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39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文题释义:线粒体凋亡通路:又称为内源性凋亡通路,可以通过多种应力刺激激活,导致线粒体外膜改变、线粒体DNA损伤等,这些改变将最终导致线粒体外膜通透性的增加,正常情况下存在于线粒体内外膜之间的凋亡相关蛋白将扩散至细胞质中,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 中药血清药理方法:是指动物灌胃给予中药及制剂,经吸收进入机体血液循环,在一定时间内采集血液,分离所得血清中必定含有一定量的该药物成分,此时的血药浓度反映了机体的真实血药浓度,将此血清加入到体外细胞培养体系,观察其药理作用。 背景:线粒体凋亡通路是细胞凋亡中的重要通路,前期动物实验发现补肾壮督方可通过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改善椎间盘退变,但其作用机制还有待研究。 目的:观察补肾壮督方含药血清对人髓核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探讨其改善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方法:①37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低剂量中药组[0.506 g/(kg•d)]、中剂量中药组[1.012 g/(kg•d)]及高剂量中药组[2.024 g/(kg•d)],连续灌胃2周,灌胃结束后制备含药血清;②人髓核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低剂量含药血清组、中剂量含药血清组、高剂量含药血清组,模型组用200 μmol/L H2O2处理6 h,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造模后用体积分数为2%含药血清干预48 h。透射电镜观察髓核细胞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测髓核细胞凋亡率和线粒体膜电位,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paf1、Bcl-2、Bax及Cytc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形态特征,髓核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 < 0.05),Apaf1、Cytc、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加(P < 0.05),线粒体膜电位、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下降(P < 0.05);②补肾壮督方含药血清干预后,髓核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P < 0.05),Apaf1、Cytc、Bax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降(P < 0.05),线粒体膜电位、Bcl-2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显著增加   (P < 0.05);③补肾壮督方含药血清可有效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可能通过减少Apaf1、Cytc、Bax蛋白及mRNA表达,增加Bcl-2蛋白及mRNA表达,抑制线粒体凋亡通路,从而改善椎间盘退变。 ORCID: 0000-0002-6045-9062(林一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2.
83.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是一种少见且生长迅速的皮肤肿瘤,本文就1例聚合性角化棘皮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发现右大腿根部皮疹2~+年入院。初发时为黄豆大小,曾在外院局部予中药及外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皮疹不消退,且进行性增大,行走时裤子摩擦时感疼痛,并出现异味,余无特殊不适。既往身体健康,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冶游史。体格检查:生命征正常,头颈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头颅五官无畸形,营养中等,心肺腹检查阴性,外生殖器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外用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靶皮疹,洁尔洗液清洗疣体及其周围皮肤后用派特灵原液处理,2次/d,连续使用3天,然后4天使用沙棘籽油修复皮肤为1个疗程。(1~4)个疗程疣体脱落后为清除亚临床感染病毒,再用(3~5)个疗程。经醋酸白试验为阴性后用1∶50倍的派特灵稀释液清洗(60~90)次,1次/d,清除潜伏病毒,过程中定期随访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53例治愈,治愈率为96.36%,复发率为3.64%。结论派特灵治疗尖锐湿疣副作用少,疗效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成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症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尿脱落细胞学直接镜检、苏木精-伊红染色、瑞氏染色、胭脂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巨细胞包涵体细胞的形态和免疫组化特征。108例中106例做了尿脱落细胞学直接镜检,1例胸水脱落细胞学检查,2例角膜溃疡的病例做了溃疡涂片细胞学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在尿检、胸水及角膜刮片中均可见巨细胞包涵体细胞,其中个别阳性3例;(+)85例;(++)17例;(+++)3例。全部经免疫组化染色后在胞质内见棕色的阳性颗粒。结论采用尿脱落细胞学及结合免疫组化方法,可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症做出明确诊断,早期及时的治疗对预防眼角膜病、口腔溃疡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介素10(hIL-10)基因,以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从人全血标本中提取细胞总RNA,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hIL-10基因,分别构建含hIL-10目的基因的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提取质粒,经酶切、PCR和DNA测序鉴定;重组表达载体pVAX1-hIL10转染COS-7细胞,观测hIL-10的瞬时表达情况。结果构建了重组克隆载体pMD18T-hIL10和真核表达载体pVAX1-hIL10,经酶切、PCR及测序鉴定正确,插入片段序列与GenBank已公布的hIL-10基因序列一致;pVAX1-hIL10可以有效地转染COS-7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IL-10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结论成功克隆了hIL-10基因,构建的表达载体pVAX1-hIL10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hIL-10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慢性疲痒性皮肤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然而其病因尚未明确。为探讨顽固性痛痒性皮肤病与血糖关系,选择本科自1994~1998年收治的120例反复发作的单纯性痒疹、痊痒症患者,对其空腹血糖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至临床资料120例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男68例,女SZ例,男:女二1.3:1,年龄39一75岁,平均53岁士6.8岁。其中:单纯性痒疹56例、病痒症64例。两种疾病的病程为3~16年,平均7.6年。每年反复发作,入院时皮损面积均达到体表面积的40%以上。发病诱发因素:感染2例,刺…  相似文献   
88.
目的观察左半肝的形态结构及动脉来源﹑分支及变异情况,为临床开展左半肝活体肝移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了经甲醛固定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肝脏标本30例,观察左半肝动脉的来源,走行,分布情况及规律,并测量有关数据;在15例肝脏铸型标本和15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肝脏中进一步观察左半肝动脉血管的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左半肝血供丰富,来源复杂。主要血供来自肝固有动脉的分支肝左动脉和肝中动脉,变异比较常见。动脉在肝内呈段性分布,各叶,肝段动脉之间没有重要的吻合。结论外科医生熟悉肝动脉的分支,走行和变异情况,对设计合理的手术方式,安全的施行手术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提高对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PHP)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报告2例PHP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 PHP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颅内对称性多发钙化,四肢皮下软组织钙化与掌、趾、指骨粗短,其中颅内钙化在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与T2加权像呈稍高信号或等信号.结论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的影像表现有其特征性.CT扫描是诊断该病最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0.
南刘寄奴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南刘寄奴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balanone(1)、木栓酮(friedelin,2)、sorghumol(3)、pseudo-neolindera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7-甲氧基香豆素(herniarin,6)、东莨菪亭(scopoletin,7)、异嗪皮啶(isofraxidin,8)、胡萝卜苷(daucosterol,9)、咖啡酸(caffe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9、10为首次从南刘寄奴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