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2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25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13篇 |
口腔科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93篇 |
内科学 | 32篇 |
神经病学 | 42篇 |
特种医学 | 1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170篇 |
预防医学 | 61篇 |
眼科学 | 15篇 |
药学 | 62篇 |
4篇 | |
中国医学 | 76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34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37篇 |
2011年 | 25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血清维生素B12与腔隙性脑梗塞后抑郁之间关系。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6月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共829例,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将患者分为两组:无抑郁组和抑郁组,比较两组间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和维生素B12缺乏者的比例。在抑郁组内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和血清维生素B12浓度进行曲线拟合。结果 无抑郁组患者750例,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为(172.5±20.4)pmol·L-1,其中维生素B12缺乏者212例。抑郁组79例,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浓度为(139.1±18.2)pmol·L-1,其中维生素B12缺乏者53例。两组间维生素B12浓度和缺乏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0 1)。通过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随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变化的曲线拟合得知,倒数曲线拟合度较好。结论 腔隙性脑梗塞后抑郁与维生素B12缺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目的 研究体质指数(BMI)、腰围(WC)指标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取的方法 ,于2009年3月~6月对某部40~87岁人员进行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获得完整资料456份.对WC、BMI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56人平均BMI为24.09±3.15,平均WC为82.89±8.89 cm.在同一BMI分层内男、女有腹部肥胖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均高于无腹部肥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一BMI分层内,腹部肥胖者心血管病危险度增大,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后,其特点仍存在.结论 腹型肥胖者心血管病的患病危险性更大,应重视其在心血管病防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2009年3月19日16:00时,建始县卫生监督局接到三里乡卫生院关于该乡某小学附属幼儿园多名儿童发生疑似食物中毒的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经流行病学调查和中毒儿童临床表现分析,证实是一起误食桐籽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4.
苦参碱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寻找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环磷酰胺建立免疫低下小鼠模型,小鼠腹腔注射苦参碱后,观察苦参碱对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廓清能力、对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对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影响、和对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的影响。结果苦参碱能抑制T淋巴细胞酯酶染色率,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但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和血清溶血素抗体无明显影响。结论苦参碱对免疫低下小鼠的细胞免疫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价值。方法:分析3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DWI图像,其中超急性期(小于4小时)3例,急性期(4~24小时)28例,观察和分析DWI图上异常信号的部位、强度和边界,选择并测量病变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并与同层对侧相应正常部位影像进行比较。结果:(1)所有急性脑梗死病灶在DWI均表现为高信号。31例患者共诊断1cm以上急性梗死病灶39个;(2)随着b值的增加,弥散效果越好,梗死显示也越清晰。(3)梗死部位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磁共振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病变显示敏感性和准确性高,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实验性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清中内皮素1(ET-1),血管形成素1(Ang-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及桃红四物汤(TSD)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以线栓法构建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致局灶性缺血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桃红四物汤3个剂量组(18,9,4.5 g·kg~(-1))和尼莫地平组(0.02 g·kg~(-1))。连续ig 7 d,采用TTC染色法对脑梗死体积进行检测,通过测定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观察桃红四物汤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ET-1,Ang-1和VEGF水平。结果:桃红四物汤高剂量组能显著减小脑缺血梗死体积。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高、中、低切及血浆黏度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高、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高、中、低3个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桃红四物汤低剂量组可显著降低脑缺血大鼠的血浆黏度;与模型组比较,桃红四物汤能显著降低血清中ET-1含量,显著升高血清中Ang-1和VEGF含量。结论:桃红四物汤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情况以及促进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的血管新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缺血大鼠血清中ET-1,Ang-1,VE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7.
硒缺乏降低大鼠组织中5′-脱碘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硒含量的半合成饲料(试验组饲料含硒0.005ppm,对照组饲料含硒0.105ppm),饲喂断奶的Hooded Lister大鼠6周,研究了在不同硒营养状态下,大鼠肝、肾、脑、垂体及褐脂中5′-脱碘酶活性的变化。试验进行2、4、6周后,试验组大鼠组织中GSH-Px及5′-脱碘酶活性比对照组显著降低。按组织中GSH-Px及5′-脱碘酶活性下降幅度的大小,可把各组织分别排序为:肝>肾>褐脂>垂体>脑和肝>肾>褐脂>脑>垂体。硒耗竭2、4、6周后,肝脏GSH-Px活性下降94%、99%、及99.2%,肝脏5′-脱碘酶活性下降的幅度分别为62%80%及90%。硒调节5′-脱碘酶活性可能因为硒是Ⅰ型脱碘酶的辅助因子;而Ⅱ型脱碘酶活性的变化则可能是缺硒导致组织局部T_4水平升高的间接作用。硒缺乏降低5′-脱碘酶活性会导致大鼠循环T_4水平升高,而循环T_3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48.
黑果腺肋花楸幼苗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Elliot)幼苗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表儿茶素(Ⅰ)、野樱苷(Ⅱ)、熊果苷(Ⅲ)、1,4二羟基2,6二甲氧基苯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Ⅳ)、正丁基αD呋喃果糖苷(Ⅴ)、正丁基βD呋喃果糖苷(Ⅵ)。结论化合物Ⅱ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9.
用改进的国产 SJ-42型四道生理记录仪对14只家兔左室压一阶与二阶微分指标分析研究后发现,d~2p/dt_(max)~2对心肌变力作用的敏感性比 dp/dt_(max)高出约1/3,两项指标对心脏前后负荷和心率均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两者间无明显差异,提示用心室压力瞬时加速度指标评价心脏收缩性能比用压力瞬时速度指标更为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分析视频脑电图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对60例脑瘫患儿进行清醒、睡眠等状态的视频脑电图检查,分析脑电图异常特征与患儿脑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60例脑瘫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为76.67%(46/60),其中痉挛型脑电图异常率最高85.37%(35/41),痉挛型脑瘫中并发癫痫的比例为46.34%(19/41)。结论 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脑电图异常特征能帮助判断脑损伤部位、是否并发癫痫及明确发作类型,有助于反映患儿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