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3篇
内科学   4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39篇
综合类   116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36篇
  2篇
中国医学   50篇
肿瘤学   1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院前溶栓的效果,旨在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水平,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成功率.方法对我中心所做的7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溶栓治疗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安全送入省级综合医院心内科CCU病房,1例入院后1h死亡,其他6例病人住院9~15d治愈出院,近期随访未诉不适.结论溶栓治疗具有简便、经济、易操作,院前早期静脉溶栓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很好的早期干预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死抢救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水通道蛋白-4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电针、脑水肿和水通道蛋白-4(AQP4)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缺血性脑水肿模型。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处理组,每组大鼠36只。电针处理组电针“水沟”“百会”穴,0.8-1.0mA,疏密波,电针30min。用CV染色法测定脑水肿肿胀率,用IgG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中的IgG来反映血脑屏障(BBB)的通透性,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分别观察AQP4蛋白和mRNA在脑组织中表达的变化。结果:MCAO12h后,模型组脑水肿所引起的缺血侧脑半球开始肿胀,IgG开始外渗,AQP4蛋白和mRNA的表达开始上升,随着梗塞时间的延长,肿胀和外渗逐渐加重,AQP4的表达进一步增多,在72h均达到高峰。而电针能够明显减轻脑水肿所引起的缺血侧脑半球的肿胀,减少IgG外渗,降低AQP4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论:电针可减轻脑缺血后脑水肿肿胀率,同时改善BBB的损伤程度。电针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AQP4表达下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资料.4例均做了CT扫描,其中3例做了超声检查,2例做了MRI检查.结果 本组4例均为单发.超声声像图表现为脾内边界较清楚的实质性圆形或类圆形团块,中等偏高回声、内部回声欠均匀;CT平扫表现为无明确界限之等密度或稍低密度灶,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其中1例呈"星芒"状不强化区;MRI平扫上,1例灶内呈"星芒"状、"漩涡"状低信号,另1例在T2WI上呈低信号.结论 脾错构瘤的影像学表现比较多样,综合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MRI两者的诊断信息,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4.
目的: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X基因一种新的变异方式.方法:从HBV慢性感染患者血清中提取HBVDNA,扩增X基因序列,克隆入pMD19 T载体,选择阳性克隆进行DNA测序,与已知HBV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患者体内HBV基因变异位点以及变异形式.结果:从21例患者中共挑选74个克隆测序,测序结果提示54个克隆X基因下游大段缺失突变,长度达234 nt,位于1601-1834 nt处,另有1个克隆发生245 nt缺失突变.发生缺失变异的病毒株同时存在G/A1515C、G1518C和A1585T替换突变,这两种突变具有联动特征.缺失突变株HBx仅编码76 aa其第44和45位编码为LL,具有特异性.结论:观察到一种X蛋白变异方式,这种大段缺失突变导致X蛋白下游编码序列丢失,其为X因子还是X蛋白以及这种变异是否为常态形式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5.
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TFF3)是三叶因子家族(trefoil factor family,TFF)成员之一,1991年由Suemori等在大鼠空肠黏膜中发现,是一种胃肠黏膜保护因子,也可促进肿瘤的侵袭扩散[1],有学者甚至提出,TFF3可作为胃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2].因此,TFF3是胃肠黏膜保护与胃肠道肿瘤研究领域中的一种重要蛋白质.但其作用机制迄今尚未阐明.为进一步研究人肠三叶因子(hTFF3)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我们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胃癌细胞cDNA文库中hTFF3结合蛋白基因.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自体骨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并对侧伤椎置钉固定后路短节段融合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236例胸腰椎骨折应用伤椎椎弓根钉固定并对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入自体骨和同种异体骨颗粒,同时行伤椎后路短节段融合固定.结果 236例中有1例出现断钉,2例出现内固定系统松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A级5例,B级3例,C级6例,D级71例,E级151例.结论 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自体骨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并对侧置钉后路短节段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更好的重建脊柱的稳定,恢复伤椎的高度与外形,保持椎间隙的高度,最低限度的减少了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失效率及相应并发症.  相似文献   
47.
李宁蔚  廖治  周飞  梅劼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7):545-550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BOT)的临床特征、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0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1例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BO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7.66岁,67.21%的患者(4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术前癌抗原125(CA_(125))升高者占74.14%(43/58),糖链抗原19-9(CA_(19-9))升高者占38.18%(21/56),人附睾蛋白4(HE4)升高者占8.70%(2/23)。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A期27例,ⅠB期8例,ⅠC期18例,ⅡB期2例,Ⅲ期6例。病理类型交界性浆液性卵巢肿瘤(S-BOT)32例,交界性黏液性卵巢肿瘤(M-BOT)27例,交界性浆黏液性卵巢肿瘤2例。M-BOT患者CA_(19-9)阳性率高于S-BOT者(60%vs 17.86%,P0.05)。随访58例,9例复发,复发率15.52%。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与FIGO分期、肿瘤累及卵巢范围、卵巢手术方式有关(P0.05),但多因素分析显示以上因素均不是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25例患者术后尝试妊娠,17例成功妊娠并足月分娩,1例正在妊娠;卵巢囊肿剥除组患者妊娠率高于单侧附件切除组(87.50%vs 64.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OT患者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肿瘤标志物,诊断时多为早期,年轻有生育要求患者可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手术方式首选附件切除术,早期BOT患者不推荐同时行分期手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者术后复发风险可接受,复发后可再次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  相似文献   
48.
回顾性分析35例喉部病变病人采用CO2激光显微喉镜下手术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经过精心的护理,35例病人均顺利出院,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认为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配合,术后严密观察病人并执行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确保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 )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征象,提高对本病的分析能力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OGCT的CT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5例OGCT病例中,9例为初发病例,6例为复发病例,全部病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共18个瘤体。病灶多边界清楚,形态呈类圆形或圆形14个,不规则或分叶状4个,其中囊实性肿块11个,囊性肿块3个,实性肿块4个。强化后肿瘤的实性部分呈均匀性轻度或中度强化,较大的肿块中可见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坏死区,囊性部分均呈低密度、无强化改变,囊壁和分隔可见轻度强化;15例病例中8例伴有腹水,3例有子宫内膜增厚征象,1例腹膜增厚。【结论】OGCT 在CT图像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仔细分析研究并结合临床表现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混合性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结合琼脂糖电泳,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直接判定HBV基因型;应用PCR扩增全S基因序列-DNA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部分样本的亚基因型,并探讨前前S区编码的流行情况。结果在217例可以通过混合性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确定基因型的感染者中,B型83例(38.2%)、C型71例(32.7%),B/C混合型63例(29.0%)。HBeAg阳性患者中感染B基因型占50%,B/C型混合感染占22%;抗-HBe阳性患者中B/C型混合感染36%,B型38%;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以B基因型多见(46%),在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以C(41%和42%)或B/C混合基因型(38%和33%)感染为主;20例患者血清经过DNA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确定了亚基因型,其中B2亚型2例,C2亚型18例,其中混合性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判断为B型的4例经过测序分析为C2亚型。B2亚型不编码前前S区,18例C2亚型均编码前前S区。结论本研究提示厦门地区乙型肝炎患者群的HBV基因型B、C型的感染率大致相同,亚基因型分析提示C2亚基因型占90%,可能是B/C基因型重组的结果。C2亚基因型病毒株均编码前前S区,提示前前S区的编码可能具有亚基因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