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颜洁  关志宇  朱卫丰  钟凌云  吴文婷  邹斌  李娜  陈鸿 《中草药》2019,50(23):5706-5713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筛选壳聚糖/海藻酸钠自组装制备葛根素纳米粒(Pur-NPs)的最优处方。方法采用自组装法制备葛根素壳聚糖/海藻酸钠纳米粒(Pur-CS/SA-NPs),以壳聚糖质量浓度、壳聚糖pH值、海藻酸钠质量浓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超声功率、投药量为考察因素,以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考察,利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最优处方,将最优处方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得到优化后自组装法最优的处方为壳聚糖质量浓度0.4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0.07 mg/mL,壳聚糖pH值4.33,转速316.49 r/min。为了实验操作方便,将最优处方定为壳聚糖质量浓度0.45 mg/mL,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0.07 mg/mL,壳聚糖pH值为4.3,转速300r/min,平行3次实验进行验证,所得纳米粒包封率(89.056±1.680)%、载药量(44.528±0.840)%、平均粒径(208.327±1.870)nm、PDI 0.131±0.006。经过表征,纳米粒形态完好,由体外释放实验可知,纳米粒经过拟合所符合的方程为Higuchi模型,且在释放过程中无突释现象,表明纳米粒在体外释放良好。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了Pur-CS/SA-NPs的处方,以平均粒径、PDI、包封率、载药量为指标评价该模型,且经过表征及体外释放实验,表明该模型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82.
背景与目的 研究表明毒蕈碱胆碱受体3 (muscarinic receptor 3,M3R)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M3R在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细胞株SBC3的表达,M3R拮抗剂对细胞增殖、凋亡及粘附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SBC3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3R的表达.MTT法及流式细胞法检测M3R拮抗剂(4-diphenylacetoxy-N-methylpiperidine methiodide,4-DAMP)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整合素的表达及碘化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iodide,Ach)和4-DAMP对整合素表达的影响.纤维结合蛋白(Fn)包被的96孔板用以研究Ach、4-DAMP及整合素抗体对细胞粘附的作用.结果 SBC3细胞表达M3R,4-DAMP浓度依懒性抑制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比较,10-4 M 4-DAMP能够明显地增加SBC3细胞凋亡.SBC3细胞表达αvβ1和α5β1整合素,10-4 M Ach刺激细胞粘附(P<0.01)的作用几乎被10-5M 4-DAMP、5μg/mL抗-β1抗体或抗-αv和α5抗体完全阻断(P<0.01),但Ach及4-DAMP不影响αv、α5和β1的表达水平.结论 SBC3细胞表达M3R,M3R拮抗剂能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抑制粘附的作用是通过抑制细胞含β1的整合素(αvβ1和α5β1)的功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83.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人类的智慧结晶,起源于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及与自然和疾病的斗争中发现某些树枝、草茎采用熏蒸、涂敷、贴敷等外用方法使其直接作用于体表可发挥治疗疥疾、祛虫等功效,外治法由此形成。“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外治法是中医外科最大的优势及特色所在,穴位贴敷法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运用穴位具有通过经络沟通脏腑以调和阴阳的生理特点充分发挥中药外治法的优势。穴位贴敷法萌芽于早期社会,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完善于宋明时期,成熟于清代,期间各朝代医家对该法的探索、认识以及应用,使穴位贴敷法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外治理论。经现代研究证明,贴敷给药可避免肝首过效应以及对胃肠道的刺激,提高生物利用度,穴位贴敷是结合了中医中药与经络理论的治疗手段,可产生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两者的叠加作用,对机体产生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多重影响,可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该文通过查阅文献,从穴位贴敷法的应用概况、对皮肤免疫的影响、对神经-炎症机制的调节、与人体循环网络之间的联系及其剂型的发展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4.
药品的研发是医药行业高科技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标志,药品的制作和生产帮助人类抵抗疾病的主要手段,在生产环节药品检测必不可少,以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引领的现在医药生产已不能仅仅依赖机器视觉来单独处理,现代药品检测更需要将机器视觉与现代检测系统、控制系统配合使用,本文以机器视觉为基础引入软PLC技术(基于PLC和运动控制的控制方法)来消除传统PLC兼容性差、数据处理能力弱及实时通信能力迟滞方面的问题[1],同时解决机器视觉在拍摄过程中受到拍摄物体运动速度及拍摄精度的问题,本文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开放式的结构体系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高速的网络通信能力设计出一套可以高效完成药品残次检测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85.
中医药的本原是整体,系统阐明中药“整体观”是中医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药起效的整体调节作用已被普遍认知,但单味中药自有成分的整体内在逻辑需要进一步阐释。为全面揭示中药药效作用机制,该文充分融合中药整体观与辩证思维去探究中药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中药自有多成分共存的角度出发,系统梳理了单味中药内在的“自洽”现象,即各成分在理化性质、药动学作用、生物效应、性味归属、中医功效等方面呈现的同向或反向作用现象,整理归纳同一味中药所表现出的各类辨证逻辑关系并分析内在原因,并重点分析了影响中药功效“自洽”现象的外界因素,以期帮助更好地揭示药效物质基础理论,进一步丰富中药整体观的科学内涵,为中药炮制工艺、配伍形式、制剂设计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6.
为了贯彻执行医疗保障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简称“贯标”)工作,建立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实现医用耗材国家医保编码、耗材管理系统物资规格编码、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收费编码、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条码统一管理。对医院医用耗材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挖掘不同编码数据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据之间的联动匹配,以提升“贯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总结问题并做好应急预案措施。医院“贯标”工作全面梳理了医用耗材编码数据,实现一物“四码合一”,便于医用耗材的精细化管理,强化了医院医保基金的监管能力,提高了医院收费准确率,防止出现错收漏收费的情况,为医院有效节流。  相似文献   
87.
目的组织学转化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耐药的一种形式, 其中以小细胞癌转化多见, 肉瘤转化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肺腺癌EGFR-TKI耐药后转化为肉瘤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文献, 以提高对该耐药机制的认识。方法收集该例肺腺癌EGFR-TKI耐药后肉瘤转化患者的诊治过程、病理特征、临床转归等资料, 并检索文献, 对腺癌耐药后肉瘤样癌/肉瘤转化的发生机制、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案等进行分析。结果本例患者接受埃克替尼一线治疗后出现EGFR-T790M突变, 二线使用阿美替尼治疗后出现肉瘤转化, 随后行化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免疫治疗等, 效果均不理想。检索文献未见EGFR-TKI耐药肺腺癌转化为肉瘤的相关报道, 14例腺癌转化为肉瘤样癌的相关报道中, 8例伴EGFR突变, 3例伴ALK突变, 2例ROS1突变, 1例未见相关敏感突变;14例患者...  相似文献   
88.
该研究从药动学、药效学及组织分布的角度考察制备的口服共载葛根素(PUE)/大豆苷元(DAZ)混合胶束(PUE/DAZ-FS/PMMs)的递药性能。以PUE混悬液、单一载药胶束(PUE-FS/PMMs)、共载胶束(PUE/DAZ-FS/PMMs)为研究对象,考察大鼠血浆中PUE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采用大鼠尾容积测压法连续10周监测给药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变化;采用LC-MS/MS测定心、肝、脾、肺、肾、脑、睾丸中PUE的含量。结果表明,相较于PUE混悬液和PUE-FS/PMMs, PUE/DAZ-FS/PMMs在大鼠体内的Cmax显著增加(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达122%,其Cmax、AUC0-t、AUC0-∞、t1/2、MRT分别是PUE混悬液的1.77、1.22、1.22、1.17、1.13倍,是PUE-FS/PMMs的1.76、1.16、1.08、0.84、0.78倍;与模型对照组相比,PUE/DAZ-FS/PMMs降低SHR...  相似文献   
89.
目的 探究不同疏水内核的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 PM)的载药规律。方法 选用Pluronic家族中4种亲水亲油平衡值不同的F127、F108、L64、P123为载体材料,以疏水程度不同的葛根素(puerarin, PUE,LogP=0.41)及大豆苷元(daidzein, DE, LogP=2.28)为模型药物,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4种空白PM及8种负载PUE或DE的载药PM,并通过纳米粒度仪与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形貌表征,芘荧光探针测定PM内核的疏水性强弱,跟踪载药粒径随时间变化分析PM自身结构稳定性,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药物在PM中的空间分布,阐明上述性质与PM的增溶效果、载药稳定性及体外释放等载药性能之间的关联。结果 成功制备了4种空白PM(F127/PM、F108/PM、L64/PM、P123/PM)和8种相应的载药PM,粒径均一且小于50 nm,呈类球形,形成的疏水内核的疏水性强弱为P123>L64>F127>F108。并发现,PM对于PUE与DE的增溶能力主要取决于药物与载体的相容性,即二者的疏水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