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评价补肾清透方对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300例e-抗原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随机双盲分入2个试验组,其中治疗组200例,对照100例。52周的治疗期间,治疗组给予补肾清透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以上药物均为颗粒冲剂,用法均为每日1剂,分两次开水冲服。治疗过程中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及乙肝二对半定量并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治疗52周时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与0周及安慰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1 lg及>2 lg的比例为41.36%,19.37%,多于对照组的15.96%,4.26%。治疗过程中,治疗组的HBeAg均值、HBsAg均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52周时,治疗组的HBeAg均值下降显著优于安慰剂对照组,而HBeAg均值下降未能优于安慰剂对照组(P>0.05);其中HBsAg下降>0.5 lg比例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27.23%,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2周时,两组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3 lg及阴转比例,HBeAg阴转率以及HBeAg血清转换比例,HBsAg下降>1 lg,>2 lg及阴转比例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各组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补肾清透方有一定的抑制HBV的作用,作用呈时间依赖趋势。  相似文献   
92.
目的观察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临床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采用健脾导滞汤加减(砂仁、干姜、炙甘草、山楂等,1剂/d)治疗,对照组采用脂必妥片(脂必妥片3片/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对比观察2组治疗的综合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肝脾影像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30%,对照组为75.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体质量指数、血脂指标(TC、TG)、肝功能指标(AST、ALT)及肝脾影像指标(肝脾CT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TC及肝/脾CT比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导滞汤治疗脾虚气滞型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效恢复患者肝功能、降低血脂,减轻脂肪肝病情程度,延缓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动态变化对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PHI)以及预后的影响,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诊治过程中的辅助价值。 方法 选取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88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时段采集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检测伤后血浆D-D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内、第3天、第7天以及第15天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CT检查结果分成2组,颅脑CT复查提示颅内血肿较前明显增大者(≥25%)为PHI组,未明显增大者为对照组。进一步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研究,分析D-D对颅脑损伤程度、PHI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8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42例为PHI患者,发生率为47.73%。PHI患者伤后24 h内、第3天、第7天、第15天外周静脉血D-D含量均显著高于非PHI患者(24 h内:7.47±6.35 vs.2.01±2.46;第3天:4.06±3.43 vs.1.41±2.37;第7天:2.73±3.03 vs.0.91±1.38;第15天:1.77±3.15 vs.0.41±1.07,均P<0.05);GCS评分≤8分患者D-D含量明显较高,GCS≥9分患者D-D含量较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结果显示,D-D含量较高者,PHI发生率亦较高;预后不同的患者D-D含量有显著差异。 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中D-D含量异常增高,可作为PHI发生的预测因素,是判断患者伤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4.
腺嘌呤所致大鼠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本文采用腺嘌呤(Adenine)灌胃大白鼠,诱导与人类近似的代谢异常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动物模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动物在第21天发现典型的CRF表现,血肌研(Scr)、血尿素氮(BUN)、血浆总蛋白(SP)、24h尿蛋白量(UP)、血脂(TG)、肾比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产生明显减少,脂质过氧化物(LPO)则明显增加,肾病检显示结石、异物肉芽肿形成、间质纤维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提示:AdenineCRF的机理可能为其代谢产物尿酸结晶刺激、阻塞而损伤肾小管及间质,导致其功能减退;另外,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和脂质过氧化亦可能为其发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95.
运用相同配伍的甲肝合剂以中药浸膏颗粒剂与传统中药煎剂分别治疗急性黄疸性甲型肝炎各 30例 ,在临床治愈时间 ,ALT、TBILI恢复正常的时间上两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均 >0 .0 5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使用中药浸膏颗粒剂与传统中药煎剂效果相同。而中药浸膏颗粒剂较传统中药煎剂具有使用快捷、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9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式随机对照方法,将观察组和对照组按2∶1比例入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凉血解毒化瘀法辨证用药,2组均治疗8周。在0、4、8周时点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 E)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 2组4、8周与0周时比较,T-BIL、D-BIL、ALT、AST、ALB、CHE、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时2组间T-BIL、D-BIL、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2组间T-BIL、ALT、AST、ALB、PTA、I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西医基础治疗,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对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97.
慢性肾衰患者不同阶段病机证候特点临床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阳晓  朱文锋  周小舟 《中医杂志》2000,41(6):350-352
通过大宗临床病例调查,揭示了慢性肾衰中医病机错综复杂,不同阶段主要病机及证型分布具有差异性。在邪实方面,湿热、瘀血贯穿始终并且是导致病变进行性恶化的主要因素。浊毒的出现是慢性肾衰发展到晚期的特征性病理产物,是导致五脏衰败,阴阳离决的主要机理。浊毒可寒化而表现为寒湿浊毒证,热化而表现为湿热浊毒证。慢性肾衰病程中水停、外感等邪实病变出现率虽相对较低,但对慢性肾衰进展亦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8.
近年来发现原发性肝癌(HC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活性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明显异常.本文从中医角度,对不同证型(气虚血瘀证和气滞血瘀证)HC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活性及CD4+/CD8+比值和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对比研究,以寻找HCC气血辨证规律.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支持治疗效果。方法:对140例患者应用药物加中医心理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后应用SCL-90自评量表进行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SCL-9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意因子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功能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而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结论:中医心理学干预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状况、提高疗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软肝颗粒抗肝纤维化、肝硬化形成的作用机理。[方法]以秋水仙碱为阳性对照组,观察软肝颗粒高、低剂量组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羟脯氨酶(Hyp),Ⅰ、Ⅲ型胶原,肝功能及肝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软肝颗粒和秋水仙碱均能降低牛血清白蛋白(BAS)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水平,提高血清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高剂量组降ALT能力优于秋水仙碱组(P<0.05);软肝颗粒和秋水仙碱能降低血清Ⅰ、Ⅲ型胶原,TGF β1水平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其中高剂量组作用分别优于低剂量组和秋水仙碱组(P<0.05或P<0.01),低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组织病理改善高剂量组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软肝颗粒能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恢复肝功能,降低血清TGF β1和Ⅰ、Ⅲ型胶原水平及Hyp含量,抑制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