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68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29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36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篇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目的研究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抗体(IA-2A)检测的标准化,为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及准确判定结果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国际糖尿病免疫学会(IDS)推荐的WHO单位制,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125名健康人的GAD—Ab和IA-2A以确定阳性判断标准,通过检测IDS第3次糖尿病自身抗体标准化检测方法评估(DASP 2003)工作组提供的100名健康对照及50例新发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验证其灵敏度与特异性。并采用新一代的ELISA试剂盒检测41例已知抗体滴度的标本,对比ELISA与标化后放射配体法的一致性。结果GAD—Ab的阳性阈值为18.5U/ml,IA-2A为2.7U/ml。DASP 2003反馈结果显示,本室GAD—Ab检测的灵敏度82%,特异性98%;IA-2A检测的灵敏度64%,特异性100%;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本室GAD-Ab曲线下面积(AUC)以及统一按95%特异性标化后的灵敏度(AS95)分别为0.946%及86%,IA-2A分别为0.824%及68%。在52个回报结果的实验室中综合排名第15位。ELISA试剂盒与标化后的放射配体法检测GAD—Ab的一致率82.9%,Kappa值0.656;检测IA-2A的一致率75.6%,Kappa值0.514;结果判定不一致者多集中在阳性边缘水平的标本中。结论经标准化后的GAD—Ab和IA-2A放射配体法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提高;新一代ELISA试剂盒检测GAD—Ab和IA-2A可应用于临床,但对于检测结果阴性而临床可疑者,建议采用放射配体检测法核实。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检测2027例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IA.2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分析IA-2A在初诊T2DM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诊T2DM患者中IA-2A阳性检出率低于GAD-Ab阳性检出率(2.2%7)S10.6%,P〈0.01)。联合GAD-Ab和IA-2A检测,可使LADA阳性检出率达11.5%。IAm2A在低体重、低c肽水平患者中阳性检出率高;随着起病年龄增大,IA-2A阳性检出率下降(P〈0.05)。与T2DM组比较,单独IA-2A阳性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高(P〈0.05)。高滴度IA-2A阳性LADA患者具有起病年龄小(P〈0.01)、体重轻、高血压比例低、空腹C肽低、合并GAD-Ab阳性和使用胰岛素比例高(P〈0.05)等特点。结论IA-2A检测对LA—DA具有辅助诊断价值,与GAnAb联合检测可提高LADA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3.
47例 2型糖尿病 (均 40岁以后发病 )家系先证者PCR SSCP检测出两种NEUROD1基因变异 ;Ala45Thr和Ile15 6Ile。 12 2例 40岁以后发病的 2型糖尿病患者和 13 2例正常对照Ala45Thr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提示NEUROD1基因Ala45Thr突变不是中国人 2型糖尿病的重要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24.
Fanconi综合征(FS)一般分为原发性FS和继发性FS两类,原发性FS多伴有其他先天性疾病,继发性FS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本文报道1例59岁女性患者,22年前因反复骨关节疼痛诊断为低血磷抗维生素D骨软化症。近期骨关节疼痛加重,有蛋白尿、血糖正常而尿糖排出增多、尿钾排出增多,高氯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这些符合Fanconi综合征的诊断,且患者无明显先天性疾病可查,因此,可诊断为继发性Fanconi综合征。甲状旁腺彩超、CT和SPECT均提示,在甲状旁腺增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主功能性结节,经补充中性磷酸盐和活性维生素D_3,血磷和ALP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血清PTH仍明显升高,说明甲状旁腺的PTH分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因而高度考虑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能。X线片检查显示胸廓、脊柱和骨盆畸形,骨密度测量显示骨密度明显降低,因此还考虑伴有骨质软化并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5.
中国四省市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用药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阿司匹林在我国部分地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方法 入选来自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变迁调查研究中湖南、广东、四川、辽宁四省的9000例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服用频率及剂量.总体人群心血管一级预防治疗标准依据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血管及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2)10年心血管风险>10%的推荐,计算阿司匹林实际使用率;糖尿病和高血压亚组则分别将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指南和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高血压协会高血压指南(2007)的相关推荐作为治疗标准.结果 共收回7186份有效问卷,其中233例有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总人群中符合一级预防人群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4.09%,二级预防人群使用率为26.61%;糖尿病亚组无心血管疾病患者实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32.47%,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16%.高血压亚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使用率为19.93%,二级预防人群使用率为29.52%.所有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87.67%为每日1次,10.35%为不规律服用,1.98%为隔日1次,半数受试者(50.25%)服用剂量低于指南推荐的最小剂量.结论 我国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人群阿司匹林使用率过低,在使用阿司匹林预防的人群中,使用剂量也不规范,半数每日应用少于75 mg.应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中高危患者及已有心血管疾病患者阿司匹林的使用率并规范其应用.  相似文献   
26.
1型糖尿病(T1DM)血管并发症临床上表现为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是患者致死、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血糖控制不良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是血管并发症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可以作为T1DM患者预防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三级预防手段。新型口服降糖药及干细胞治疗与T1DM血管并发症的研究已起步,有望为T1DM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手段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理解T1DM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预防和治疗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影响。方法 151例T2DM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及二药合用治疗,比较三组治疗1年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三组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格列美脲组下降的幅度较大(P〈0.05);治疗后三组的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P〈0.001),但三组间治疗前后的变化无差异(P〉0.05)。结论 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均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的HOMA-IR,与二甲双胍相比格列美脲在减轻高胰岛素血症方面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28.
由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中国糖尿病杂志》社及《糖尿病天地》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四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已于2009年4月23~25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论坛是在前三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召开的糖尿病免疫学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为“免疫与代谢网络:探索糖尿病发病与干预的新途径”。会议邀请了美国ADA2008Banting奖得主RalphDeFronzo教授,国际糖尿病免痰学会秘书长、瑞典Karolinska学院CaraniSanJeevi教授,EASD2008新星奖得主、法国INSERM国际T细胞委员会主席RobertMal—lone教授.  相似文献   
29.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发现,在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5%-10%的患者出现磺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SF),近60% 的患者在6年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含有胰岛自身抗原的分泌颗粒的释放, 可能会促进胰岛细胞衰竭。虽然,胰岛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含0.02%吡格列酮的饲料对NOD鼠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分析巨噬细胞在吡格列酮预防NOD鼠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1/2005-01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4周龄NOD雌鼠5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吡格列酮组(n=25)和对照组(n=26),分别摄食含0.02%吡格列酮的混合饲料和普通营养饲料。自10周龄开始,每周测尿糖1次,尿糖阳性后用血糖仪测血糖,连续两次血糖≥16.7mmol/L即诊断为糖尿病。两组各取12周龄NOD雌鼠15只,处死前4d腹腔注射30g/L的硫代乙醇酸钠2mL,麻醉后摘除眼球法处死小鼠后腹腔灌洗收集巨噬细胞,加入脂多糖共同培养24d后收集上清,ELISA法测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小鼠56只全部进入糖尿病发病率分析;进入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水平结果分析20只。①30周龄时,对照组25只小鼠有20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80.0%,平均发病时间为(139.2±38.2)d;吡格列酮组26只中有14只发生了糖尿病,发病率为53.8%,平均发病时间为(153.0±28.1)d,与对照组相比,吡格列酮组发病率明显降低(P<0.05)。②12周龄时对照组NOD鼠腹腔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吡格列酮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7.4±112.49),(448.9±92.18)ng/L;(551.2±108.23),(461.7±80.49)ng/L,P>0.05]。结论: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NOD鼠糖尿病的发生;吡格列酮对NOD鼠糖尿病和胰岛炎的预防作用可能与巨噬细胞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