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90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61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骨性开He和骨性深覆He的下颌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及其病因联系。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建立两种错He的下颌二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按照轴对称原理,在力系分析基础上进行模拟加载,比较下颌应力状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①咬合瞬间骨性开He和骨性深覆He的下颌应力存在明显差异,与骨性深覆He者相比,开He者升支前缘及乙状切迹区呈现更高水平拉应力,而下颌角、角前切迹区压应力水平亦显著增高。②下颌形态是影响下颌应力的主要因素,咀嚼肌方向的作用很小。结论 形态变异导致的下颌表面应力差异可能是导致骨性开He者与骨性深覆He者下颌骨表面生长改建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2.
目的 探讨骨性开牙合和骨性深覆牙合的下颌应力分布、影响因素及其病因联系。方法 通过尸体解剖建立两种错牙合的下颌二维有限元应力分析模型 ,按照轴对称原理 ,在力系分析基础上进行模拟加载 ,比较下颌应力状况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①咬合瞬间骨性开牙合和骨性深覆牙合的下颌应力存在明显差异 ,与骨性深覆牙合者相比 ,开牙合者升支前缘及乙状切迹区呈现更高水平拉应力 ,而下颌角、角前切迹区压应力水平亦显著增高。②下颌形态是影响下颌应力的主要因素 ,咀嚼肌方向的作用很小。结论 形态变异导致的下颌表面应力差异可能是导致骨性开牙合者与骨性深覆牙合者下颌骨表面生长改建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3.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为了验证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年龄12~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检查,并进行样本百分比分析.结果:结果显示牙异常者占50.00%.7.00%的患者上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28.00%过小侧切牙,4.00%尖牙阻生,9.00%下切牙缺失,易位牙为2.00%,无一例多生牙.30.00%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与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密切相关.Ⅱ类2分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过小侧切牙和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74.
目的:通过比较CBFa1/Osf2和BMPs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变化,探讨在正畸骨改建过程中,这两个对骨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正畸牙移动的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BFa1/Osf2和BMPs在此过程中的表达。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CBFa1/Osf2和BMPs在牙周组织的分布及表达变化的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均表现为实验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张力侧表达强于压力侧;其中成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破骨细胞均为强表达。结论:CBFa1/Osf2和BMPs均参与了正畸的骨改建过程,且可能在正畸骨改建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5.
目的:以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胶原一壳聚糖复合物为支架材料,通过骨组织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修复牙槽骨缺损。方法:将28只SD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矿化诱导为成骨样细胞,植入胶原一壳聚糖复合物培养1周后,植入大鼠下颌骨缺损处,2周、4周后取材。对照组细胞未进行诱导。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矿化诱导后表现出与成骨细胞相似的形态学与功能表现,ALP染色阳性,并形成矿化结节,细胞在胶原一壳聚糖复合物内伸展良好,组织学观察:实验组2周后可见有少量新骨形成,4周后新骨形成面积增大对照组无明显新骨形成,材料周围有炎细胞浸润。并可见部分纤维结缔组织包绕。结论:利用胶原一壳聚糖复合物与诱导后的BMSC复合有良好的新骨形成能力。对临床修复唇腭裂骨缺损并进行正畸治疗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6.
目的 :为了验证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先天性牙异常如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多生牙、易位牙、尖牙阻生和缺牙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 :对 10 0例年龄 12~ 42岁未经历正畸治疗的II类 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病史、口内、X片和牙模型进行检查 ,并进行样本百分比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牙异常者占 5 0 .0 0 %。 7.0 0 %的患者上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 ,2 8.0 0 %过小侧切牙 ,4.0 0 %尖牙阻生 ,9.0 0 %下切牙缺失 ,易位牙为 2 .0 0 % ,无一例多生牙。 3 0 .0 0 %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结论 :安氏II类 2分类错牙合与过小侧切牙、釉质发育不良、先天缺牙密切相关。II类 2分类错牙合前牙Bolton比值不协调的主要因素是过小侧切牙和下切牙缺失  相似文献   
77.
制备空白牛血清白蛋白纳米粒,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空白白蛋白纳米粒吸附灯盏花素的制备参数。以灯盏花素浓度、空白白蛋白纳米粒浓度、灯盏花素加入量为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载药后粒径的增大量为指标,分别用不同数学模型描述指标与因素间的关系。根据模型绘制效应面,预测最优处方并进行验证。对制得产物的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及体外释药性质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考察因素与考察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优化处方的预测值和测定值非常接近。最佳制备参数:灯盏花素溶液浓度1.45 mg/mL,空白白蛋白纳米粒混悬液浓度30 mg/mL,前者为后者的2.4倍体积;产物的载药量为6.73%,包封率为80.08%,粒径增加22.7 nm。载药后的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83.4 nm,多分散系数为0.117,Zeta电位为17.95 mV,24 h累积释放率79.19%。本实验成功地将灯盏花素吸附于空白白蛋白纳米粒,并优化了该载药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78.
本院收治 1例肺癌患者 ,经介入治疗后 6 0h出现呼吸道梗阻致死亡 ,现报告如下。患者 男 ,48岁。因咳嗽、痰中带血 2个月入院。体检 :气管左偏 ,双侧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 ,左肺呼吸动度减低 ,呼吸音消失 ,右肺呼吸音清晰 ,无干湿音 ;心率80次 /min ,律齐 ,无杂音 ,心电图正常。白细胞 11 8× 10 9/L ,中性 0 82 ;肝肾功能、血糖正常。胸片所见 :左胸一致性密度增高 ,左主支气管阻塞 ,气管、纵隔左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见左主支气管被新生物完全阻塞 ,距隆突 1cm ,活检病理诊断为鳞癌。入院诊断左中央型肺癌伴左全肺不张。入院后…  相似文献   
79.
体外诱导脐血单核细胞向破骨样细胞的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正畸牙齿移动的基础是牙周组织的改建,其中破骨细胞性骨吸收是牙齿移动的第一步,应力作用下有关破骨细胞分化和功能成熟的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牙周膜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拟建立人破骨样细胞体外培养的简便方法,观察骨吸收刺激因子对破骨样细胞分化、增殖和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10/2008-05在西安交大口腔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脐带血来源于非高危妊娠的健康产妇,新鲜牛股骨由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用于制备100~200μm厚的骨片,1α,25-(OH)2D3、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前列腺素E2等骨吸收刺激因子均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收集脐带血,Ficoll液分离后吸取呈云雾状的白膜层,离心弃上清,加入α-MEM培养液重悬,调整脐血单核细胞浓度为1×109L-1,接种于预置盖玻片和骨片的24孔培养板中,1.0 mL/孔,设立空白对照组、10-8mol/L及107mol/L1α,25-(OH)2D3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1α,25-(OH)2D3+前列腺素E2组,培养7d.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TRAP染色法观察破骨样细胞的形成,甲苯胺蓝色观察骨吸收陷窝情况,以TRAP染色(+)、细胞核≥2个的细胞为破骨样细胞进行计数.结果:培养3d后,空白对照组细胞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变化,各诱导组单核细胞出现融合趋势;7d时空白对照组出现少量的破骨样细胞,核的数目2~3个,各诱导组可见大量多核破骨样细胞,核的数日3~20个不等.诱导后光镜下可见胞浆呈红色、胞核呈淡黄色的TRAP(+)破骨样细胞,尤其是108mol/L 1α,25-(oH)2D3组可见含14个核的强阳性破骨样细胞,且胞体较大.各组均尚未形成骨吸收陷窝.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诱导组破骨样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多(F=9.78,P<0.01);与10-8mol/L1α,25-(OH)2D3组比较,107mol/L1α,25-(OH)2D3组破骨样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及1α,25-(OH)2D3+前列腺素E2组破骨样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F=7.46,P<0.01).结论:脐血单核细胞经骨吸收刺激因子体外诱导培养后,可分化为TRAP(+)的多核破骨样细胞,其中10-8mol/L 1α,25-(OH)2D具有最强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体内血小板反应性抗体的发生频率及其特异性。方法对48名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利用MACE法筛查其血清中的血小板反应性抗体,进一步用PAK12诊断试剂MAIPA法鉴定血小板HPA抗体特异性。结果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反应性抗体的总检出率为50%(24/48),其中同种HLA抗体发生率为39.6%(19/48),占所有抗体检出的79.2%,同种HPA抗体的检出率为29.2%(14/48),而其中有64.3%(9/14)是与HLA抗体同时存在。检出的HPA抗体特异性有抗-HPA-3a(n=2),-5a(n=1),-5b(n=1),-2b(n=1),-4b(n=1);同时HPA抗体中有78.6%(11/14)是针对GPⅡb/Ⅲa,Ⅰa/Ⅱa和/或Ⅰb/Ⅸ的多反应性抗体。女性患者中检出抗体的比例55.2%(16/29)高于男性患者42.1%(8/19),但差异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血小板同种抗体以HLA抗体多见,但HPA抗体并不像之前报道的罕见。与高加索人群PTR患者血小板同种反应性抗体以抗-HPA-5b,-1b为主不同,研究发现中国人群PTR患者HPA同种抗体以HPA-3,-5系统抗体多见,同时检出了HPA-4b,-2b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