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29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12篇 |
综合类 | 23篇 |
药学 | 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4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本实验用~(60)Co照射Blab/c小鼠,照射后1天与3天取背部皮肤。(1)经ATP酶染色方法,显示表皮Langerhans细胞(LC),观察其ATP酶含量的变化、形态变化及其在表皮的密度改变;(2)免疫组分染色方法,观察Ia阳性LC的密度改变及形态变化;(3)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的变化;(4)同时进行异体皮肤移植,观察皮片存活期的变化。结果:经~(60)Co照射后,小鼠表皮LC形态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密度减少,表达Ia抗原功能下降。认为这是异体植皮后移植物存活期延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调查,建立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赣南老区385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将所测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CD3+、CD3+CD4+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建立赣南老区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范围(以95%可信区间表示)如下:CD3+50.7%~86.0%,CD3+CD4+23.3%~50.2%,CD3+CD8+12.5%~36.9%,CD4+/CD8+比值0.87~2.91。结论:众多因素(性别、年龄、地域)可影响正常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数值,建立本地区的参考值范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3.
细胞丧失生长能力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故了解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有助于了解衰老的机理。生长因子是一类能与靶细胞受体特异性结合 ,通过自分泌或内分泌方式调节细胞增殖和分化 ,具有广泛生物学作用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 ,参与胚胎发育、组织的损伤修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免疫系统的调节 ,有关衰老细胞中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尚不多。本文就细胞衰老过程中衰老细胞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基因表达的变化作一综述。PDGF是一强有力的致分裂剂和趋化因子。因最初发现于血小板的α一颗粒而得名[1] 。由于后来发现PDGF能由许… 相似文献
44.
45.
46.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促创面愈合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为临床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加速创面愈合建立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2—05/06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清洁级SD大鼠32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80~200g。随机分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②在大鼠背部脊柱切除直径1.6~1.8em的圆形皮肤全层缺损,创面压迫止血后各组分别给药。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胰岛索样生长因子Ⅰ浓度1mg/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重组人生长激素组:每次每个创面给液量0.1mL,重组人生长激素浓度0.2U/mL;生理盐水组:每次每个创面给生理盐水,给液量0.1mL。④分别于伤后1、4、7、11、14、17d创面取材,作组织切片观察。在取材同时剩余创面给药,药量同前,在伤后11—13d创面愈合后,14、17d取材为愈合部位组织。取材后即时以10%多聚甲醛固定10h,逐级脱水,作组织切片。⑤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研究局部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伤模型大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与创面愈合相关因素增殖细胞核抗原、Ⅰ型胶原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大鼠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在局部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组织内I型胶原的变化:伤后1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在胞浆里出现了Ⅰ型胶原表达,到伤后11d创面接近愈合及14d和17d创面愈合后在细胞间质中仍有增加的趋势。②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变化:在核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量于4d达到高峰值,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在7d时达到最高后就开始降低,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变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伤后在胞浆和细胞间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量就一直在高值,在重组人生长激素组和生理盐水组,伤后1d出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表达,在7d时达到峰值,在伤后11d,表达量下降,14、17d创面愈合后,其表达量也就下降到正常范围。④组间采用t检验。结论:在创面应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能够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分泌增加,是成纤维细胞增生的直接促进因子,能促进创面的愈合。创面应用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促增殖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47.
流式细胞仪检测肾小球疾病患者尿巨噬细胞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尿巨噬细胞计数与肾小球肾炎细胞增生程度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 (FCM )测定 3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巨噬细胞计数和尿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比值 ,并与肾活检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 2例增生性肾炎患者尿巨噬细胞计数为 5 6 1 7± 185 7个 /ml,尿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比值为 4 8± 1 7;14例非增生性肾炎患者尿巨噬细胞计数为 2 8 5± 15 3个 /ml,尿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比值为 0 6± 0 2。增生性肾炎患者的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非增生性肾炎组 (P <0 0 1) ,且在IgA肾病中随系膜细胞增生程度的加重 ,尿巨噬细胞计数则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尿巨噬细胞计数和尿巨噬细胞 /T淋巴细胞比值可作为判断肾小球细胞增生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伴AML-1/ETO基因重排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2型(AML-M2)患者骨髓的多参数免疫表型特征及多参数免疫表型检测对此亚型的预测性。方法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分析30例经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FAB分型为AML-M2(简称M2/ETO^+)患者骨髓的免疫表型,并与36例FAB分型为AML-M2、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为阴性(简称M2/ETO^-)和34例FAB分型为AML-M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免疫表型进行比较。结果30例M2/ETO^+患者骨髓中均可见一群原始细胞(15.89%~68.53%)和一群侧向散射(SSC)较高异质性、分化的粒细胞。原始细胞表达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DR和髓系抗原CD33、CD13、MPO,并显示特异的抗原表达模式。在M2/ETO^+患者中CD33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显著低于M2/ETO^-和APL患者(MFI分别为98±75、244±184和845±523,P均〈0.01),CD19(90.0%)和CD34^+CD56^+(100%)共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M2/ETO^-(11.11%,25.0%)和APL患者(8.82%,0%),P均〈0.01,与APL比较CD9^+MPO^+的共表达率显著降低(0%vs.93.75%),而HLA-DR表达则显著升高(100%vs.27.27%)。M2/ETO^+患者粒细胞表达分化的髓系抗原CD11b和CD15,并可分为CD15^+CD11b^-和CD15^+CD11b^+两群,而成熟的粒细胞标志CD10均为阴性,并且81.48%M2/ETO^+患者的粒细胞表达CD56,显著高于M2/ETO^-患者(22.22%)和APL患者(17.56%)。结论伴AML-1/ETO基因重排的AML—M2型白血病具有独特的免疫表型,对其基因重排有较高的预测性。应用多参数免疫分型技术可较容易地将M2/ETO^+亚型白血病与APL鉴别。 相似文献
49.
50.
为探讨胰岛移植物的制备方法,采用胰管注射胶原酶、胰腺静止消化方法,分离成年大鼠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腺,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础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1周。结果表明:胰管注射胶原酶胰腺静止消化可获得高产量、高纯度、功能良好的胰岛。为临床胰岛移植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