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4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基础医学 | 31篇 |
临床医学 | 108篇 |
内科学 | 386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7篇 |
综合类 | 155篇 |
预防医学 | 89篇 |
眼科学 | 29篇 |
药学 | 51篇 |
2篇 | |
中国医学 | 31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4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33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32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54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6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正HBV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即HBV阳性孕妇在妊娠期或分娩过程中将HBV传染给新生儿。如果对HBV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不采取任何免疫预防措施,70%~90%的新生儿会感染HBV,而新生儿一旦感染,90%以上会发展为慢性HBV感染[1-2]。自1992年我国开始将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纳入免疫规划管理,特别是自2002年HepB免费和2005年新生儿HepB接种完全免费以来,我国儿童和一般人群HBV感染率明显下降[3]。2014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 相似文献
902.
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2小干扰RNA对小鼠肝细胞凋亡的阻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鼠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基因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构建的表达载体pRNAT-casp12对caspase-12基因的抑制及其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小鼠肝细胞株Hepa1-6为靶细胞,利用脂质体与重组质粒pRNAT-casp-2共转染,分别在转染24、48和72h后收集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和Western印迹检测caspase-12的表达;利用毒胡萝b素(TG)诱导细胞,建立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模型,通过DNA梯带凝胶电泳检测,选出适合的诱导时间;TG诱导已转染了pRNAT—casp12的干扰组细胞后,以空质粒转染组为对照,利用Western印迹检测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通过DNA梯带凝胶电泳、流式细胞仪、Hoechst33258染色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观察caspase-12siRN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pRNAT—casp12转染细胞24、48和72h后,caspase-12mRNA的水平分别下降了45.6%、72.5%和59.5%;caspase-12蛋白表达下降了17.1%、37.3%和60.1%;2μmol/L TG处理细胞30h后,成功诱导细胞凋亡;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经TG诱导后,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了54.6%,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早期调亡率下调了51.4%(P〈0.01)。结论小鼠caspase-12siRNA对Hepa1—6细胞caspase-12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够明显阻抑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有望发展成为新一代抗凋亡药物。 相似文献
903.
目的研究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小鼠中IL-33及其受体ST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腹腔注射DGaIN(900 mg/kg)/LPS(10μg/kg)诱导急性肝衰竭小鼠模型。通过q-PCR、Westcrn印迹、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实验技术检测IL-33及其受体ST2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的IL-33 mRNA水平随着肝损伤加重不断增高,肝衰竭时上升至峰值,D-GalN/LPS诱导后7 h,肝组织表现为明显坏死。而肝内ST2L受体蛋白含量在DGalN/LPS诱导后3 h,未出现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前已显著升高,之后不断下降,到7 h肝衰竭时其水平降至最低。此外,外周血清中IL-33蛋白水平亦随时间持续升高,在7 h肝衰竭时达高峰,与IL-33 mRNA的动态变化相一致。然而血清sST2蛋白水平在0 h和3 h肝细胞损伤的早期无明显差异,但在5 h肝细胞损伤的中期却显著升高,之后又显著降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急性肝衰竭小鼠肝内IL-33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肝血窦细胞核内。结论 IL-33及其受体ST2随时间的动态变化与急性肝衰竭的病情进展存在紧密联系,提示IL-33/ST2轴参与了急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04.
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凋亡肝细胞内胱门蛋白酶-3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小鼠暴发性肝衰竭(FHF)动物模型凋亡肝细胞中凋亡基因胱门蛋白酶(cas-pase-3)mRNA及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尾静脉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于D-氨基半乳糖(GalN)致敏的BALB/c小鼠,造成暴发性肝衰竭模型。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原位末端标记(ISEL)技术、电镜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组织DNALadder观察肝细胞凋亡,分别用免疫组化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凋亡基因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 肝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0%(1.5h),0.3%(3.5h),3.15%(6h)和3.19%(9h)。肝组织中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与肝细胞凋亡率成正相关趋势,结论 在TNF-α介导的小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中,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并激活肝细胞凋亡的级联过程,最终导致肝细胞凋亡和坏死。 相似文献
90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中Toll样受体(TLR)2、4表达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收集35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与35例健康对照者的静脉抗凝血.ELISA检测血TNF-α含量.分离两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TLR2、4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每份PBMC中TLR2、4 mRNA的表达水平.正态分布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肝硬化组的血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3.52 ng/L比6.07 ng/L,Z=6.584,P<0.01),且随着Child-Pugh评分的增加而升高.肝硬化组PBMC中TLR2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0.65%比12.04%,Z=-4.458,P<0.01),与血T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r=0.448 3,P<0.05),且随着Child-Pugh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两组PBMC中TLR4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硬化组PBMC中TLR2/还原型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0.234 2比0.043 1,Z=-6.83,P<0.01),与血TNF-α水平存在正相关(r=0.411 1,P<0.05),且随着Child-Pugh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两组PBMC中TLR4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肝硬化患者PBMC中TLR2表达水平明显增高,与血TNF-α水平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呈正比,但TLR4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是TLR2而非TLR4在肝硬化的进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06.
目的探讨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Fibroscan,FS)在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10例,运用FS检测肝脏硬度值(Stiffness值)。所有患者同期行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肝功能、血小板、凝血等指标。以肝活检结果为标准绘制FS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Stiffness值与Ishak评分比对,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无肝纤维化(S0期)、轻度肝纤维化(S1~S2期)、中度肝纤维化(S3~S4期)和重度肝纤维化及肝硬化(S5期~S6期)患者Stiffness值(kPa)分别为5.45±1.44、7.01±2.42、9.23±3.00、16.87±6.77,对Stiffness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tiffness值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67812,P<0.01)。Fibroscan检测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ROC分别为0.840和0.938,其中以Stiffness值8.050kPa作为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界值,敏感度为60.3%,特异度为93.7%,阳性预测值为94.71%,阴性预测值为55.83%;以12.150kPa作为重度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界值点,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9%和92.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11%和95.86%。逐步回归统计分析,Alb、PLT、AST、年龄、体质量对Stiffness值有影响。结论 Fibroscan评估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尤其是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准确性高,在诊断与疗效评估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7.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肝衰竭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诊断、预后判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肝衰竭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08.
急性肝坏死大鼠NO水平的动态变化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在急性肝坏死大鼠模型中的浓度动态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用化学药物促进或抑制急性肝坏死大鼠NO的合成,检测其外周血NO及ALT,AST的浓度变化,并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①急性肝坏死大鼠血清NO浓度6,12,24,48h显著高于正常对照(μmol/L,90±13,137±31,66±16,44±10vs16±6,分别为P<001,P<001,P<001,P<005);ALT,AST也显著升高(ALT,U/L,698±108,2056±668,858±208,196±34vs35±13,P<001;AST,U/L,801±94,3575±714,1272±242,175±127vs65±22,P<001);②用NAME抑制NO合成,降低了急性肝坏死大鼠外周血NO浓度,却显著升高了ALT,AST浓度.③急性肝坏死大鼠应用NO合成底物后,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未见NO显著升高,ALT,AST也无显著变化.结论NO对DGaln/LPS诱导的急性肝坏死大鼠肝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09.
邬天舟 梁茜 李佳琪 李坦 杨玲玲 李江 辛娇娇 江静 石东燕 任可可 郝绍瑞 金林峰 叶萍 黄建荣 徐小微 高志良 段钟平 韩涛 王宇明 王宝菊 甘建和 冯婷婷 潘晨 陈永平 黄燕 谢青 蔺淑梅 陈新 辛绍杰 李兰娟 李君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4):310-3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前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建立相应的预后评分模型。方法利用HBV-ACLF中国诊断标准研究(COSSH-ACLF)队列,回顾性分析725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障碍(HBV-ACHD)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90 d预后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评分模型,并利用内部500例和外部390例HBV-ACHD患者进行验证。结果在725例HBV-ACHD患者中,男性为主(76.8%),96.8%患者有肝硬化基础,并发症以腹水(66.5%)多见,器官衰竭以凝血功能衰竭(4.1%)为主,90 d病死率为9.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碱性磷酸酶(ALP)是HBV-ACHD患者90 d病死率的最佳预测指标,并建立评分模型COSSH-ACHDs=0.75×ln(WBC)+0.57×ln(TBil)-0.94×ln(ALP)+10,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显著高于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TP及CLIF-C ADs(P<0.05),500例内部随机选择组和390例外部验证组均验证了类似结果。结论HBV-ACHD患者是一组以肝硬化失代偿为主、合并少量器官衰竭的人群,其90 d病死率为9.2%,COSSH-ACHDs具有更高的预测HBV-ACHD患者90 d预后的效能,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相似文献
910.
Toll样受体:免疫治疗的新靶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Toll样受体 (Toll likereceptors ,TLRs)是新近发现的模式识别受体 ,能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启动炎性应答通路而调节或控制先天与获得性免疫。以TLRs为靶位 ,抑制或激活TLRs表达或调控TLRs信号通路 ,可能是炎性免疫性疾病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