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9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近期疗效.方法:对24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采用全髋转换术治疗,收集术前Harris评分、术后X线片、手术时间及出血量等临床数据并分析.结果:随访24~36个月.Harris 评分:术前28~65分,术后72~92分.术后无坐骨神经麻痹、下肢深静脉栓塞、切口感染和人工关节脱位等并发症,X线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未见无菌性松动和假体下沉等征象.结论:全髋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近期效果良好;术前充分评估,选择合适假体,术中重建髋臼中心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9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7例采用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单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9例;年龄19~59岁,平均(49.9±11.0)岁。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体温、血常规(WBC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VAS评分情况,对比术前与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腰椎病变节段正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患者VAS评分及X线片复查情况行疗效评价。结果 3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细菌培养结果,均符合椎间隙感染诊断。所有患者切口达到一期愈合。术后3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6~177个月,平均(120.7±30.8)个月。患者术后3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体温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3天WBC高于术前,术后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患者术后7天、2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ESR、CRP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3个月评定疗效:优25例,良11例,可1例,优良率97.3%(36/37);末次随访时临床疗效均达优。结论 经前路、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是一种疗效明显、经济实用的手术方式,对于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的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3.
腰骶椎前路大血管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为设计腰骶前路内固定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成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有关参数进行测量。结果:大血管分叉点至腰5椎体下缘垂直距离为(2.61±1.11)cm,至中轴线垂直距离为(1.03±0.40)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5椎体上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0.34±0.31)cm、(2.15±0.40)cm,腰5椎体下缘中点至左、右侧大血管内缘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41±0.54)cm、(2.50±0.79)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骶椎前方大血管的分叉点位于脊柱中线的偏右侧,腰骶椎前方中线与右侧大血管内缘距离大于与左侧大血管内缘距离。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观察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中不同直径骨隧道对移植韧带止点转归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兔90只,雌雄不拘,体重2.5~3.0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30只.制备ACL止点转归动物模型,分成移植韧带直径(d)与骨隧道直径(D)之比(d/D)为1/1组(A组)、1/1.5组(B组)和1/2组(C组).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并于术后4、8和16周每组处死10只动物,行移植止点大体、组织学观察及最大抗拉力载荷实验.结果 3组动物术后伤口愈合佳.平均双下肢行走时间:A组1.5 d、B组2.0 d及C组3.5 d.大体观察:术后4周,A、B组骨隧道口软组织生长多于C组;8周A、B组骨隧道口已无缝隙,C组无改善;16周A、B组与正常韧带止点相同,C组未形成止点结构.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各组肌腱与骨隧道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8周A、B组潮线结构不连续,C组未见潮线样结构;16周A、B组出现连续潮线样结构,C组仍未形成潮线样结构.术后4周,A、B及C组最大抗拉力载荷分别为(75.44±7.06)、(91.37±6.14)和(126.91±4.61)N;8周为(74.31±4.81)、(88.30±7.46)和(124.34±8.44)N;16周为(62.20±5.32)、(71.53±5.99)和(83.62±5.69)N;术后各时间点A、B组间最大抗拉力载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ACL重建中d/D为1/1.5时,对止点转归无明显影响,但d/D小于此范围将影响移植物止点的转归.  相似文献   
105.
周建生  苗华 《解剖与临床》1998,3(4):235-236
因剖伤、肿瘤或其它病因引起的关节缺损是医学中治疗的难题。近年来,国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带血管同种异体关节移植实验研究,研究的重点仍然是克服移植排斥反应,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6.
周建生  黄彦云 《广西医学》1998,20(6):1051-1053
睾丸活检组织常规HE染色,在诊断睾白时,约有10%的标本难以确诊,利用一定的特异抗体标记HE片中可疑细胞有助于明确诊断。本文选用CD45(LCA),CD45R0(UCHL1),CD30(L26),HLA-DR,CD15,CD33等抗体,用ABC法对14例石蜡包埋的成人急白睾丸活检组织和10例石蜡包埋的儿童睾白尸检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14例活睾检组织中6例HE染色肯定或可疑白血病侵润者至少有一  相似文献   
107.
膝周血管的应用解剖与骨肿瘤保肢术受区血管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施行带血管骨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肿瘤性骨缺损、选择恰当的受区吻合血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60侧)成人尸体下肢标本上,观测膝关节周围血管来源、走行、管径、可游离长度等。结果:膝降动脉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近侧(11.23±1.30)cm处起自股动脉前内侧壁,外径(2.39±0.32)mm,主干长3.2cm;半膜肌支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近侧7.9cm处起自腘动脉后壁,外径(2.17±0.20)mm,蒂长(5.39±1.09)cm;腓肠动脉内侧支于股骨内上髁最高点近侧(0.69±0.57)cm处起自腘动脉内侧壁,起始外径(2.16±0.24)mm,主干长(3.90±0.95)cm;腓肠动脉外侧支于腓骨头最高点近侧(4.3±0.80)cm处起自腘动脉外侧壁,起始外径(2.09±0.22)mm,主干长(4.03±1.16)cm。结论:①选取最佳的受区血管应综合考虑血管的解剖位置、变异情况、外径、蒂长以及是否受肿瘤侵犯等因素;②腓肠血管可作为膝周骨肿瘤保肢术的首选吻合血管,膝降血管、半膜肌血管可作为备选血管;③腘动脉关节支不适于作为骨肿瘤保肢术的受区吻合血管;④行同种异体全关节或半关节移植时应选下肢的主干血管作为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108.
周新社   《解剖与临床》2004,9(4):235-23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体外单层培养的人负重关节软骨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对8例来自人负重关节软骨细胞系进行体外单层传代培养,从第2代起试验组培养液中加入bFGF,观察细胞的倍增时间(DT)、流式细胞分析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指数,并与无bFGF组相比较。结果:与未加bFGF相比较,加用10μg/ml bFGF后,DT缩短,S期细胞数升高,细胞凋亡无变化。结论:bFGF能促进培养的人关节软骨细胞生长,不引起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9.
闫海  周建生 《解剖与临床》2008,13(6):401-403
目的:探讨腰骶前路的内固定方法,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制备24具新鲜成人尸体正常L3~S3节段脊柱标本,切除L5~S1椎间盘制成损伤模型,测试并比较脊柱L5~S1节段在正常、损伤、四种腰骶前路钛板螺钉固定、疲劳实验四种情况下的三维运动幅度。结果:四种内固定系统固定及疲劳实验后,L5~S1节段在各个方向的运动范围均比正常状态的运动范围小(P〈0.05),梯形钛板螺钉在前屈、后伸及左、右弯方向上,均较其它组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结论:四种腰骶前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即刻稳定性和抗疲劳稳定性,其中梯形钛板螺钉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了解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临床特点及疾病的演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5例IMF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52%(13/25)患者曾被误诊:72%(18/25)确诊时年龄超过50岁。81%(17/21)脾肿大,巨脾者占57%(12/21),例初诊时已切脾。72%(18/25)肝肿大,80%(20/25)外周血出现幼稚粒细胞,72%(18/25)外周血出现幼红细胞。病期中有2例IM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