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1篇 |
免费 | 509篇 |
国内免费 | 24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4篇 |
儿科学 | 66篇 |
妇产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273篇 |
口腔科学 | 156篇 |
临床医学 | 752篇 |
内科学 | 516篇 |
皮肤病学 | 84篇 |
神经病学 | 116篇 |
特种医学 | 156篇 |
外科学 | 365篇 |
综合类 | 1378篇 |
预防医学 | 720篇 |
眼科学 | 90篇 |
药学 | 617篇 |
24篇 | |
中国医学 | 772篇 |
肿瘤学 | 1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5篇 |
2023年 | 439篇 |
2022年 | 467篇 |
2021年 | 475篇 |
2020年 | 303篇 |
2019年 | 289篇 |
2018年 | 279篇 |
2017年 | 151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340篇 |
2013年 | 303篇 |
2012年 | 298篇 |
2011年 | 275篇 |
2010年 | 215篇 |
2009年 | 215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222篇 |
2006年 | 197篇 |
2005年 | 184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24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78篇 |
1999年 | 51篇 |
1998年 | 49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51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91.
992.
993.
目的探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亚临床期圆锥角膜和正常角膜中的变化以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在圆锥角膜早期诊断中的意义。设计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临床期圆锥角膜组患者16例(16眼),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19例(19眼),有近视散光的患者29例(29眼)为正常对照组。方法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的12个参数。利用t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方法对各参数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构建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主要指标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结果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在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P均<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组中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接近于1,说明其诊断准确性较高,并且分别得出在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中较好参数的诊断界值:角膜前表面5 mm内在最佳配适球镜(BFS)上的最大高度(MaxAE5)为13.5μm和10μm,角膜后表面5 mm内在BFS上的最大高度(MaxPE5)为34.5μm和24.5μm。应用PLS方法构建了临床期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模型。结论 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的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和高度参数对临床期圆锥角膜和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阎旻宇 ' target='_blank'> 李冰融 蒋君涛 刘鹏 袁龙 耿子翔 凌乐乐 李赞 隋华 张必萌 ' target='_blank'> 《现代肿瘤医学》2023,(13):2405-2411
目的:探究薏苡附子败酱散(Yiyi Fuzi Baijiang San,YYFZBJS)联合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对AOM/DSS模型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的防治作用及对结直肠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建立AOM/DSS诱导的CAC小鼠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针药结合组、薏苡附子败酱散组、电针组和阿司匹林组,于实验第2周开始干预治疗,治疗过程中记录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统计体质量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及生存情况,于实验末比较各组小鼠结直肠长度、成瘤数量及肿瘤大小,通过HE染色观察结直肠组织及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直肠肿瘤Ki-67、PCNA、p-NF-κB、NF-κB、E-cadherin、ZO-1、Occludin、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针药结合组小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5),DAI分值降低(P<0.05),生存率为87.5%,结直肠长度显著增加(P<0.01),直径小于2 mm的肿瘤数量减少(P<0.05),直径介于2~4 mm之间和大于4 mm的肿瘤数量显著减少(P<0.01),总成瘤数量明显下降(P<0.01),结直肠形态明显改善;肿瘤组织病理评分降低(P<0.01),肿瘤组织中Ki-67、PCNA、p-NF-κB、NF-κB、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量降低(P<0.01),E-cadherin、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量升高(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联合电针对AOM/DSS模型小鼠的CAC发生发展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F-κB信号通路,减缓EMT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995.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病理性眼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特征。眼压的形成与房水循环密切相关,房水动力学异常,会引起病理性眼压升高。小梁网是房水外流通道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正常眼压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氧化应激是导致青光眼眼压升高的直接危险因素,表现为氧化与抗氧化作用的失衡。小梁网细胞氧化应激可能导致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与退行性变,使细胞发生自噬和衰老,造成小梁网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房水外流阻力增大,引起病理性眼压升高。本文将针对小梁网细胞氧化应激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为探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青光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本文报告了上海市18个里委15885人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前瞻性队列研究1987—1990年(36216人年)随访的结果。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几种因素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发现高血压病家族史(相对危险度,RR=5.18),高血压病史(RR=4.14),现症高血压(RR=5.14).心脏病(RR=3.22),糖尿病(RR=4.64)和肥胖(RR=2.01),是明显的脑卒中危险因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增高,对出血性脑卒中似有一定的危险作用(RR=1.69),而HDL降低则对脑卒中似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R=0.74)。对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的分别分析以及按性别分层分析发现,实测舒张期血压升高(≥21.28kPa)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度男(RR=5.48)和女性(RR=4.22)均较高,而对出血性脑卒中仅在男性是危险因素(RR=6.22),在女性无意义(RR=0.9,P>0.05)。糖尿病仅对缺血性脑卒中有危险性,在男性RR值为16.66,在女性RR值为12.76,而和出血性脑卒无联系。吸烟仅在女性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RR值分别为1.80和2.47,而在男性则不显著。血清甘油三酯升高对女性的出血和缺血性脑卒中似有保护作用(RR=0.55),但不显著(P>0.05)。男女性血清HDL降低均为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其RR值分别为0.32和0.47,但HDL增高在男性为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RR=3.48),任缺血性脑卒中则正好 相似文献
997.
红车轴草异黄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红车轴草异黄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主要作用机制。方法维甲酸(90mg.kg-1)致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红车轴草异黄酮(50、100、200mg·kg-1)灌胃给药,实验过程监测体重,2周后以比色法测定血清钙、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活性,竞争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骨钙素(BGP)和雌二醇(E2)含量,取股骨进行骨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维甲酸可引起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红车轴草异黄酮可升高E2值,降低P、ALP、TRAP、BGP水平。结论红车轴草异黄酮对维甲酸致小鼠骨质疏松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缓雌激素水平降低,抑制骨高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调查穿心莲制剂致急性肾毒性的临床特征和发生原因,为预防该不良反应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国内文献报道的穿心莲制剂引起急性肾毒性病例,从患者一般情况、用法用量、联合用药情况、急性肾毒性发生时间及临床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检索穿心莲相关制剂致急性肾毒性文献15篇,病例共27例,其中注射剂26例、片剂1例。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0.5h,最长96h,患者Scr、BUN值均升高。全部患者经治疗后痊愈。结论:穿心莲制剂可因一次性高浓度静脉给药、配伍禁忌等引起急性肾毒性,临床用药前应了解个人及家族疾病史,严格控制剂量与联合用药,密切监测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初步了解河南省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和潜在的流行因素。方法选择四个县的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采用IHA方法检测调查人群的血清抗体。结果共调查四个县的848人,未发现血吸虫抗体阳性者;人群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贫乏。结论河南省仍然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但需加强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000.
狭叶五味子中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从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 lancifolia中分离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phyllocoumarin)和(-)-表儿茶酸[(-)-epicatechin]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活性.方法 为了筛选和确认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体外抗HBV活性,以HepG2.2.15细胞为体外研究HBV模型,分别用RPMI 1640完全培养基稀释不同质量浓度的药物作用于细胞,培养3 d后收集上清,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影响和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HBsAg和HBeAg的水平,评价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对HBsAg和HBeAg的影响.结果 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其细胞毒性非常小,CC_(50)均大于200μg/mL.扁枝杉香豆素具有较强的抑制HBsAg和HBeAg分泌作用.阳性对照药物阿德福韦酯也抑制HBVHBsAg和HBeAg分泌,但在相同质量浓度(1.6μg/mL)下其抑制作用较扁枝杉香豆素弱.结论 狭叶五味子中化合物扁枝杉香豆素和(-)-表儿茶酸具有一定体外抑制HBV HBsAg和HBeAg分泌的作用,从而起到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