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8篇 |
内科学 | 15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22篇 |
预防医学 | 13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ICD-11对感染性疾病的分类按照一定原则进行了重新组织和结构调整。非病毒性和未特指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风湿热和流感的分类自ICD-10相应的身体系统章调整至ICD-11第1章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人类朊病毒病由ICD-10的传染病章调整至ICD-11的神经系统章。在ICD-10中为标明感染性病原体使用的附加编码B95~B97,在ICD-11中以扩展码替代。此外,ICD-11对HIV病的分类进行了更新,简化了呼吸系统结核国际报告的要求。ICD-11实施后对感染性疾病的趋势分析应充分考虑版本变迁对数据连续性的影响。ICD-11极大扩展了感染性病原体和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相关编码,采用后组配的编码形式提升了感染性疾病信息采集的精度和丰度。ICD-11的广泛应用和全面的数据积累将为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提供更丰富、详实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4.
85.
背景很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能是导致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和脑出血发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可能影响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因素.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3-01/11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住院患者57例,其中脑卒中57例(脑出血组21例,脑梗死组36例),并以同期到本院作体检的健康人28例作为对照组.方法所有被试者均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维生素B12、叶酸、肌酐等含量,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出血组患者根据CT摄片计算出每例患者的血肿体积.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被试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②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肿体积的相关性.结果57例脑卒中患者和28例健康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男性和女性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高于同性别对照组[(25.2±21.4),(18.3±10.9),(11.5±2.9)μ mol/L;(22.8±18.9),(14.7±7.4),(10.8±2.6)μ mol/L,P<0.05-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基本接近(P>0.05).②脑梗死组、脑出血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极显著负相关(r=-0.442,-0.531,P<0.05),与维生素B12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0.086,-0.111,P>0.05).脑梗死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39,P>0.05),脑出血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性(r=0.225,0.425,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与维生素B1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肿体积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6.
患者,男,62岁。主因脓血粘液便3个月于2006年8月16日入院。该患者3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脓血粘液便及大便习惯改变,无肉眼血尿,无小便异常,无腰背部疼痛。于外院查结肠镜示进镜约9 cm处直肠前壁可见菜花状肿物,约3 cm×4 cm大小,质脆易出血,并取病理示:直肠高分化腺癌。遂以此收入院备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7.
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调查我院颅脑手术病人478例。结果我院颅脑手术部位感染率为3.1%;按美国疾控中心NNIS系统SSI危险因素评分分层得到的感染率分别是:0分者1.2%(4/344),1分者7.4%(9/121),2-3分者15.4%(2/13)。发生SSI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引流管、SSI危险因素评分>0分、本次手术前曾进行过颅脑手术。结论我院颅脑手术SSI发生率为3.1%;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4h、术后使用引流管、SSI危险因素评分>0分、本次手术前曾进行过颅脑手术。 相似文献
88.
89.
目的 对比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与其他类型脑梗死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及神经功能结局的差异,明确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前瞻性收集的2009.06-2011.04期间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溶栓时间、基线NIHSS、血压、血糖、电解质、凝血谱、心电图、头颅MRI、颅内外MRA(或CTA)等,按照中国缺血性中风亚型(CISS)标准1予以病因分组.结果 共75例患者接受静脉rtPA治疗,年龄(67.4±12.7)岁,女性25例,占33.3%;溶栓前NIHSS(12.3±6.4)分;发病至溶栓时间:(239.6±97.5)min; 72例(96%)在24 h接受多模式MRI复查.共24例(32%)示溶栓后出血转化,4例(5.3%)为症状性出血.22例(29.3%)患者为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性梗死,仅1例(1.3%)发生出血转化.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明显降低溶栓后的出血转化风险(OR=0.075,95%CI:0.008~0.663; P=0.020).并发现,82%的穿支动脉区孤立性梗死患者的1月mRS评分≤2,其神经功能结局较其梗死好(P<0.01).结论 穿支动脉区域孤立梗死患者相对于其他类型脑梗死患者在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后,显示出更低的出血转化率和较好的神经功能结局,故对 此类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更积极. 相似文献
90.
为了更好的帮助卫生信息工作者了解ICD-11不同章节的分类结构和编码规则,使其掌握ICD-11核心编码技能,着重从章节结构、修订原则、重要概念与编码规则3个方面详细介绍ICD-11第5章。相比于ICD-11其他章节,ICD-11第5章整体变化不大。糖尿病节的编码结构和编码规则均发生改变,应着重学习掌握;应掌握垂体功能性肿瘤编码规则;代谢紊乱节在ICD-11中是病因学为基础进行修订,包含许多疑难罕见病。ICD-11基础架构及分类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掌握各章节分类结构、编码规则,进而灵活使用ICD-11的必要条件,所以学习本章应从ICD-11整体架构开始,在深入了解不同疾病的发病机理后,深刻掌握不同疾病的分类及编码规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