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4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51.
目的在恒化器模型中对大黄的抗龋作用进行评估,为研制防龋天然药物新配方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能模拟天然口腔的连续培养型恒化器模型,就大黄粗提物对变形链球菌(以下简称变链)的生长、产酸及在羟磷灰石表面粘附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结果大黄粗提物可明显抑制变链的产酸及对羟磷灰石表面的附着,而对液相中的细菌数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大黄是一种有效的抗龋药物,可尝试加入防龋措施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52.
不同年龄人牙釉质对龋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细菌培养人工龋实验技术比较了青少年牙釉质和老年人牙釉质对龋病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老年人牙釉质比青少年牙釉质薄,但脱矿改变是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老年人牙釉质与青少年牙釉质对龋病的敏感性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3.
口腔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模拟口腔内生态环境以探索生物膜在龋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发酵罐与恒流培养室的组合构建简易的体外生物膜模型,通过恒流培养室内液体培养基连续的流动循环,模拟出口腔内液体持续冲刷的生态环境。在羟磷灰石片上定植4种口腔常驻菌,以形成实验性生物膜,并通过每12h定时给以蔗糖底物,模拟致龋环境,观察系统中实验菌CFU计数、pH动态变化等各项反应及不同环境下所形成生物膜的微结构变化。结果:本研究建立的系统能较好的控制各项实验参数,加入蔗糖底物后表现出明显的致龋反应。结论:本组建立的体外模型有着良好的可靠性与可重复性,可用于对口腔生物膜的各项体外研究。  相似文献   
54.
牙菌斑生态防治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牙菌斑微生态平衡的建立,维持以及对人体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重点介绍牙菌斑生态平衡和失调在龋病,牙周病中的作用和意义,即生态菌斑假说;阐述了菌斑疾病的生态防治原则,途径及方法,对菌斑疾病的综合防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前漂白牙膏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牙膏常包含有0.5%~1.5%的过氧化脲作为漂白剂。有研究表明低浓度的过氧化脲对釉质没有明显影响,而高浓度的过氧化脲可造成釉质显微硬度降低、矿物质丢失甚至在釉质表面形成点隙。因此,对于含氟漂白牙膏来说,在漂白牙齿的同时,其防龋效果如何迄今还未见报道。本文的目的是在体外评估含氟漂白牙膏的防龋效果。  相似文献   
56.
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离体解剖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外形及其根管的形态特点,为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5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体各项长度指标;肉眼观察牙根形态;拍摄X线片,观察根管形态及类型。结果牙体各项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根长和牙长差异较大。冠长-牙长及根长-牙长间存在相关性及直线回归关系,其他指标间也广泛存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或融合根居多,占74.3%。根管数目1~3,以两根管(68.5%)居多,主要有Ⅰ型、Ⅱ型、Ⅳ型和Ⅴ型。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上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率较高(71.4%),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7.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作为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将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互连起来,在功能完备的网络软件支持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1972年以太网的开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从此各种局域网、广域网相继出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对氨基苯甲酸菌株(PABA)对牙本质龋、根面龋致病菌之一的乳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10倍系列稀释法配制浓度为10-3~10-10gPL的PABA液,将其分别加入改良的Carlsson培养基中,再将乳杆菌ATCC4356放入该培养基厌氧培养48 h(80%N2、10%H2、10%CO2),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测定细菌浓度OD值(K=540 nm);并在琼脂平板培养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进行菌落计数。结果:PABA也有促进乳杆菌生长的能力,当PABA的浓度从 10-10~10-4gPL增加时,其促进乳杆菌生长的能力增强(P<0.05),且当浓度为10-5gPL时,促进乳杆菌生长的能力达最强,随着PABA的浓度增加到10-4gPL时,此促进作用开始下降,PABA的浓度再增加至10-3gPL时,对乳杆菌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PABA的浓度为10-5gPL时,促进乳杆菌生长的能力达最强,高于或低于此浓度,这种促生长的作用均下降。  相似文献   
59.
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体微生物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其中尤以口腔微生物群为典型代表。不同的人体口腔微生物群不同,同一个体口腔不同部位、同一部位不同时间的口腔微生物群的分布也不相同。这种微生物群组成和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体口腔生态系的平衡与失调,决定着口腔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本文重点介绍人体口腔微生物群的研究历史和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0.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机制参与了CVD的发生和发展,其引起的代谢产物紊乱是主要的作用机制。本文着重介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CVD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以期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与CVD间的关联性,为CVD微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上CVD的精准干预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