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79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51.
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评价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间及后外侧植骨治疗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 38例 ,均行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治疗。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包括 :Steffee 2 0例 ,RF 8例 ,TSRH 5例 ,Socon 5例 ;固定融合范围 :1个节段 2 4例 ,2个节段 14例。结果 :36例病人获随访 ,平均时间 4±2 .6a年。滑脱椎体复位率 80 .6 %~ 93.4 % ,平均 87.37% ;腰痛改善率 94 .3% ;下肢疼痛、麻木改善率 94 .5 % ;间歇性跛行改善率 97.3%。并发症共 6例 ,其中术中并发症 2例 ,发生率 5 .5 % ;术后并发症 4例 ,发生率 11.1%。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可满足腰椎滑脱的短节段固定和复位要求 ,临床疗效满意 ,复位、融合率高。并发症的预防与掌握椎弓根内固定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髋臼解剖形态特征,探讨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各型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12年9月60例72髋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R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髋臼解剖形态特征;并以髋臼中心为同心圆,Harris窝底为深度磨削髋臼塑形后,观察髋臼缺损的特点。根据缺损大小和对髋臼假体初始稳定性的影响分别行不植骨、骨泥植骨和结构性植骨治疗。结果72髋中,20髋呈浅杯状,其中CroweI型14例、CroweⅡ型4例、CroweⅣ型2例,髋臼缺损〈10%者15髋、10%~30%者5髋;22髋呈浅盘状,其中CmweI型2例、CmweⅡ型16例、CroweⅢ型4例,髋臼缺损〈10%者2髋、10%-30%者16髋、〉30%者4髋;20髋呈贝壳状,其中CroweⅡ型5例、CroweⅢ型17例,髋臼缺损〈10%者1髋、10%-30%者5髋、〉30%者14髋;10髋呈三角状,均为CroweⅣ型,髋臼缺损〈10%者8髋、10%~50%者2髋。髋臼缺损〈10%者,髋臼假体稳定,未植骨;10%-30%者,髋臼假体较稳定,骨泥植骨;〉30%者髋臼假体不稳定,行结构性植骨后假体稳定。结论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的髋臼具有浅杯状、浅盘状、贝壳状和三角状4种解剖形态,这些异常解剖形态的发生除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后天长期的异常力学环境有关,还与股骨头脱位程度有关;在人工THR中,应根据不同形态髋臼缺损发生的特点和对髋臼假体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髋臼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 年 9月- 2019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19例(19髋),其中男3例、女16例,年龄65~90(76.32±7.50)岁。患者均采用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使用生物型股骨柄与双极股骨头。观察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关节功能稳定性、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72±6.03)min,切口长度(8.80±0.87)cm,术中出血量(177.22±37.83)mL。术后第1、5天血红蛋白分别为(105.40±14.64)g/L、(99.87±12.93)g/L,VAS分别为(4.03±1.43)、(2.06±1.93)分;术后第1、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手术前,手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VAS均低于术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9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随访期间患者术侧髋关节活动度正常并稳定,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切口感染,无假体周围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复查骨盆前后位X线片,见股骨柄假体位于中立位,未见股骨柄下沉及髋关节假体脱位。结论 改良微创SuperCap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尤其是伴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切口小、损伤轻、可以使用常规髋关节生物型假体、完整保留髋关节囊、髋关节稳定性好、术后快速康复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4.
不同保存方法对后交叉韧带保存后组织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的低温保存方法对异体骨-后交义韧带-骨复合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膝关节96个随机分成4组:新鲜对照组、二步冷冻保存组、-80℃冷冻保存组、-196℃冷冻保存组,后三组经保存二周后于37℃水浴快速复温,随即与新鲜对照组一起进行光镜、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学方面的变化。结果HE染色光镜观察:新鲜对照组在胶原纤维形态、排列整齐性及分布致密度均优于其它各组,二步冷冻保存组较新鲜对照组稍差,但明显优于其他二组,-196℃冷冻保存组织学表现最差。电镜观察:新鲜对照组在胶原微纤维排列整齐性及分布致密度方面优于其它各组,二步冷冻组较新鲜对照组差,但优于其它二组,-196℃冷保存组最差。结论二步冷冻保存能够较好地维持后交叉韧带的组织形态学特性。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诊断、治疗及发病机理。方法:用血浆置换治疗4例TTP,同时辅以皮质激素等治疗。结果:4例病人均获得缓解,其中1例再发后仍获缓解。结论:TTP是一种起病急且凶险的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多与妊娠、感染、某些药物、转移性肿瘤、骨髓移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与内皮细胞损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在血中释放增加及其在血清中裂解障碍、vWF异常大分子多聚体(ULvWF)形成有关。血置换是目前治疗本病的首选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6.
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脊柱椎间隙感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椎间隙感染的病因及病理机制,评价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椎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自1991年4月~2002年5月对31例椎间隙感染患,分别采用经前入路(25例)、侧前方入路(6例)病灶清除术进行治疗,其中15例I期植骨。结果:随访3月~5a,平均12.6个月。所有病例痉挛性剧烈腰痛术后即刻消失,细菌培养18例阳性。CPR平均2周转阴,ESR平均3周降至正常。2~3周下床活动。结论:椎间隙感染的主要病因为细菌感染。经前入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减压治疗椎间隙感染具有术野暴露广泛,病灶清除彻底,减压充分,疗效可靠,疗程缩短,能迅速解除患痛苦等优点,I期椎间植骨有利于保持椎体高度及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57.
王远松  刘振华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7,12(3):188-189,192
目的: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方法.方法:分别对9例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和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描述.结果:侧前方入路胸椎间盘摘除术5例,侧后方胸椎间盘摘除术2例,经胸腔侧前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术2例.随访1~5 a,手术优良率达88.89%.结论:CT或MRI检查对确诊与定位有重要价值,胸椎间盘突出症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8.
目的:观察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的远期疗效。方法:对采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术治疗的49例(53髋)4~12岁Perthes病患儿远期疗效进行分析;其中Herring B型17例(19髋),B/C型21例(23髋),C型11例(11髋);术后系统随访3~16年。结果:术后Harris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StulbergⅠ、Ⅱ级39髋,其中HerringB型16髋,B/C型19髋,C型4髋;StulbergⅢ级10髋,其中Herring B型3髋,B/C型3髋,C型4髋;StulbergⅣ级4髋,其中Herring B/C型1髋,C型3髋。B、B/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B/C型与C型术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37例(41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4髋,女12例(12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5髋。4~7岁患儿33例(37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32髋,8~12岁患儿16例(16髋)预后达StulbergⅠ、Ⅱ级7髋。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瓣植入治疗儿童Perthes病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Herring外侧柱分型、患儿发病年龄和性别对Perthes病的预后评估有明确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9.
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PE)术已被广泛用于免疫性疾病与非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在抢救危重病人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1997年9月至1999年2月我科应用CS-3000plus 血细胞分离机进行PE术治疗病人7例(24次),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