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3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测定52例失代偿期肝硬变(其中17例并发肝性脑病)患者的动脉血气分析、血酸碱度。结果发现动脉低氧血症者34例占65.4%;发生呼吸性碱中毒者41例占78.8%,重度低氧血症者均为并发肝性脑病者。并发肝性脑病组低氧血症发生率94.1%,呼吸性碱中毒发生率88.2%,较无肝性脑病组的PaO_2、PaCO_2的减低及血PH值的增高为明显(P值均<0.05)。结果表明随肝硬变加重尤其在并发肝性脑病时,动脉低氧血症、碱中毒更为明显,两者在肝性脑病的发展中可能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胃癌高中低发区自然人群Hp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幽门螺杆菌感染(Hp)与胃癌间的关系.方法于1992年12月—1993年2月在胃癌高、低、中发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 Hp 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在胃癌死亡率不同的地区间自然人群中 Hp 感染情况.血清检测采用间接 ELISA 法,该方法诊断 Hp 感染的特异性为86.8%,敏感性为93.9%.结果在胃癌高、中、低以区 Hp 阳性率分别为59.4%,55.9%,34.5%,三地区间差异非常显著(x~2=25.029,P=0.034).40岁以下各年龄组均以高发区感染率为高,且有随胃癌死亡率的升高 Hp 感染率亦升高的趋势,5岁以下组高发区已达50%,40岁及以上组各地区间 Hp 感染率接近.平均抗体水平在胃癌高、中、低发区分别为2.30±0.49,2.04±0.47,1.84±0.46,亦以高发区为高,与其他两地区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合填表方式对所调查的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感染可能有关的因素为经常饮生水、月人均收入低、经常服抗生素及三餐不按时,好生闷气等.单因素分析还表明 Hp 感染还与动物饲养于房内有关.结论 Hp 感染与胃癌发生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3.
54.
55.
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ntestinal lymphangiectasia,IL)是一种罕见病,由Waldmanin于1961年首次报道。该病以小肠淋巴管回流受阻,肠淋巴管和/或乳糜管扩张、破裂,淋巴液漏出为特征,最终导致该病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即低蛋白血症、低γ-球蛋白血症、非对称性水肿、浆膜腔积液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减少。  相似文献   
56.
本院自1981年以来对肝硬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现就近年来研究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极易发生碱中毒,且其发生率随肝病病情的加重而升高,pH值明显升高,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临床上最常遇到的是呼吸性碱中毒,其次为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的二重或三重酸碱失衡.本院5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为:pH7.43±0.06酸碱平衡正常7例占14%,呼吸性碱中毒40  相似文献   
57.
吴炎  吴伟晴  张睿  王玉磷  曾君  戴勇 《海南医学》2016,(16):2605-2608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深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60例新诊断T2DM合并MS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艾塞那肽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血压、空腹胰岛素( FINS)、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C肽、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体质量、BMI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体质量减轻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血压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FPG、2 hPG、HbA1c等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TG、LDL-C等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胰岛素抵抗情况和胰岛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UA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肽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糖情况,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有17例和19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但均在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围,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好转。结论艾塞那肽对新诊断T2DM合并MS患者的病情有明显改善作用,可减轻患者体重和血压,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血脂紊乱,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8.
59.
该研究合成了材料3-羧丙基-三苯基溴化鏻-聚乙二醇-聚己内酯(CTPP-PEG-PCL),并且采用自组装溶剂挥发法制备载姜黄素CTPP-PEG-PCL胶束,芘荧光光谱法测定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考察粒径、包封率、形态、体外释放度;采用MTT实验进行肝星状细胞毒性评价。所得材料CTPP-PEG-PCL经1H NMR表征确证其结构,CMC为2.252 mg·L-1,胶束粒径约为190 nm,含药量为(0.66±0.008) g·L-1,包封率(94±0.6)%,体外释放显示缓释特性,姜黄素胶束对肝星状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显著高于姜黄素原料药(P<0.05)。表明CTPP-PEG-PCL胶束临界胶束浓度小,包封率高,肝星状细胞生长抑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0.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联合三氯生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门诊慢性湿疹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75mg口服,每天3次;左西替利嗪5mg口服,每天1次;外用三氯生乳膏,每天1次。对照组31例仅给予左西替利嗪治疗,用法用量同治疗组。2组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第2、4、6周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相应治疗时间总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期间2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左西替利嗪联合三氯生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