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3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7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11篇
内科学   5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93篇
预防医学   49篇
药学   57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衰发生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减少病死率。方法对住院的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门诊患者建立护理档案,评估患者的各项指标,根据具体情况实施预见性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合理膳食、纠正贫血、防止感染、控制高血压、充分透析、控制体重增长等。结果本组患者有8例在透析间期突发心衰,经住院治疗治愈出院,死亡3例。结论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患者心衰发生,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和经济负但。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施行自控泵连续硬膜外麻醉加气囊助产技术应用于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者阴道助产的作用。方法宫口开3cm,视羊水性状无异常,胎心监护为反应型,由麻醉医师给予连续硬膜外麻醉,产妇根据宫缩痛强弱进行自控。第一产程末、第二产程初给予气囊扩张阴道2-3次,每次6cm-8cm,持续3min。胎头为枕横位、枕后位,且第二产程延长趋势给予产钳助娩。2006年1月-2007年12月足月初产随机抽取100例,与1998年1月-1999年12月未用麻醉镇痛及气囊助产同类病例100例,比较产程、宫缩、羊水胎心改变、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产后出血。结果在应用组和对照组的比较中第一产程的时间及继发性宫缩乏力的发生无明显改变(P〉0.05),而第二产程时间缩短,羊水改变及胎心减速减少,新生儿体重增加,Apgar评分提高,产后出血量减少(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加气囊助产应用于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头位难产,有利于胎头转成枕前位,使一部分成为自然分娩,且不影响宫缩及胎心改变,因缩短第二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量产钳助产变得轻松,从而降低剖宫产率,改善新生儿出生质量。  相似文献   
63.
64.
本文报告3O例重型脑外伤病人脑脊液内皮素(ET)含量变化。14例加用高压氧治疗,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能降低脑脊液ET含量、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缩短病人昏迷时间和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65.
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配合及护理。方法:通过对我院5000例下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分析,总结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的体会。结果:拔牙前护士应了解阻生智齿类型并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拔牙术中劈冠、去骨、增隙时正确击锤的方法和力量是阻生智齿顺利拔除的重要内容。结论:护士拔牙前应做好患者心理护理,拔牙术中主动积极配合医生操作,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抢救工作和术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分析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3年10月至2008年3月经皮肝组织活检的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98例,检测其ALT水平、HBV标志物、HBV DNA水平和肝脏组织学改变.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统计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ALT水平对显著肝脏病理改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98例患者中炎症活动指数(Hal)≥4、纤维化(F)评分≥3的患者分别占22.4%与17.3%.ALT为(0.51~1.00)×正常值上限(ULN)组发生上述病理改变的比例均高于(0~0.50)×ULN组(HAI≥4:36.4%比11.1%,χ2=8.881,P=0.003;F评分≥3:27.3%比9.3%,χ2=5.487,P=0.019).年龄每增长10岁是HAI≥4分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0,P=0.023);年龄>45岁者发生HAI≥4分的比例明显高于≤45岁者(33.3%比13.4%,χ2=4.923,P=0.027).HBV DNA<1×104拷贝/mL时,仍有14.9%的患者Hal≥4分、12.8%的患者F评分≥3分.结论 部分ALT持续正常的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HBV DNA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肝脏病理改变,肝组织活检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是十分重要的.0.50×ULN有望为中国HBeAg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处理提供一个恰当的ALT"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V单药治疗组45例和ETV基础上加用Peg-IFNα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继续治疗24~48周。检测基线和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指标。以HBsAg下降幅度和HBsAg≤15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HBeAg清除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分析基线HBsAg水平对Peg-IFN疗效的影响。组间差异采用Fisher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患者HBsA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TV单药组(单药组为0.24 lg IU/mL,联合治疗组为0.61 lg IU/mL,P=0.0007),且HBsAg≤150 IU/mL患者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单药组(单药组为11.1%,联合治疗组为30.8%,P=0.0315)。两组的HBeAg清除和HBeAg血清学转换相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在加用Peg-IFN治疗结束时HBsAg≤150 IU/mL、HBeAg清除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HBsAg≤150 IU/mL:66.7%比14.8%,P=0.0024;HBeAg清除:58.3%比22.2%,P=0.0272)。结论联合Peg-INFα对已经获得病毒学应答的ETV经治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HBsAg下降以及HBsAg≤150 IU/mL的概率,基线HBsAg≤1500 IU/mL患者加用Peg-IFN能够获得更好的免疫控制。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黄芪、川芎中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川芎嗪、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藁本内酯的正交组合配伍对SD乳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VECs)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找出较优组合。方法 rBMVECs原代传代培养,并建立缺氧模型,4h后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测定各成分的最大耐药质量浓度,以L_(18)(3~5)正交表设计安排成分配伍给药,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显色法检测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RT-PCR法测定caspase-3与caspase-8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正交试验结果。结果药物正交配伍组合可显著改善缺氧rBMVECs的形态,有效增强SOD活性,有效抑制缺氧诱导的rBMVECs发生Gl/S期阻滞,明显减少了细胞的凋亡,减弱细胞中caspase-3和caspase-8基因表达。正交试验结果分析显示其较优组合为藁本内酯5μg/mL、川芎嗪10μg/mL、阿魏酸20μg/mL、毛蕊异黄酮10μg/mL、黄芪甲苷10μg/mL。结论黄芪、川芎有效成分组合配伍对内皮细胞缺氧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过敏样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特点,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2年上半年由生脉注射液致过敏样反应进行病例整理和分析。结果生脉注射液所致过敏样反应,女性高于男性,且多在用药后5min内发生。过敏样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颜面潮红、腰部胀痛等。结论临床医师与药师应掌握生脉注射液所致过敏样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并加强其临床应用后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IFN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并结合生物化学、病毒学等因素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间采用IFN治疗的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患者385例,在抗病毒治疗前2周内及治疗中每4~12周检测血常规、肝功能和病毒载量,并观察甲状腺功能的血清学指标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变化,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48周.Logistic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IFN治疗后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共32例,发生率为8.3%,其中甲状腺功能亢进及减退各占一半,依次为桥本甲状腺炎10例,Graves病和破坏性甲状腺炎各8例,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10例甲状腺功能异常者有明显临床症状;9例进行内分泌治疗,3例停用IFN.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中位时间为治疗第7个月(最早于治疗第2个月,最迟于治疗结束后7个月),甲状腺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个月(1~11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甲状腺功能均恢复正常.女性(OR=3.656)和预存的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OR=1.006)是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Graves病、桥本甲状腺炎、破坏性甲状腺炎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是IFN致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主要类型,前两者通常伴有明显症状,可能需停用IFN并予内分泌治疗.接受IFN治疗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治疗前、中及后均应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尤其是女性及有预存甲状腺自身抗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