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目的:探讨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的进展。方法:在CNKI数据库和Pubmed中检索近年来有关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相关文献,从同种异体骨的准备、移植骨颗粒的大小及颗粒骨的打压紧密程度和厚度等方面总结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结果:对异体颗粒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的辐照法灭菌彻底,对颗粒骨的生物力学影响较小。脱脂处理能够降低抗原性,提高植骨的成骨能力。直径7—10mm颗粒骨具有较好的初始稳定性。颗粒骨的打压应足够坚强,以确保假体旋转和轴向稳定性。结论:异体颗粒骨打压植骨的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制备颗粒骨之前进行灭菌、脱脂是很重要的过程,颗粒骨的大小、植骨的紧密程度和厚度还要进一步研究,临床应用时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布地奈德鼻喷雾剂联合0.5%呋麻滴鼻液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0.5%呋麻滴鼻液滴鼻,同时加服酮替芬,治疗组40例,在0.5%呋麻滴鼻液滴鼻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疗.治疗时间8周.比较两组过敏性鼻炎体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血IgE、呼气峰流速(PEFR)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治疗前后过敏性鼻炎体征评分、哮喘控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分别为(1.79±0.75)、(16.8±4.9)分,治疗后分别为(0.54±0.32)、(21.5±3.4)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IgE、PEFR及FEV1的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比单纯治疗支气管哮喘更有效.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近期疗效.方法:对24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全髋转换术治疗,收集术前Harris评分、术后X线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临床数据并分析.结果:随访24~36个月.Harris 评分:术前28~65分,术后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近期效果良好;术前充分评估,选择合适假体,术中重建髋臼中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例采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9~59岁,平均(49.9±11.0)岁。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体温、血常规(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VAS评分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腰椎病变节段正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VAS评分及X线片复查情况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细菌培养结果,均符合椎间隙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术后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177个月,平均(120.7±30.8)个月。患者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3天WBC高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优2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3%(36/37);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均达优。结论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是一种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
腰骶椎前路大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为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大血管分叉点至腰5椎体下缘垂直距离为(2.61±1.11)cm,至中轴线垂直距离为(1.03±0.4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5椎体上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0.34±0.31)cm、(2.15±0.40)cm,腰5椎体下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41±0.54)cm、(2.50±0.7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分叉点位于脊柱中线的偏右侧,腰骶椎前方中线与右侧大血管内缘距离大于与左侧大血管内缘距离。  相似文献   
97.
2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2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将其分为腰痛、臀痛和腿痛3个治疗组,采取统一的非手术疗法。通过3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分析,发现此种分组法有助于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不同冷冻保存方法对前十字韧带生物力学的影响,探讨冷冻保存前十字韧带的最佳方法。方法:新西兰白兔膝关节80个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新鲜对照组,二步冷冻保存组,-80℃冷冻保存组,-196℃保存组,后三组保存2周后于37℃水浴快速复温,随即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各组间拉伸刚度,最大拉伸强度,断裂功分别进行两两比较,新鲜对照组与二步冷冻保存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P>0.05,新鲜对照组与二步冷冻保存组明显高于其它二组(P<0.01,P<0.05),-196℃冷冻保存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1。结论:二步冷冻保存法可以较好地维持十字韧带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9.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VCFs)的初步疗效。方法36例(47椎)老年骨质疏松性VCFs患者,在C臂X线机监视下经皮穿刺,经椎弓根建立管性通道,将可扩张球囊置入伤椎,高压注入造影剂使球囊扩张,X线确认椎体骨折复位,骨水泥注入扩张产生的空腔。结果36例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VAS术前(8.6±1.2)分,术后(2.2±1.1)分(P〈0.01)。术后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分别由术前原椎体高度的(56.82±21.24)%和(61.36±25.27)%增加到了原椎体高度的(76.43±22.38)%和(79.94±18.12)%(P〈0.01)。术后骨折脊柱后凸明显得到矫正,Cobb角由术前的22.4°±4.6°矫正至11.2°±3.8°(P〈0.01)。有3例骨水泥渗漏,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2—24个月,未发现强化椎体高度丢失。1例L2椎体骨折PKP治疗后2个月出现T12、L1椎体新鲜骨折,1例L4椎体骨折术后1个月出现L5椎体再骨折。结论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VCFs的一种新型微创技术,操作简便,能够迅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中不同直径骨隧道对移植韧带止点转归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兔90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制备ACL止点转归动物模型,分成移植韧带直径(d)与骨隧道直径(D)之比(d/D)为1/1组(A组)、1/1.5组(B组)和1/2组(C组).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并于术后4、8和16周每组处死10只动物,行移植止点大体、组织学观察及最大抗拉力载荷实验.结果 3组动物术后伤口愈合佳.平均双下肢行走时间:A组1.5 d、B组2.0 d及C组3.5 d.大体观察:术后4周,A、B组骨隧道口软组织生长多于C组;8周A、B组骨隧道口已无缝隙,C组无改善;16周A、B组与正常韧带止点相同,C组未形成止点结构.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各组肌腱与骨隧道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8周A、B组潮线结构不连续,C组未见潮线样结构;16周A、B组出现连续潮线样结构,C组仍未形成潮线样结构.术后4周,A、B及C组最大抗拉力载荷分别为(75.44±7.06)、(91.37±6.14)和(126.91±4.61)N;8周为(74.31±4.81)、(88.30±7.46)和(124.34±8.44)N;16周为(62.20±5.32)、(71.53±5.99)和(83.62±5.69)N;术后各时间点A、B组间最大抗拉力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ACL重建中d/D为1/1.5时,对止点转归无明显影响,但d/D小于此范围将影响移植物止点的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