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3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临床医学 | 19篇 |
内科学 | 232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7篇 |
药学 | 14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2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6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7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旁路移植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0例 35处旁路移植血管病变行介入治疗 ,其中大隐静脉移植血管病变 31处 ,内乳动脉移植血管病变 4处。结果 临床成功率为 96 7% ,病变的成功率为 97 1% ,无再流发生率为 7 4 % ,术中和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 ,1例术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与无再流有关 ,住院期间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紧急血管重建 )发生率仅为 3 3%。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介入治疗旁路移植血管病变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肌缺血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32.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4G/5G多态性及其抗原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345例非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其中295例已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对照组、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组,通过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AI-1基因4G/5G多态性,并测定血浆PAI-1抗原水平.为分析PAI-1基因型与冠心病、心肌梗塞的相关性,将心绞痛组与OMI组患者合称冠心病者,对照组与心绞痛组患者合称非心肌梗塞者.冠心病患者又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者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者.结果血浆PAI-1抗原水平在对照组、心绞痛组及OMI组间无统计学差异.UAP患者与SAP相比,PAI-1抗原水平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25.0±7.2ng/ml比22.3±7.1 ng/ml,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PAI-1抗原水平与UAP仍有显著性相关,调整后的OR值为1.83(P=0.05).冠心病者4G和5G等位基因频率为56%和44%;对照组频率为62%和38%,冠心病者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经一元直线相关分析发现,PAI-1基因型与PAI-1抗原水平间无相关性(P>0.05).PAI-1基因型分布及血浆水平均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关.结论血浆PAI-1抗原水平升高可能与UAP有关,但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血浆抗原水平及冠心病、心肌梗塞均无显著相关,且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33.
234.
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3.3亿,其中冠心病患者约1139万人[1]。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2]根据临床表现将冠心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和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s,CCS),对不同临床类型的CCS提出了诊治和管理新理念,并将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纳入治疗推荐。 相似文献
235.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 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 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 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 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 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 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 常规组42例, 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 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 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 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 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 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 相似文献
236.
237.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firebird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de novo lesion compared with cypher stent. Methods Ninety-one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156 lesions who underwent coronary cypher (n = 68 lesions) and firebird (n = 88 lesions) implantation, 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QCA) was performed at the time of stent implantation and subsequently at 8 months post-stenting. Small vessel disease was defined as ≤2.5 mm of reference vessel diameter measured by QCA.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MACE) including death, thrombosis,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 (TLR)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aselin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g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even-month angiographic follow-up, the late loss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14 ± 0.38 mm vs 0.13 ± 0.17 mm, P > 0.05). Similarly, overall thrombosis rate were similar in both groups (1.5% vs 1.1%, P > 0.05). However, in-stent restenosis as well as in-segment restenosis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ypher group than that in firebird group (4.4% vs 0% and 19.1% vs 3.4%, P = 0.047 and P = 0.001 respectively). TLR was also higher in the cypher group (10.3% vs 2.3%, P = 0.033) compared with firebird group. Conclusions In this small sample size, non-randomized study,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implantation of firebird st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small coronary lesion showed more favorable results in respective of restenosis compared with cypher stent implantation. A multi-center, large-sample size, randomized study, therefore, may be warranted. 相似文献
238.
目的: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左乳内动脉(LIMA)桥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4年5月到2006年5月我院对LIMA桥血管病变连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3例患者。结果:患者基线特点:年龄(57.5±10.2)岁;男性10例(76.9%);既往心肌梗死8例(61.5%);既往PCI7例(53.8%);糖尿病6例(46.2%);左心室射血分数0.466±0.312。病变基线特点:远端吻合口12例(92.3%);体部1例(7.7%)。参照血管直径(2.95±0.47)mm;病变长度(14.0±14.6)mm。置入DES100%;支架直径(2.92±0.49)mm;支架长度(18.8±6.2)mm;支架释放压力(13.5±2.5)atm。介入成功率100%。所有患者完成6个月临床随访,有3例完成造影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0%;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有3例患者因非靶病变再次行PCI治疗。结论:DES治疗LIMA桥血管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39.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的微循环灌注及其检测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广泛应用的再灌注治疗评价指标主要针对的是心内膜下冠状动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冠状动脉微循环在心肌的血供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然通过血流重建治疗使梗死相关冠脉开通。但由于相关的冠脉微循环出现微栓塞,使近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相反,另外一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然相关冠脉仍闭塞,但其灌注区的心肌微循环却可通过侧支循环得到灌注,预后良好。因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关注微循环的灌注,出现了一系列针对微循环的评价指标。但是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在人体内直接观察微血管,微血管血流的测定也非常复杂,现回顾和展望微循环灌注的检测手段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