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下腔静脉异位引流(附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腔静脉异位引流亦称下腔静脉中断或下腔静脉肝段缺如。其发生率占心血管畸形的0.6%左右,从1982~1993年在本院1200多例的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中发现4例下腔静脉异位引流,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4例下腔静脉异位引流拟诊先天性心脏病入院检查,其中1例伴有紫绀。住院期间常规X线胸片、心电图、三维扇形超声检查后诊断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3例,右位心伴单心室大血管转位复杂性畸形1例。4例均进一步作了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在心导管施行中,皆出现下腔静脉走向异常。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其中男1例,年龄8岁,女2例,年龄分别为6个月和2岁。胸片示心影与内脏位置正常2例,水平  相似文献   
32.
肾母细胞瘤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化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中晚期肾母细胞瘤的完整切除率和生存率 ,对 15例中晚期肾母细胞瘤术前应用经导管肾动脉化疗栓塞(TACE) ,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 15例 ,男 3例 ,女 12例。年龄 9个月至 6岁。入院查体腹部肿块巨大 ,内侧边界到达或超过腹中线 ,B超、CT、IVU检查均提示肾母细胞瘤 ,最大径 >10cm ,有 1例达 15 .9cm。因肿瘤巨大 ,全身状况差 ,估计不能一期切除 ,术前行肾动脉造影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腹股沟部经皮穿刺 ,经股动脉插入 5~ 6F肾动脉导管 (Co bra管 )至腹主动脉 ,在L1水平进入肾动脉。肾动脉造影证实肿瘤位于…  相似文献   
33.
经胸超声指引下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 lar septal defects,V 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至2005年12月,共89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男47例,女42例;平均年龄(6.4±3.9)岁(1~18岁),体重(22±11)kg(9~78 kg)。其中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6例为外科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法洛四联症术后V SD残余瘘,3例为V SD术后残余瘘)。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 iography,TTE)提示,V SD的平均直径(4.3±1.5)mm(2~8.5 mm)。所有患儿在X线透视及经胸超声监测下通过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X线片随访评价。结果:85例患儿封堵器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5.5%。无死亡病例。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微量残余分流12例,9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24h复查超声时消失,3例微量残余分流于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时消失。1例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2例发生溶血,2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经激素治疗3~7d后均恢复正常。患儿接受了平均9个月的随访(1~36个月),随访中无封堵器移位,无瓣膜损伤等并发症。结论:经导管介入方法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近期效果良好。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指引小儿V SD介入封堵中可避免全身麻醉和气管插管,缩短手术时间,是完全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4.
目的:了解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方法:对接受了经导管介入治疗的89例膜周部VSD患儿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89例患儿中85例(95.5%)封堵成功;9例(10.6%)发生了术后并发症,并发症有严重心律失常致抽搐、溶血,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经治疗均恢复正常.结论:介入治疗VSD的并发症主要是传导阻滞、溶血,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相对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5.
本文报告应用国产球囊导管行经皮扩张成形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辦狭窄(PS)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1 1/2~13岁,平均5.6岁,<3岁9例,体重7~31kg,平均15.2kg。术前右室收缩压与肺总动脉收缩压差(ΔP)为14.2±6.18kPa(105.9±46.35mmHg),扩张后降至2.84±1.96kPa(21.3±14.7mmHg),ΔP下降80%左右。其中2例因球囊导管未能到位而改行手术治疗。本文就PBPV从病例选择、技术操作、术中监测等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国产球囊导管价廉,且完全达到临床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36.
目的:提高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对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肾重复畸形的CT、IVP和B超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全部6只积水型肾作出诊断,而9只发育型肾中5只作出诊断,2例发育不全型中1例作出诊断。B超的诊断结果与CT相似。IVP对全部9只发育型肾作出诊断,明显优于CT和B超。而对积水型主要依赖下极肾盂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对发育不全型无诊断价值。结论:对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单项检查容易漏诊,两种以上检查方法结合进行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1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中对8例在动脉导管未闭经AmplatzerPDAoccluder关闭前后进行了完整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包括Qp、Qs、Pp、Ps相关心腔大血管压力测定及术前,术后2DDoppler血流速度及△P等检测,临床和胸片等随访。结果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当未闭动脉导管经介入法封闭后,左室-主动脉间的△P有显著降低,11例中仅1例实施了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AV)。结论 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在封堵术关闭前所测定的代表瓣膜狭窄程度的△P被明显高估,是否需要对主动脉瓣狭窄进行干预应该由动脉导管关闭后所测定的△P来决定  相似文献   
38.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腹部常见恶性肿瘤。笔者就本院影像资料较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肾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分析如下。1材料3O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大Ic岁,最小2个月,平均年龄3岁2个月。临床均表现为腹部无痛性肿块。人院后均作了腹部X线平片及静脉肾益造影检查,其  相似文献   
39.
小儿消化道出血病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适合于不同年龄小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方法选择因消化道出血来本院诊治的患儿1286例,年龄55天~14岁.病程2d~6+a.诊断标准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部位为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临床表现主要为呕血和(或)排柏油样黑便.下消化道出血:主要部位为Treitz韧带以下的消化道(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以下).主要表现为便血,色鲜红、暗红、果酱样,可混有粘液、脓液,急性大量出血时亦可有呕血.1286例除全身疾病引起的143例外,由消化道局部病变引起出血者1143例,其中按诊断标准属上消化道出血372例(32.5%),采用纤维内镜检查372例,胃肠钡餐造影12例.属下消化道出血771例(67.5%),纤维结肠镜检查771例,X线腹部平片107例,胃肠钡餐造影54例,钡灌肠10例,气钡双重造影2例,核素99mTc腹部闪烁扫描及小肠动脉血管造影共29例.结果 1286例消化道出血患儿经检查明确诊断1240例,确诊率96.4%,其中上消化道出血确诊为溃疡病205例(55.1%),各种类型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119例(31.98%),次为食管静脉曲张、食管贲门撕裂症、胃粘膜脱垂、胃柿石症、十二指肠息肉等,明确病因346例(93.1%).下消化道出血确诊为直、结肠息肉486例(63.1%),结肠炎83例(10.8%),次为溃疡性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炎、P-J综合征、肠结核、克隆病、小肠憩室及血管病变,明确病因751例(97.4%).结论小儿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尽早作出病因诊断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出血部位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以提高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