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70篇 |
免费 | 441篇 |
国内免费 | 30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4篇 |
儿科学 | 73篇 |
妇产科学 | 25篇 |
基础医学 | 376篇 |
口腔科学 | 101篇 |
临床医学 | 1070篇 |
内科学 | 533篇 |
皮肤病学 | 49篇 |
神经病学 | 162篇 |
特种医学 | 39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1篇 |
外科学 | 894篇 |
综合类 | 2186篇 |
预防医学 | 894篇 |
眼科学 | 53篇 |
药学 | 924篇 |
21篇 | |
中国医学 | 954篇 |
肿瘤学 | 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207篇 |
2022年 | 269篇 |
2021年 | 294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221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147篇 |
2016年 | 172篇 |
2015年 | 226篇 |
2014年 | 418篇 |
2013年 | 325篇 |
2012年 | 332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338篇 |
2009年 | 394篇 |
2008年 | 398篇 |
2007年 | 386篇 |
2006年 | 365篇 |
2005年 | 360篇 |
2004年 | 330篇 |
2003年 | 285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255篇 |
2000年 | 242篇 |
1999年 | 283篇 |
1998年 | 206篇 |
1997年 | 179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62篇 |
1994年 | 155篇 |
1993年 | 120篇 |
1992年 | 122篇 |
1991年 | 107篇 |
1990年 | 119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45篇 |
1987年 | 35篇 |
1986年 | 19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26篇 |
1982年 | 23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3篇 |
1965年 | 7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13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1.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治疗中的作用及对炎症指标、生长因子和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2例胸外科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观察记录并对比术后患者吻合口瘘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检测并对比以下指标: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生长因子指标: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结果治疗组的吻合口瘘愈合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吻合口瘘1周时血清中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长因子高于对照组(P<0.05),氧化应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2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新液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治疗中效果确切,可以促进吻合口愈合,且能降低患者的机体炎症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和方法:为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外基质纤维组织的动态变化对白血病细胞生长可能产生的影响。应用倒置显微镜及病理特殊染色观察15例AML骨髓细胞长期2(LTBMC)贴壁层融合及网状纤维、胶原纤维含量(半定量法)的变化。结果:(1)8/15例获独立生长的AML在培养的1、8周网状纤维呈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和未获新生事物匠AML。而AMLsm的胶原纤维含量在培养的1 ̄6周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AMLnsm;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 采集新鲜猪股骨干不同骨质层和骨段的钻削进给力数据,为骨科虚拟现实手术系统钻削力反馈信号的输出提供依据。方法 改装万能材料试验机和手持可调速电钻(Φ5.0 mm钻头),构建生物骨骼钻削性能参数采集系统,分别以转速n =500,800,1 200 r/min和进给速度v =30,50,70 mm/min采集6具新鲜成熟猪股骨干162个标记点的钻削进给力f,分析其与相应组织和部位的关系。结果 新鲜猪股骨干同一标记点双侧骨皮质处进给力最大(fmax=103.63~142.59 N),髓腔处最小(接近于0),股骨干中段进给力(f4,5,6=124.69N)较两端(f1,2,3,7,8,9=121.84 N)大;当v =30 mm/min、n =1 200 r/min时,钻削进给力最小(fmin=106.04 N);当v = 70 mm/min、n =500 r/min时,钻削进给力最大(fmax=139.84 N)。结论 改装的生物骨骼切削性能参数采集系统能有效采集生物骨骼的钻削进给力数据;骨骼钻削进给力与骨质的组织结构、电钻转速及进给速度有密切关系,其中骨质结构越密、电钻转速越小、进给速度越大,骨骼钻削进给力越大,反之越小。实验所获得新鲜猪股骨干钻削进给力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可为虚拟骨科手术系统力反馈输出信号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
TNF-α对大鼠Leydig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NF-α对睾丸细胞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通过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分离获取大鼠Leydig细胞进行原代培养。HE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Leydig细胞培养48h后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大鼠TNF-α,使其终浓度达到0.1、1、10、100ng/ml,分别在培养的第1、2、3、4天取上清,通过放免法测定上清液中睾酮的含量,应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与丫啶橙(AO)染色检测及观察Leydig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原代细胞通过提纯后的细胞纯度可达70%~80%。HE染色后可见细胞胞质含量丰富,含有分泌颗粒,胞核圆。TNF-α在0.1~100ng/ml浓度范围内能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Leydig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0.1、1、10、100ng/mlTNF-α作用24h后,对Leydig细胞睾酮分泌量的抑制率分别为22.03%、34.98%、52.95%、74.83%。各组Leydig细胞睾酮的分泌量随时间延长呈减少的趋势,但除100ng/ml组外,其他各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浓度TNF-α(10、100ng/ml)组具有抑制Leydig细胞增殖和促进其凋亡作用,其增殖抑制率分别达到38.35%±4.17%、76.35%±8.65%,而凋亡率分别为13.23%±1.11%、26.43%±5.82%,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O染色见高浓度TNF-α(10、100ng/ml)组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TNF-α对Leydig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具有抑制作用,在较高浓度时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Leydig细胞增殖并促进细胞凋亡有相关。 相似文献
98.
目的比较肠道和静脉两种途径应用高渗盐糖溶液(HEGS)对烧伤早期休克复苏的疗效。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三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不复苏组(对照组)、静脉高渗盐糖补液组(静脉补液组)和胃肠高渗盐糖补液组(胃肠补液组),后两组于伤后0.5h分别通过静脉和肠道给予1.8%HEGS,8h补液总量为1ml/(kg·1% TBSA),匀速输入,测定三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指数(CI)、血容量(PV)及血浆钠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三组的MAP均先升高后下降(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I和PV在烧伤后持续降低(P<0.01),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则是先降低(P<0.05),复苏后上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血浆钠离子浓度平稳(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复苏后升高(P<0.05),三组比较,静脉补液组最高,胃肠补液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5)。结论在35%TBSA三度烧伤早期休克的复苏中,采用肠道途径输入高渗盐糖溶液可以达到与静脉途径相似的提高心排量、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浆渗透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
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局部外用辣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法。治疗组瘢痕表面涂抹 0 .0 5 %的辣椒素霜 ,对照组涂抹不含辣椒素的霜剂 ,3次 d,使用 6周。观察用药前后的瘙痒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 ,并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胶原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辣椒素的止痒作用以及对瘢痕增生的影响。 结果 辣椒素具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其作用与P物质的减少有关 ,但用药后两组在瘢痕的色泽、软硬度、厚度及胶原纤维的形态分布上 ,未见有明显差异。 结论 辣椒素可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止痒 ,效果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其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经济、高效地培养恒河猴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monocyte-derived macrophage,MDM)的方法。方法:用肝素钠抗凝管采集健康成年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同时用无抗凝剂采血管采集同一只猴外周血,自凝后分离血清。将猴PBMCs置于CELLBIND Surface的96孔(0.8×106个细胞/孔)或48孔培养板(3×106个细胞/孔)中,用含不同百分比的猴自体血清或胎牛血清(fetal calf serum,FCS)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h后洗弃未贴壁细胞,加入含有猴自体血清或FCS的新鲜培养基继续培养7天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分化良好的猴单核巨噬细胞贴壁能力强,占据板底大部分区域。胞体形态多样,多数呈长梭形。用巨噬细胞标记受体(CD14)抗体染色判断细胞纯度。并用细菌内毒素(LPS)刺激分化的巨噬细胞,检测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此外,用猴艾滋病毒(SIVmac17E-Br、SIVmac251)和人-猴嵌合体艾滋病毒(SHIV KU-1)感染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检测病毒在猴巨噬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在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条件下,大多数(>85%)猴单核细胞能在24h内贴壁,体外分化5-7天后,猴巨噬细胞纯度大于96%。相比而言,含较高浓度(4%,8%或10%)猴自体血清或FCS的RPMI 1640 培养基对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作用较差。分化良好的猴巨噬细胞对LPS刺激敏感,可产生多种巨噬细胞炎性因子。此外,这些细胞对SIV或SHIV均易感,产生感染性病毒。结论:含2%猴自体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适于原代猴单核细胞的贴壁和分化。该方法简单、花费少,无需生长因子,且分化效果好,是培养猴艾滋病毒及开展相关免疫学实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