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6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69篇
中国医学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的核心,是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药物化学是药学领域重要的龙头学科,是培养药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本校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开展了一个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技术辅助地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课题组织能力的综合性工程,在该项目中贯穿始终和核心点为全程化专家指导.本研究介绍了全程化专家指导在青年师资培养中的相关背景、具体实施方法和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42.
目的合成(E)1-[4-(2,4-二氟苯基)-2-[2-(4-氟苯基)-乙烯基]-[1,3]二氧戊环-4-甲基]-1H-[1,2,4]三氮唑化合物的几何异构体,测定其晶体结构,并考察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间二氟苯为起始原料,经Friedel-Crafts反应、与三氮唑缩合、环氧化,得到中间体1-[2-(2,4-二氟苯基)-2,3-环氧丙基]-1H-1,2,4-三唑甲磺酸盐,将环氧化物甲烷磺酸盐水解,然后与对氟肉桂醛缩合脱水制得目标化合物6 Ka和6 Kb,经1H NM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结构,并测试其体外抗真菌活性。结果 6 Ka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为顺式构型。6Kb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为反式构型。目标化合物对5种致病真菌在体外均有很强的抑菌活性。化合物6 Kb的抑菌活性优于化合物6Ka。结论该类型反式构型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优于其顺式构型。  相似文献   
43.
44.
钟武  张万年  李科  周有骏  朱驹  吕加国 《药学学报》1999,34(10):744-750
目的:寻找新的高效、低毒、广谱的抗真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21 个三唑类化合物作为真菌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化酶的抑制剂,并通过体外抗真菌实验测定其抗真菌活性。结果:21 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体外抗真菌试验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对试验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具有很好的活性。结论:所有化合物都不同程度地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 14α-去甲基化酶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5 对8 种不同真菌均显示了较高的活性,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5.
本实验采用“活性类似物法”搜寻到烯丙胺和苄胺类抗真菌化合物的药效构象。其与药物萘替芬、特比萘芬的晶体构象相同。以此构象构建各化合物,采用rmsfit规则叠合各分子,进行CoMFA研究,得到预测能力很强的抗6种常见致病真菌的3D-QSAR模型。并用8个本实验室设计合成的新化合物和5个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验证。最后结合2D-QSAR方程首次提出了烯丙胺、苄胺类抗真菌化合物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模式图。  相似文献   
46.
生物大分子对于包括药学在内的生命科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药学基础课程有机化学中生物大分子这部分课程需要得到更加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从我们近几年在这部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47.
选修课《药物作用的分子基础》为从分子层面阐明药物分子在生物体内产生作用的原理,揭示药物分子与其靶点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的一门课程。它是医科大学原有必修课程的补充和纽带。本研究基于数年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意义、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8.
四氢萘类化合物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优化取代四氢萘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重点考察10%Pd/C对关键中间体合成的影响。 方法 平行试验比较10%Pd/C和三乙基硅烷催化羰基还原反应,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体分析;对10%Pd/C催化还原采用正交设计法,考察反应物与10%Pd/C的投料比例及溶剂对收率的影响。 结果 10%Pd/C催化羰基还原的成本明显低于三乙基硅烷,且收率高,杂质少,易处理;正交试验证实,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投料比例对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 结论 实验证实,利用10%Pd/C催化还原关键中间体,使得取代四氢萘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更加  相似文献   
49.
50.
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了二氢卟吩 f的合成。实验表明 ,将 6 .0 g未经分离纯化的脱镁叶绿酸 a粗品 ( HPL C检测纯度为5 5 % ,5 .5 7mmol)和 2 40 ml 30 %氢氧化钾甲醇液在 0℃下通 O2 氧化反应 1h后再于通 N2 条件下迅速煮沸回流脱羧反应 0 .5 h得 5 .4g二氢卟吩 f粗品 ( HPLC检测纯度为 5 8.7% ) ,经硅胶 H柱色谱分离得 1.1g纯品 ( HPLC检测纯度为 98% ) ,产率达 36 .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