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7篇
内科学   118篇
外科学   93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钉合术(PPH)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方法2000年7月至2004年10月对504例Ⅲ、Ⅳ度内痔病人行PPH术,分析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结果504例病人的平均手术时间为9min;术后1d疼痛的发生率为20.5%,出血发生率为5.7%;1个月以后(5~12周)再出血率为10.9%(55/504)。3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分别发生在术后1、3和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2.4±6.6)个月,随访率为91.4%(455/498),2例严重的内痔病人作了再次PPH术,其余病人均无复发。结论只要能正确处理并发症,PPH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重度内痔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价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4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5例直径2.0 cm的LST病变纳入研究,治疗前采用染色放大内镜或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观察病灶黏膜,完成内镜评估和病理诊断证实符合内镜下治疗指证。研究分析LST病灶直径、病灶部位、内镜分型和病理结果,统计观察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随访观察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65例结肠LST肿瘤直径2.0~5.0 cm,平均直径(2.4±1.7)cm,病灶部位直肠28例(43.1%),乙状结肠11例(16.9%),降结肠6例(9.2%),结肠脾曲2例(3.1%),横结肠9例(13.8%),结肠肝曲4例(6.2%),升结肠2例(3.1%),盲肠3例(4.6%)。LST内镜分型中形态呈颗粒均一型23例(35.4%),结节混合型27例(41.5%),扁平隆起型13例(20.0%),假凹陷型2例(3.1%);LST病理结果 :管状腺瘤12例(18.5%),管状绒毛状腺瘤19例(29.2%),绒毛状腺瘤26例(40.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10.7%),黏膜内癌1例(1.5%)。65例LST病灶均应用Pre-cut-EMR成功切除,手术时间20~45 min,平均时间(18.0±11.7)min,整块切除率100.0%,完全切除率100.0%,术中即刻出血5例(7.7%),术后7天内迟发出血1例(1.5%),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随访3~6个月,复查肠镜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应用Pre-cut-EMR能完全切除直径2.0 cm的LST病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囊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40例消化道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40例消化道囊肿病变位于食管8例,胃11例,十二指肠5例,结直肠16例。37例(92.5%)病灶获完整剥除。术中结肠穿孔1例,予金属夹夹闭,保守治疗后好转;食管大出血1例,三腔管压迫后成功止血。术后病理显示,37例完整剥除标本囊壁完整,侧切缘和基底切缘均无病变累及。36例患者获得了6-12月的术后随访,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ESD是治疗消化道囊肿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4.
患者女,60岁。因“反酸、烧心1月”于2013年1月11日门诊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体近贲门处有一2.5om×2.5cm的A2期(活动期)溃疡灶,病理结果提示重度异型增生。患者拒绝手术,要求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05.
随着内镜下止血技术的普及,内镜治疗目前已成为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止血方法[1]。通过内镜下寻找出血点,并利用多种止血技术进行及时止血,多可避免外科手术。目前临床常用内镜止血技术包括注射硬化剂止血术、金属钛夹止血、术氩离子凝固术和冰去甲肾上腺素止血术等,各种止血治疗均有不同优势,内镜止血也常需要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止血技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2012年1-12月间对32例不同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内镜下切除的胃重复畸形的病例特征及其预后。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内镜切除治疗且病理证实为胃重复畸形的患者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病理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内镜下病灶表现、术后病理、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随访情况等。结果 共纳入9例胃重复畸形患者,女性3例,男性 6例;2例患者病灶位于胃上1/3,2例位于胃中1/3,5例位于胃下1/3。8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肿瘤,仅1例表现为息肉样隆起。住院天数为2(1.5, 4)d,无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随访时间46(26, 51)个月。术后随访病灶无残留、无复发。结论 内镜下切除对于符合指征的胃重复畸形的治疗安全可行,临床可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107.
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罕见,报道1例前列腺癌术后自动结扎夹移位至直肠表现为直肠黏膜下肿瘤的病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腹腔镜与内镜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采用双镜联合治疗的28例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均在内镜下放置支架成功,成功率为100%.梗阻部位分别为直肠上段癌7例,乙状结肠癌11例,降结肠癌8例,横结肠近脾曲2例.术后1~2天均能解除梗阻,术后5~7天接受腹腔镜手术,其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6例,Hartmann术2例,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感染及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双镜联合应用治疗急性结直肠癌性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经济有效、并发症少,可以显著降低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特点和急诊内镜治疗方法.方法:65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接受内镜逆行胆胰造影(ERCP)检查和治疗,60例治疗成功,治疗方法包括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术、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内支架引流(ERBD).结果:18例经EST取石,其中8例术后放置ENBD,3例放置ERBD;34例单纯放置ENBD,8例放置ERBD.53例患者经急诊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7例未见好转,其中4例随后行开腹手术治疗,最终5例病死.结论:内镜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较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点,尤其对于高龄患者更显其微创优点.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27例行ESE治疗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资料,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27例患者共29个病灶,病变直径0.5—3.0cm,平均(1.25±0.70)cm。切除率96.3%(26/27),1例患者中转手术治疗。中位手术时间74(30~120)min。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瘤26例,间质瘤1例。2例术中穿孔伴气胸,金属夹夹闭创面后予胸腔闭式引流,未行开胸手术修补。中位随访时间12(3~2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对于直径小于3.0cm、腔内生长为主的食管固有肌层肿瘤,ESE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特点,并可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进一步扩大了内镜治疗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