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7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5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16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观察栀牛饮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123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用自拟栀牛饮于经前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对照组用布洛芬400mg,3次/d口服,于腹痛开始服用,3个月经周期为1个观察周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81.67%。二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11.67%,对照组71.43%,二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栀牛饮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好,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122.
由于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同源性,因此,视网膜或视神经病损所引起的神经性盲,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然而,近年来,伴随干细胞研究的兴起,视网膜再生及功能重建已成为研究热点,为盲人重见光明带来了希望.[1-2]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究人胚胎早中期肠壁黏膜层及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发育。【方法】采用形态学、组化及联合组化和免疫组化等方法对27例4-28周胚胎空肠、回肠及结肠肠壁黏膜层的发育进行观察。【结果】黏膜上皮PAS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0周时已经出现,爱茜蓝阳性的杯状细胞在12周出现;空肠、回肠的黏膜肌层在10周时已开始形成,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此后,随着胎龄的增加,杯状细胞的数目增加。黏膜肌层α—SMA阳性的细胞逐渐增多。【结论】肠黏膜上皮杯状细胞在10周时开始发育,可分为4类:①含中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②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③既含中性黏多糖又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④既不含中性黏多糖也不含酸性黏多糖的杯状细胞。黏膜肌层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肌肉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两种常用麻醉剂戊巴比妥钠和氨基甲酸乙酯对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探讨在麻醉剂作用前后,小鼠海马脑区场电位和神经元放电变化的活动规律。方法运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分别在5只雄性C57BL小鼠双侧海马CA1区植入12组金属电极,并记录麻醉过程中海马CA1区单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以及相应脑区场电位的活动状况,并加以分析。结果(1)戊巴比妥钠和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作用过程中,小鼠海马CA1区脑电场电位变化有明显特征。(2)海马CA1区神经元在不同麻醉剂作用下放电频率变化具有规律性。结论小鼠海马CA1区脑电场电位在不同麻醉剂作用下有不同的变化规律,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在不同麻醉剂的作用下其放电频率的变化也有所不同,提示不同麻醉剂对海马神经元的电活动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5.
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病理改变的体内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研究糖尿病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病理改变.方法用链脲菌素(STZ)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3个月后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Müller细胞GFAP、VEGF表达的改变;纯化培养出生5~7d(SD)乳鼠的Müller细胞,在其中加入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2500μg/mL,培养24h后,用MTT方法检测细胞活性.结果3个月后电镜观察发现糖尿病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突起有损伤表现,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未见病理改变;正常鼠视网膜VEGF染色阴性,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糖尿病鼠除视网膜内界膜下、神经节细胞层有GFAP染色外,其余各层也可见丝条状贯穿于内外界膜之间的GFAP染色,在上述部位有VEGF及GFAP的共表达.培养24h后,2500μg/mL质量浓度的AGEs对Müller细胞活性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反应性胶质化增生可能是糖尿病早期Müller细胞的主要病理改变,它所引起的Müller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应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可能是DR中视网膜Müller细胞反应性胶质化增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6.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眼部并发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人们认为慢性高血糖引起体内糖基化蛋白的过量沉积,形成糖基化终产物,从而导致各系统的慢性疾病和功能丧失。传统上人们多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是微血管病变,包括:内皮细胞增殖、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等。但目前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病变发生以前,糖尿病患者已有视功能改变。动物实验发现在糖尿病早期,  相似文献   
127.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光、电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6~38周人胚胎视网膜突触囊泡蛋白的表达及超微定位。结果显示:1.人胎14周突触囊泡蛋白才出现在早期视细胞的胞质中,随后,内网层及节细胞的胞体也相继出现,且由视网膜的中央区向周边区发展;2.随着胎龄增长,神经细胞发育长大,突触囊泡蛋白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并从核周质中转移至突触前末梢,32周时基本与成人相似;3.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定位于突触前终末的突触小泡,核周质及轴突中  相似文献   
128.
在视神经横切面图像中,将每个神经纤维的边界精确地分割出来,是视神经形态分析的重要环节。由于神经纤维数量巨大、形态各异,单纯采用一种分割方法无法获得满意效果。采用基于Watersnake的分割方法,整合Watershed和Snake在图像分割方面的优势,分两步进行纤维分割。首先由Watershed获取纤维的粗轮廓,在此基础上由Snake经曲线演化获得纤维的精细轮廓。实验结果表明,Watersnake能较好地识别神经纤维的内外轮廓,为后续的神经纤维形态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9.
正在现行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基础课阶段的教学内容往往与临床需求的知识相脱节,因此,客观上就要求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为临床服务~([1])。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桥梁课程,学好局解,对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尤其是外科专业工作极为重要。国内现行的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多数是以人体局部为知识点,将局部结构解剖出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结构并观察相互间的毗邻关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有帮助,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外科操作技能作  相似文献   
130.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致严重哮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引起临床医护药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并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信息反馈。现将2008—11—27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发生的1例胞磷胆碱钠注射液致严重哮喘发作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