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72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32.
目的 研究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HIZ)与椎间盘造影诱发疼痛反应之间的关系,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37例长期慢性下腰痛、无典型的神经根性症状和体征,且CT证实无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行MRI检查和腰椎间盘造影.分析造影后的X线片和CT片,并结合造影时诱发的疼痛反应,比较其与腰椎间盘MRI高信号区之间的关系.结果 37例患者共行98个腰椎间盘造影,21个椎间盘疼痛反应阳性,其中有HIZ的间盘10个,占47.6%.77个疼痛反应阴性的椎间盘中,有HIZ的间盘29个,占37.6%.纤维环破裂程度分级越高,MRI出现高信号区的比例也越高,说明有高信号区的纤维环破裂程度高,无高信号区的纤维环破裂程度低(P<0.01);而高信号区与造影疼痛反应阳性之间并无明显一致性(P>0.05).结论 MRI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仅为提示性和筛选性的影像学征象,不能替代椎间盘造影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3.
冷消融技术在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4月,应用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127例(197个间隙)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1例,女46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C3、4间隙17个,C4、5间隙61个,C5、6间隙90个,C6、7间隙为29个。症状以持续性颈部疼痛和上肢根性症状为主,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MRI显示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全部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病患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4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显著减轻,3例以上肢麻木为主诉者症状无改善。术后1周症状缓解率平均64%,主观满意度优良率达91%,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31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47%,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62%。其中7例获得2年以上长期稳定疗效,15例症状回复接近术前,其余症状均有小部分反复,仍在观察中。本组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临床结果显示冷消融技术创伤小、安全,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暂无开放手术指征的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并可作为开放手术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34.
新型山羊腰椎间盘突出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新型的山羊腰椎间盘退变合并突出的动物模型。方法9只6月龄山羊,随机分成3组,每组18个腰椎间盘,再将每只山羊的6个腰椎间盘随机等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椎间盘左前外侧纤维环用直径2.5mm的微型环锯限深5mm造成柱状纤维环缺损。术后2、4、6个月时对正常及模型椎间盘摄X线片和MR扫描,观察X线片上的椎间盘高度指数、MRI T2加权像上的椎间盘高信号区的面积和平均R弛豫时间、椎间盘纤维环损伤区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HE染色、Masson三色胶原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对椎间盘组织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变化和组织学评分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正常成年山羊椎间盘组织学结构特点与人类相似;模型椎间盘在损伤后2个月即出现明显退变(P〈0.01),包括椎间盘高度指数降低、椎间盘T2加权像高信号区面积和平均R弛豫时间减低、组织学退变评分增高;MRI和组织学均发现损伤纤维环外侧1/3修复,内2/3出现髓核组织突出充填。损伤后4、6个月模型椎间盘退变加重,但与损伤后2个月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形态稳定。结论以成年山羊为对象,应用微型环锯对椎间盘前外侧纤维环定量损伤可以获得快速、有效、重复性好的腰椎间盘突出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5.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微创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对21例(22侧)半月板损伤后切除半月板的患者行关节镜下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手术.在关节镜下用膝关节定位器制作容纳半月板前、后角骨栓(骨桥)的骨道(骨槽),将大小匹配的带有前、后角骨栓(骨桥)的同种异体半月板植入适当位置,并与关节囊缝合固定.全部患者于术前行MR检查,13例于术后1年复查MR.采用VAS疼痛评分、Lysholm评分和IKDC分级方法评价膝关节功能.3例分别于术后3、9及18个月行二次关节镜探奁.结果 全部病例无手术副损伤、感染或需摘除移植半月板者.随访6~28个月,平均16.3个月.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均可伸直,屈曲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疼痛评分术前(7.0±2.3)分、术后(3.2±1.3)分,Lysholm评分术前(64.3±15.7)分、术后(80.1±1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IKDC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关节镜检查示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基本愈合,形态完整;术后9个月移植半月板质地偏硬;术后18个月移植半月板与关节囊愈合牢固,质地接近正常半月板.术前与术后关节软骨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同种异体半月板移植早期临床效果满意,移植半月板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但术后早期稳定性稍差,容易损伤.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症。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5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极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病例,经过一年以上的随访,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只要选择好手术适应症,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早期下地,并发症少等特点。结论:选择合理的适应症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粗隆间粉碎骨折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近来的研究发现下腰痛主要来源于腰椎间盘内部,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和CT扫描正常。这种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约占40%。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最近我们的组织学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结合高原汽车部队的实际情况,采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的腰痛,并观察其长期疗效. 方法对观察组372名男性青年驾驶员采用佩带腰带和腰背部相互按摩作为防治腰痛的措施,对照组545名男性青年驾驶员无任何防护措施,正常驾驶状态下观察16个月后,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了解腰痛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腰痛患病率为3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8%(P<0.01);坚持佩带腰带并经常按摩的人群中腰痛患病率明显低于未坚持佩带并经常按摩者(P<0.05).结论 驾驶员高发腰痛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佩带腰带并进行相互间按摩是防治高原汽车驾驶员腰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漂浮法后路椎板切除治疗黄韧带骨化伴发脊髓病的远期效果。方法对15例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发脊髓病患者行经后路椎板漂浮法切除减压术,即用尖嘴咬骨钳或微型磨钻,于预减压之椎板与小关节交界处纵行开槽,切断内外板及骨化/非骨化黄韧带达椎管,使椎板在硬膜囊上呈漂浮状态后,整块摘除椎板。结果15例随访5~12年,平均8.3年。根据Epstein疗效评定标准:优6例(40.0%),良5例(33.3%),可3例(20.0%)。差1例(6.7%)。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伴发脊髓病行后路漂浮法椎板切除减压安全可行,可获得良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0.
高原汽车驾驶员腰背肌中值频谱斜率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连续对驾驶员长途驾驶后,腰背肌等长收缩时中值频谱斜率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并以此对腰背肌的疲劳进行评价。方法:连续5d使用Sorense法对8名男性高原货物卡车驾驶员(平均年龄29.6岁)进行长途驾驶后腰背肌等长收缩的耐力测试,并通过体表电极对腰背肌中值频谱(MF)的变化进行记录。把8位驾驶员每天测量的MF斜率合并,动态观察总体MF斜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结果:本组8位受试者总体MF斜率与时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83,P<0.05)。该结果表明驾驶员在高原地区连续长途驾驶,其腰背肌耐力疲劳逐步累积。结论:本研究尝试性地通过中值频谱斜率动态变化的规律对肌肉的疲劳进行评价,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