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71篇 |
综合类 | 16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8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71.
目的应用电阻片应变法测量骨盆髋臼骨缺损模型三翼臼固定后髋臼上方的应力值。方法成年男性尸体骨盆标本4只,无髋关节骨质缺损或畸形。于臼顶处造成节段性骨缺损,缺损面积约为髋臼面积的20%。根据三翼臼扩展角度不同分为0、36、45和60°4个实验组,并设立无缺损、无翼假体骨盆为对照组。在4只骨盆标本上各布置7组电阻应变花,1、2和3号位置为骨盆外侧与臼杯3个翼对应的髋臼上方,4号位置为骨盆外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近端,5、6和7号位置于骨盆内侧髋臼与骶髂关节连线由外下向内上方均匀分布。模拟单腿站立时髋关节负重情况,进行150、300、450、600、750和900N分级加载,收集各组各级加载和卸载时应变片应变信息。结果测试点最大等效应力为6.93MPa,最小等效应力为1.08MPa。结论骨盆髋臼骨缺损三翼臼固定后,在宿主骨没有引发高应力区,为翼间移植骨的生长提供了力学环境下的数据。 相似文献
72.
73.
目的观察 PCM 人工颈椎间盘( artifical cervical porous coated motion disc )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 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 JOA、VAS、NDI 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 Odom’s 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 X 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 X 线片上采用 McAfee 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 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 VAS 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 VAS 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 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 Odom’s 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相似文献
74.
椎体成形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的三维稳定性测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估在胸腰椎骨折后椎体成形术对恢复脊柱单元即刻三维稳定性的作用。方法7具新鲜胸腰段脊柱标本。测试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右旋转的中性区(neutral zone,NZ)和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程序:①完整状态;②骨折后状态;③椎体成形后;④3000次循环疲劳后。结果骨折后中性区和运动范围均明显增大。椎体成形后屈伸、侧弯、旋转在NZ及ROM均明显减少。疲劳后虽然有增加,但较骨折后明显减少。运动范围在椎体成形后和损伤前完整时比较无差别。结论骨水泥椎体成形在离体常规负荷下可恢复脊柱运动单元的三维稳定性。 相似文献
75.
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预防术后形成“空心椎”、蛋壳椎引起的椎体塌陷、后凸畸形以及顽固性腰背痛和继发性神经损伤。方法收治T11~L4胸腰椎暴裂性骨折患者15例,年龄24~78岁。短节段椎弓根复位固定复位后经伤椎通过椎弓根灌注HA/PMMA骨水泥4~8ml。随访9~14月,均没有发生脊髓损伤加重。术前有不完全损伤的13例,术后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12例。伤椎前缘术前平均高度16.1cm,术后随访27.3cm。伤椎椎管内矢状径术前平均7.1mm.随访矢状径18.1mm。矢状位恢复佳,矢状面指数(SI),术前20度,术后5度。后路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内灌注生物活性骨水泥,即刻恢复伤椎强度和刚度,减少了后路内固定的应力,防止后凸畸形,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6.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比较自发性硬脊膜外、硬膜下血肿的出血原因、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治疗预后。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7例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和1例自发性硬膜下血肿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部位,临床特征、神经功能状态,以及手术,保守治疗和预后。结果有6例患者手术治疗,1例痊愈,2例保守治疗,1例痊愈。自发性硬脊膜外,硬膜下血肿多急性起病,硬脊膜外较硬膜下血肿更为常见,且MRI显示椎管内占位影较CT明显。MRI检查是诊断本病最佳方法。手术减压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方法。起病到治疗的时间间隔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77.
目的 :观察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严重冠状面失衡进行再次手术翻修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21年8月手术治疗的7例脊柱侧凸矫形术后严重冠状面失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本次手术年龄21.3±7.5岁(14~32岁)。随访16.3±4.2个月(12~25个月)。统计初次手术年龄、既往手术次数、本次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固定节段。在本次手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在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胸弯及腰弯Cobb角、最下固定椎倾斜角、冠状面平衡距离(coronal balance distance,CBD)、冠状面骨盆倾斜角等,计算CBD的矫正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使用SF-36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记录本次手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及转归情况。结果:初次手术年龄8.86±4.14岁(3~15岁);手术次数5.29±3.55次(2~13次);本次手术时间为346.14±64.65min,术中出血量1342.86±687.65ml;6例患者行不对称性PSO截骨,1例患者行多节段Ponte截骨、延长内固定融合节段。术前CBD为77.23±33.28mm,... 相似文献
78.
79.
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在脊柱外科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脊柱模型在脊柱外科初步应用的意义.方法 选择8例患者: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弯4例,退变性腰椎术后翻修3例,腰椎峡部裂1例.应用三维CT断层扫描脊柱,将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然后进行脊柱病变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和快速成型,并将其应用于临床.结果 8例患者按计划完成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并发症,术后效果良好,术中所见与术前数字化三维重建模型的形状和测量结果完全一致,术后X线复查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正确.结论 快速成型脊柱模型这种新技术能够使外科医生在手术前精确和直观地了解脊柱畸形情况,从而有助于指导制定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采取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技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患者37例,男16例,女21例;年龄11~58岁,平均28.6岁。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侧凸Cobb角、冠状位躯干偏移(trunk shift,TS)和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同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F-36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其临床疗效,使用Frankel分级法评价患者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情况,并对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时间平均(468.9±108.3)min(312~72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 173.7±1 226.6)mL(800~5 100mL),随访时间平均22.5个月(12~40个月),术前后凸Cobb角平均(124±20.4)°(91°~160°),侧凸Cobb角平均(87.2±45.2)°(0°~156°);术后后凸角平均(46.8±21.5)°(10°~120°),侧凸角平均(49.1±26.9)°(0°~109°),矫正率分别为62.3%和45.2%;末次随访时后凸、侧凸Cobb角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S由术前的(38.6±17.2)mm减少至(11.5±11.2)mm,SVA由术前(33.5±11.4)mm减少到术后(9.6±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SF-36、VAS、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14例次(37.8%)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10.8%),包括完全性脊髓损伤1例,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非神经系统并发症10例次(27%),包括胸腔积液2例,切口愈合不良3例,消化系统并发症3例;螺钉松动拔出1例,螺帽脱落1例。结论后路全脊椎截骨梯次矫形是治疗重度脊柱角状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应充分重视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