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7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8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3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17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1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0篇 |
2002年 | 17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γ射线照射外周血对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0份人全血采用γ射线照射,照射剂量1Gy,分别于照射前及照射后1、2h检测血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γ射线照射后1h与照射前比较,血清GSH含量升高(P〈0.01)、MDA含量降低(P〈0.01),而SOD、GSH-Px、T-AOC及CAT活性升高(P〈0.01)。照射后2h与照射后1h比较,GSH含量进一步升高(P〈0.01),MDA含量进一步降低(P〈0.01);除SOD外,GSH-Px、T-AOC及CAT活性进一步升高(P〈0.01)。结论低剂量γ射线辐射可明显提高抗氧化能力,即对抗氧化系统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肌苷毫微粒对成年大鼠视网膜节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载有肌苷的毫微粒对视神经切断后视网膜节细胞(RGC)存活的影响。方法 制备肌苷毫微粒,体外测定理化性质。将等体积的肌苷毫微粒、空载毫微粒或生理盐水溶液分别注入成年大鼠左眼内,对照组未经任何治疗。1d后于眶内切断所有动物左侧视神经,术后7d取左视网膜,计数荧光金逆行标记的存活RGC。结果 肌苷毫微粒形态规整,具有缓释特点。同对照相比,肌苷毫微粒能显著提高存活RGC的密度,而空载体和生理盐水无此作用;空载毫微粒与生理盐水、对照之间以及空载毫微粒和肌苷毫微粒两组间RGC密度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注入眼球的肌苷毫微粒至少在7d内能有效缓释肌苷,进而对轴突损伤RGC发挥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氟防龋的效果,制备新型防龋制剂—氟化钠明胶微球并观察其体外释药和在家兔体内的缓释效果,探讨其作为新型防龋制剂的应用前景。方法以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氟含量,采用动态透析法分别观察微球制剂在生理盐水、pH6.8的人工唾液、pH4.0的人工唾液中的缓释规律,数据以TableCurve2D软件进行曲线拟合;另取家兔6只,分为2组,分别在牙面给予同等含氟量的微球剂和溶液剂,定时取唾液测定氟含量,1周后2组交换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生理盐水中NaF-GMS的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ln(85.49-P)=-0.028t+4.448,T1/2为24.75min,对照组溶液剂T1/2为5.05min;NaF-GMS在pH4.0的人工唾液中释药规律符合方程ln(87.88-P)=-0.033t+4.004,T1/2为21.0min;在pH6.8的人工唾液中释药方程为ln(88.06-P)=-0.031t+3.986,T1/2为22.64min。家兔体内释氟实验表明微球组在90min内唾液氟含量都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提高(t=4.267,P<0.05);而溶液组唾液氟含量高于基线的时间为(27±5)min。结论氟化钠明胶微球在生理盐水和人工唾液中都具有缓释能力,在pH4.0条件下释氟速度加快,有利于酸攻击时提供更多的氟离子促进釉质再矿化;动物试验证明它可以显著延长氟在口内的滞留时间,有可能成为新型防龋制剂。 相似文献
14.
阿霉素脂质体犬肝动脉栓塞后的体内分布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阿霉素脂质体与碘油混合后对犬经导管肝动脉栓塞,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阿霉素在犬体内的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阿霉素脂质体-碘油栓塞组犬血浆阿霉素浓度显著低于阿霉素灌注组(p〈0.01)和阿霉素-碘油栓塞组(p〈0.01),而其血浆阿霉素消除半衰期和肝组织中阿霉素浓度与后两组相比则显著增加(p〈0.01及p〈0.05)。说明阿霉素脂质体与碘油混合肝动脉栓塞后可显著提高阿霉素对肝脏的靶向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DDC)对提高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MTT试验评价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对耐药细胞及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用SD大鼠建立Walk-256肝癌模型,通过肝动脉分别注入生理盐水、阿霉素、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DDC加纳米级阿霉素碘油乳剂以及DDC加阿霉素脂质体碘油乳剂,分别测定各组的肿瘤生长率和小鼠生命延长率。结果:经过DDC预处理后,阿霉素对阿霉素耐药肿瘤细胞SGC7901/CVR和SGC790/WT的IC50(μg/ml)分别从原来的18.40降至0.74和4.00降至0.32。未经DDC处理过的各组平均肿瘤生长率远高于预先用DDC处理过的各组(P<0.01)。而小鼠生命延长率则明显低于预先用DDC处理过的各组(P<0.05)。结论:用DDC预先处理抑制肿瘤细胞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提高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孔吸附树脂法分离纯化山茱萸总皂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并优化大孔树脂法分离纯化山茱萸总皂苷 .方法 :70 0mL·L-1乙醇提取后 ,上HPD 3 0 0型大孔吸附树脂 ,水洗后分别用 3 0 0mL·L-1,5 0 0mL·L-1,70 0mL·L-1乙醇洗脱 ,考察大孔树脂富集、纯化山茱萸总皂苷的吸附性能和洗脱参数 ,并与常规溶剂提取法相对照 .结果 :山茱萸总皂苷富集于 5 0 0mL·L-1乙醇洗脱液部分 ,洗脱剂用量为上柱样品液的 8倍 ,洗脱率达 81 8% .大孔树脂法与常规溶剂法提取山茱萸总皂苷的得率分别为 2 4 9% ,2 19% .结论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可较好地纯化山茱萸总皂苷 相似文献
17.
胰岛素纳米粒对大鼠实验性糖尿病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制备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胰岛素纳米粒 (insulinnanoparticles INP) ,研究其理化特性 ,观察 sc和 po给药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方法 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备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胰岛素纳米粒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INP的大小、形态 ,用高压液相色谱法 (HPL C)测定其包裹率 ,用 ip四氧嘧啶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 .血糖用快速血糖仪测定 .用 t检验和 χ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用改良的乳液聚合法制得的 INP粒径为 (30± 0 .5 ) nm,包裹率为 95 % ,给糖尿病大鼠 sc30 U·kg- 1 ,INP组 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血糖降低 98% ,作用持续 2 4h,而普通胰岛素组 1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5 5 % ,作用持续 4h. sc 2 0 U· kg- 1 ,INP组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74% ,作用持续 2 0 h,而鱼精蛋白锌胰岛素组 1h开始起作用 ,4~ 6 h达峰值 ,最大降血糖幅度为 41% ,作用也持续 2 0 h.给糖尿病大鼠 po INP 12 0 U· kg- 1 ,1d后空腹血糖开始下降 ,3d效果最佳 ,血糖降低 89% ,5~ 7d后恢复高血糖 ,而 po普通胰岛素组血糖无明显变化 ,2~ 4d的血糖两组比较相差显著 (P<0 .0 5 ) . 5 0 U· kg- 1 组及 10 0 U· kg- 1 组作用持续时间均为 5d,12 0 U· kg- 1 组的作用时间为 7d.三 相似文献
18.
建立医学基础化学题库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我们曾对医用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作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巩固完善已取得的教改实绩 ,我们拟对沿袭已久的考试方法作一次改革尝试。医学院校化学教改已进行了多年 ,主要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因此考试方法的改革 ,正日益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科学的考试方法 ,可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规律 ,不但能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 ,也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学习方法 ,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能客观的反映教员的教学效果 ,及时捕获教学过程的反馈… 相似文献
19.
自制多聚胺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制备的多聚胺阳离子脂质体转染哺乳动物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 方法: 多聚胺阳离子脂质TC-Chol与中性磷脂DOPE以3: 1摩尔比,制备多聚胺阳离子脂质体,通过转染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为报告基因的质粒PIRES2-EGFP入HeLa细胞, Hep2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检测转染细胞的报告基因表达,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存活分数,并以Lipofectamine2000为对照,评价制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 结果: 多聚胺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效率略低于Lipofectamine 2000,但细胞毒性较低,为一种相对高效低毒的阳离子脂质体. 结论: 多聚胺阳离子脂质体为一种相对高效低毒的阳离子脂质体,在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方面具有较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