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5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内科学 | 6篇 |
外科学 | 16篇 |
综合类 | 14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5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survivin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单独或联合作为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3例结直肠癌患者EGF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随访其生存时间。结果失访33例(29.2%),随访10a者80例(70.8%),其中死亡50例(44.2%);EGFR与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与60.2%;EGFR与survivin单独或联合高表达均为结直肠癌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1);survivin与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742,P<0.01)。结论 EGFR与survivin单独或联合高表达均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从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检测循环癌细胞胡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术前128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循环癌细胞胡异常表达进行检测,实验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大肠癌外周血循环癌细胞胡异常表达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p53异常表达与患者肿瘤分化程度密切并呈正相关(r=0.8476,P〈0.05);p53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在左右结肠癌病例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可检出大肠肿瘤细胞生物学标志物胡突变表达,这可为大肠痛预测复发及远端微转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在中下段直肠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9月至2005年9月间在江苏省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接受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治疗的133例中下段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者,6例(4.5%)并发粪瘘。全组患者肿瘤切缘与基底均阴性。术后诊断为腺瘤28例,增生性息肉3例.类癌8例,间质瘤1例,腺瘤伴黏膜内癌变29例,黏膜下癌64例。64例T1期腺癌患者中位随访期76个月,5年累计局部复发率2.0%。5年总生存率100%。其余患者均无局部复发。结论经骶尾局部扩大切除术简便、安全,适合中低位直肠良性肿瘤的治疗与低位T1期直肠癌的选择性保肛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4.
长期以来,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一、二位,而早期胃癌的5年和10年生存率高达95%~100%。因此,提高早期胃癌的诊疗水平特别重要。我院外科1981~1996年胃癌手术1472例(责门癌除外),其中早期胃癌64例(占435%),本文就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64例中男48例,女16例,男:女比3:1。年龄:32~73岁,平均48.28岁,<35岁8例(l.5%),>65岁6例(9.38%)。病程ZO天~26个月,平均666个月。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58例,发现病灶56例(9655%),诊断为癌50例(862%),误诊良性病变8例(13… 相似文献
55.
社会因素与上消化道癌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索泰兴市上消化道癌发生的有关社会因素。方法 选择591例食管癌360例肝癌和430例胃癌新发病例按年龄、性别和居住地进行以人群为基因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泰兴市上消化道癌共同的社会危险因素是饮酒和性格忧郁。此外结果还发现胃癌危险性的增加与精神压抑、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有关;三餐不按时可增加患肝癌的危险性,食管癌的危险因素是精神压抑、进食速度快、三餐不按时口味嗜咸和喜吃烫食,而良好的人限关系则有益降低发生食管癌的危险。结论 在当地针对上述社会因素者干预预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6.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Protuberans,DFSP)系一种发生于真皮、呈隆突状的低度恶性肿瘤,常见因不恰当的治疗而多次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我科收治乳房DFSP 7例,经采用以扩大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后长期观察无复发。本文探讨乳房DFSP 的某些诊断与治疗特点。临床资料我科1982~1989年收治乳房DFSP7例,女6例、男1例,年龄15~57岁,病程3月~8年。右乳6例,左乳1例。3例时感患处隐痛。4例曾在外院局部切除1~2次后复发.2例活检确诊后入院手术。入院时查肿块最大径0.5~10cm,4例5cm 以上。4例复发性 相似文献
57.
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肝癌的易感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和饮酒习惯与肝癌的易感性关系.方法在肝癌高发区江苏省泰兴市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病例为确诊的原发性肝癌(208例)新发病例,对照(208例)按1∶1配对,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与病例居住同村或同一街道的非肿瘤居民,调查了研究对象的饮酒习惯等因素,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PFLP)方法检测了他们的ALDH2基因型.结果 (1)肝癌组中的ALDH21*1、ALDH21*2、ALDH2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57.69%、30.77%、11.54% ,与对照组的64.25%、28.50%、7.25%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 =2.64, P=0.267).(2) 携带ALDH2变异基因型(ALDH21*2或ALDH22*2)的饮酒者与携带ALDH2野生(ALDH21*1)基因型的不饮者相比,若开始饮酒年龄<25岁、每月饮酒量 >3000 g、饮酒年数 >23年和饮酒总量>3千克年时,前者患肝癌的危险性分别是后者的3.62 (95%CI=1.23~10.70)、3.51( 95%CI=1.38~8.95)、3.02 ( 95%CI=1.18~7.71)和3.30 (95%CI= 1.23~8.83)倍.(3)携带ALDH2变异基因型的饮酒者, 患肝癌的OR值与饮酒总量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趋势(P值=0.044).(4)HBsAg阳性并携带ALDH2变异基因型且饮酒>3千克年者, 与HBsAg阴性并携带ALDH2(ALDH21*1)野生基因型且饮酒≤3千克年者相比,发生肝癌的危险性升高52.17倍(95%CI: 5.73~493.39).结论乙醛脱氢酶2基因多态性和大量饮酒与肝癌易感性间存在着明显的协同作用,提示携带ALDH2变异基因型的饮酒者减少酒精消耗量,将有助于降低其发生肝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8.
Kai-1基因外显子缺失与大肠癌的临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ai-1基因的缺失在结直肠癌演进与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提取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24例无淋巴转移,16例有淋巴转移),15例癌旁正常组织的RNA,RT-PCR扩增,电泳检测,测序验证Kai-1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40例组织标本中18例出现Kai-1基因exon 9缺失(16例杂合缺失,2例纯合缺失),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有2例出现Kai-1基因exon 9缺失(2例杂合缺失);在大肠癌组织中Kai-1基因缺失频率显著高于在癌旁正常组织中(P<0.05);在有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缺失的频率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P<0.05),在大肠癌中晚期(DukesC期)明显高于早期(DukesA-B期)(p<0.05),而Kai-1基因的缺失频率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Kai-1基因缺失可能与在大肠癌演进、转移有关,检测其缺失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的演进与转移的客观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59.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77-2005年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6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便血23例(88.5%),肛门疼痛或不适14例(53.8%),肛门肿物7例(26.9%)。肿瘤距肛缘5cm以内26例(100%)。首次就诊误诊率84.6%(22/26),术前病理确诊率44.0%(11/25)。免疫组化示HMB45、S100、Vimentin阳性率分别为85.7%(6/7)、100%(7/7)、83.3%(5/6)。累积生存1、3、5年分别为12、4、3例。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预后差,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直肠指诊对该病的诊断十分重要,免疫组化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