是军事训练中极为常见的肌肉骨骼损伤,包括不同程度的骨微结构的应力性损伤(Ⅰ~Ⅲ级)及终末期应力性骨折(Ⅳ级),与伤病员的性别、机体内分泌激素、钙含量、体重指数及下肢力学结构等因素有关,具有起病隐匿、早期易被忽视等特点,可导致非战斗减员及增加相关治疗经费的支出.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对BSI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