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8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9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甲氨蝶呤与长春新碱双载红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双载红细胞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改良低渗预膨胀技术制备MTX VCR双载红细胞、MTX单载红细胞和VCR单载红细胞.分别采用制备的载体红细胞、未载药红细胞、MTX VCR工作液及RPMI 1640培养液与K562细胞共培养.MTT法检测K562细胞增殖,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K562细胞周期,Annexin Ⅴ-FITC/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K562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双载红细胞明显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其凋亡作用,且随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作用增强,效果优于MTX单载红细胞(P<0.05),与未载药红细胞相比差异显著(P<0.01);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双载红细胞组G0/G1期K562细胞明显减少,G2/M期细胞逐渐增多,S期K562细胞在作用12 h后明显增多,24 h后略有减少,与未载药红细胞的作用相比差异显著,与MTX VCR原药组的作用基本相同.结论:与未载药红细胞和单载红细胞相比,MTX VCR双载红细胞杀伤肿瘤细胞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2.
目的:体外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否促进内皮细胞(EC)衰老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新生牛主动脉内皮细胞,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不加HCY,其余3组分别在DMEM培养液中加入HCY,使终浓度为0.1、0.5、1.0 mmol/L.连续体外培养30 d后,观察细胞形态、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Southern杂交分析端粒长度,同时检测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浓度和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结果:各浓度HCY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体积增大,胞内颗粒增多;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增多;细胞周期的分布发生改变,表现为G0/G1期细胞增多(P<0.05),S期显著减少(P<0.01);端粒缩短;培养上清中NO浓度降低(P<0.05),ET 和Ox-LDL升高(P<0.05);氧化还原指标MDA含量和GSH-Px活性没有明显改变.结论:HCY促进体外培养的EC衰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还原无关.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卒中预防策略实施过程中影响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 方法:在干预队列人群中,采取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随访期间(1999~2001年)发生卒中的患者402例为病例组,选取未发生卒中的高危患者804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和对照组间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CVHI)的差异,对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CVHI积分均值分别为(31.85±20.01)分和(40.41±18.99)分(P<0.001),且与卒中发病具有显著的剂量反应关系.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是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服用重点干预药物是保护因素,其优势比OR(95%CI)分别为2.43(1.25,4.84)和0.43(0.33,0.5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筛选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然是高血压病史、服用重点干预药物和CVHI积分筛检.结论:影响卒中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和CVHI积分降低的程度,服用重点干预药物可显著降低卒中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4.
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FTLD)是以局限性额叶/颞叶变性为特征的非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痴呆综合征.近年的研究发现它与tau蛋白的变性有关,并与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obasal ganglionic degeneration,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相关或重叠.本文就FTLD的病因、病理、遗传学、临床分型以及诊断标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5.
可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网的制备、优化及体内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聚对二氧环己酮(polydioxanone,PDO)网状人工补片,并通过体内降解实验研究,观察其降解过程及组织反应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平纹机织方法将PDO纤维编织成网,并分别对其进行胶原及壳聚糖涂层处理后,分3组(单纯PDO网、胶原涂层PDO网和壳聚糖涂层PDO网)植入兔背部脊柱两侧肌肉内,于2、4、8、12、16、24周取材,动态观察材料与组织结合界面、降解吸收过程以及涂层对PDO网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行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以观察组织反应。结果:PDO网植入体内炎性反应轻,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网孔间隙并与之结合紧密,8-12周后材料逐步降解,24周内完全降解吸收,材料周围未见变性、坏死或肉芽异常增生现象。胶原涂层促纤维组织生长包裹植入材料,组织随胶原逐步吸收而逐步长入材料网孔;壳聚糖涂层对植入材料周围纤维组织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结论:聚对二氧杂环己酮网生物相容性佳,组织-材料界面友好,降解速度与组织再生相匹配,并可通过涂层处理改善其生物学性能,是一种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可降解人工补片材料。  相似文献   
76.
单细胞逆转录PCR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等动物的基因表达分析往往受制于大量纯化同质细胞的取材困难,由于细胞异质性的影响,常规研究方法也无法识别细胞间表达特性的差异.单细胞水平是切实表明综合性基因表达最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而单细胞逆转录PCR又是该水平上基因表达研究最有力的工具.与常规RT-PCR相比,该技术在各个环节上都有着显著差异.为此,详尽论述了单细胞逆转录PCR技术在各个环节上的要点包括显微操作、扩增和分析方法、基本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该技术在实际科研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7.
CT引导弯针穿刺在腹腔神经丛阻滞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引导下弯针穿刺技术在腹腔神经丛阻滞止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晚期癌症患者,其中13例伴有后腹膜淋巴结广泛肿大并融合成团.所有病例均为顽固性上腹部疼痛,采用麻醉类止痛药治疗及放射治疗,止痛效果均不佳.应用CT引导下弯针穿刺腹腔神经丛阻滞方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即刻、2周、4周、8周、12周、16周的止痛有效率分别为100%、100%、96.9%、90.6%、87.5%、84.4%.肿大淋巴结均有明显坏死缩小.结论:联合应用双侧膈脚前、后阻滞及穿入淋巴结内阻滞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弯针穿刺技术使阻滞止痛更加简便.  相似文献   
78.
目的:了解高表达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构建pcDNA3.1-GSK3β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G418筛选获得GSK3β高表达细胞系;采用中性红染色法、Griess法和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细胞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结果: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高表达GSK3β,经酶切鉴定和测序证明一致,能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抑制率20.4%,P<0.05)和脂多糖(LPS, 1 μg/ml)诱导的巨噬细胞NO的产生(抑制率25.6%,P<0.01),促进TNF的产生(增加率28.8%,P<0.01).结论:GSK3β具有调节巨噬细胞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79.
摘 要 目的 探讨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超声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DLBCL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超声误诊原因。结果  20 例患者根据常规超声图像有无边界分为肿块型12例和弥漫型8例。9例行应变弹性成像检查,弹性评分2分5例,3分4例;1例行超声造影和SWE检查,超声造影呈不均匀高增强,SWE呈Ⅰ型。超声诊断BI-RADS 4类19例,其中4A类4例、4B类8例及4C类7例;BI-RADS 3类1例。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超声造影正确诊断为乳腺淋巴瘤者5例,误诊15例,包括误诊为乳腺癌10例,炎症病变4例,错构瘤1例。结论 DLBCL常规超声检查极易误诊,充分认识其常规超声表现并联合超声造影及弹性成像技术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80.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通过文献检索和评价,结合医师问卷调查,经专家组讨论、征求中医药专委会委员意见和咨询中医骨伤科界名老专家建议,对《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2015)》进行了详实修订。2020版共识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和诊断、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治则、辨证施治、临床推荐意见、临床疗效评价和监测、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等,增加了临床表现腰膝酸软、骨密度测量临床指征、骨质疏松脆性骨折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中医病因、针灸治疗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等内容。本共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旨在为临床医师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