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6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了解广州市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生化分型、多位点测序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e,MLST)情况和优势序列型。方法 根据国标将79株食品来源蜡样芽孢杆菌进行生化分型,并根据PubMLST网站提供的蜡样芽胞杆菌MLST分型方案,扩增7个管家基因,经测序后,在PubMLST网站上比对获得菌株的序列型,利用eBURST V3和START2和MEGA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广州市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优势序列型为ST26,占16.46%。结论 蜡样芽胞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62.
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广东省首起学生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发病特点,评估防控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描述病例发病过程,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该起疫情共报告两例病例,其中的指示病例为医院发热门诊送检标本检测发现,第二例病例为追踪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时因病例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现。该起疫情为广东省首起学生赴美参赛后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两例病例的临床表现均较轻,发热3d,病程分别为6d和10d。共涉及91名密切接触者,失访12人,其余全部追踪到并进行医学观察。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该起疫情未见二代病例。结论此次疫情为赴美国参加比赛团队感染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疫情,提倡从甲型H1N1流感流行区归国人员自行医学观察,有症状及时就诊,能及早发现可疑病例,有助于防止疫情扩散。及早对可疑发热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病例,加强密切接触者的隔离与管理,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3.
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4种检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基因、抗原和抗体的试剂盒在SARS患者早期实验室诊断的可能作用。方法 用3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SARS-CoV IgG、SARS-CoV IgM和SARS-CoV N蛋白,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PCR)检测SARS-CoV核酸。结果 根据162份血清的检测结果,发病15天,N抗原的阳性率可达90.2%(55/61);发病后的第1518天IgG和IgM阳性率为92.8%(13/14);根据82份咽拭子的检测结果,F-PCR法在发病后15天的阳性率可达56.3%(14/24),69天可达71.4%(10/14)。结论 除了检测SARS-CoV病毒基因的F-PCR方法以外,对疑似患者血清标本进行N蛋白的检测,具有早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65.
广州市2006年登革病毒5’末端非编码区基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广州地区2006年流行的登革病毒5’末端非编码区的基因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针对病毒5’末端非编码区设计引物,进行RT—PCR反应,将阳性结果测序并绘制基因树。结果在检测的78份血清中,检测出阳性血清23份,共获得4个代表性序列。结论通过绘制基因树分析,不支持登革病毒已本地化。登革热病例的输入对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战,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对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
2003-2006年底全球已确诊263例人禽流感病例,死亡158例(60.1%),其中我国确诊22例,死亡14例(63.6%)[1].广州市于2006年3月发生第1例人禽流感病例,我国70%的人禽流感病例发生在农村[2-3],该病例作为少数城市病例之一有何特点?城市人禽流感疫情将以何种规模和形式出现?笔者分析了广州市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相关疫情资料,对广州市人禽流感疫情现状及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03—2007年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广州市共报告22起群体性诺如病毒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共计病例934例,每起疫情的罹患率波动在0.88%~37.93%之间。10—12月为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1.25:1;发病年龄最小的5月龄,最大的91岁,10—39岁共发病572例,占总病例数的61.24%;13起疫情发生在学校,学生病例数占发病总数的58.78%。所有疫情均未找到明确的感染来源。22起疫情的病例均以呕吐、腹痛、腹泻、发热为主,儿童病例以呕吐为主,成人病例以腹泻为主。22起疫情共采集粪便标本219份,检出诺如病毒抗原81份,阳性率为36.99%,其余标本均未检测到诺如病毒抗原。结论广州市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多发生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单位,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可避免疫情扩散。  相似文献   
68.
目的 分析周内首起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传染源引发本地二代病例疫情,探讨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方法 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调查,以指示病例为起点进行追踪,描述传播过程及各因素与发病之间的关系,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发现指示病例后,密切接触者中有2人出现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且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被确诊为国内首起本地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例.2名密切接触者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与指爪病例多次近距离接触,且现场通风不良;发病潜伏期37~57 h,临床表现均较指示病例轻.经采取严格防疫措施,未见新发病例.结论 此次事件为由输人性传染源引起的本地感染疫情,无防护近距离空气及飞沫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空气流通不良的密闭空间是高危场所.  相似文献   
69.
广州市2004年流感病毒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掌握广州市流感流行特征,及时做好预防控制工作,现将2004年流感病毒病原学及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0.
血清登革热病毒NES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用NEST—PCR快速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方法。方法 通用引物对样本进行RT—PCR扩增,然后用分型引物进行NEST—PCR,根据产物条带的位置分型。结果 标准毒株的扩增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同,血清登革热病毒在病程2~5d的阳性率高于6~9d的阳性率,分别为6/7和2/6。结论 NEST—PCR方法是一个快速、准确检测登革热的方法,但它更适用于早期临床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