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64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6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characterize a novel human myeloid leukemia cell line SH-2. Methods 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 isolated from a AML-M2 patient, who failed to ob-tain complete remi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and allogen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were passed in a long term IMDM cultur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20% fetal calf serum. Stromal cells were retained and rh-IL-3was added in the culture system. A new human myeloid leukemia cell line SH-2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ith a cytogeuetic characteristics of a loss of Y chromosome(- Y), a derivative chromosome 16 resulting from unbalanced translocation between chromosome 16 and 17, monosome 17, trisomy 19 and p53 alteration. Vari-ous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SH-2 cell line. Results SH-2 cells has been maintained without cytokine and stromal cells for more than 3 years without EB virus and mycoplasma contamination. SH-2 cells had the basically same morphological, immunophenotypic and cytogenetic features as the patient' s leukemia cells did, such as myeloid morphology, an immunophenotype of CD13+ , CD33+ , CD56+ , CD16/56+ and a hypodiploid karyotype of 45, X, - Y, der(16) t(16;17) (q24;q12) , - 17, + 19, which wer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replaced by the near-tetraploid cells with a karyotype of 73 - 102 (80), XX, - Y, - Y, del (lq31) ×2, der(16)t(16;17) (q24;q12) ×2, - 17, - 17, + 19, + 19. FISH and multiple FISH delineated all the abnormalities and revealed a loss of one p53 allele due to monosomy 17. DNA direct sequencing detec-ted a point mutation of CAG to CAT at codon 576 of exon 5 in another p53 allele. RT-PCR showed that SH-2 cells expressed apoptosis-related genes (bcl-2, Fas, GST- π and p21) rather than MDR-related genes. Short tandem repeat PCR provided powerful evidence for the derivation of SH-2 cell line from the patient' s leukemia cells. SH-2 cells had certain colony formation and tumorigenic capacities in nude and SCID mice. Conclu-sion SH-2 is a new myeloid leukemia cell line with a unique biology background, and will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leukemia research.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的配体罗格列酮(RGZ)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骨髓瘤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以RGZ和ATRA处理人骨髓瘤细胞U266和RPMI-8226,用~3H-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变化;碘化丙啶(PI)染色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瑞氏-姬母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49e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27~(k1p1)和p21~(Wafl)的表达变化.结果 RGZ能显著抑制U266和RPMI-8226细胞的增殖,并且这种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经5 μmol/L RGZ处理后,U266和RPMI-8226细胞G_0/G_1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5.2±6.7)%和(40.3±7.3)%,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G_2/M期和S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2.2±7.4)%和(57.4±9.5)%,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CD49e的表达率分别为(8.7±1.5)%和(7.9±1.6)%,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均P<0.05).以10μmol/L RGZ处理后,U266和RPMI-8226细胞的G_0/G_1期、G_2/M期和S期细胞比例、CD49e的表达率均较5μmol/LRGZ组的变化更加显著.同时,经RGZ处理后,U266和RPMI-8226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符合骨髓瘤细胞分化成熟的规律,p27~(kipl)和p21~(Wafl)蛋白的表达量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加.RGZ和ATRA联合对U266和RPMI-8226细胞影响较RGZ单独作用更加明显.结论 RGZ可能通过上调p27~(kipl)和p21~(Wafl)蛋白的表达,介导骨髓瘤细胞的周期阻滞,并诱导骨髓瘤细胞分化,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ATRA能增强RGZ对骨髓瘤细胞的上述作用,两者联合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63.
反应停治疗浆细胞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反应停(thaldomide)治疗难治性浆细胞肿瘤的有效性和毒性。方法 10例浆细胞肿瘤患者,反应停200-400mg每晚1次至少服用1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进步3例,无效4例;副作用可耐受,便秘最常见(7/10)。结论 每日300-400mg反应停治疗难治性浆细胞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和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NST)两种移植方式在供体细胞嵌合状态的形成及转归上的差异,探讨早期供体细胞植入的关键因素。方法 对20例接受allo-BMT和18例NS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疾病类型、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用复合扩增荧光标记STR-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方法对移植后+7、+14、+21d,+1、+3、+6、+9、+12个月的嵌合体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1)NST组在受体年龄、单个核细胞(MNC)、CD34^+及T细胞数量上均明显高于BMT组,造血重建方面,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时间与BMT组无差别,但血小板恢复明显早于BMT组。(2)NST组患者供体细胞完全嵌合状态(FDC)的建立比BMT组早(1个月vs 3个月),移植后早期(+1个月)FDC比例亦明显高于BMT组(38.9%vs 20%),而混合嵌合状态(MC)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MT组(61.2% vs 80%),移植1个月后各时间段两组在嵌合体形成上均无显著性差别。(3)氟达拉滨为基础的NST预处理方案与标准预处理方案相比并未延迟供体细胞的植入。(4)NST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MT组(80%vs 50%,P〈0.01),与NST组输入高剂量的CD34^+细胞相关。结论 在供体细胞早期植入和嵌合体形成的过程中,移植物中造血干细胞和T细胞数量至关重要,并可能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5.
BTLA是新近发现的一个CD8超家族共刺激分子,它与CTLA-4、PD-1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对T细胞活化起负性调控作用,同时还可作为胸腺细胞阳性选择的早期标志。研究发现BTLA可与HVEM直接结合,目前多认为HVEM是BTLA的配体。BTLA—HVEM相互作用沟通了CD28及TNFR两个共刺激分子超家族,是一个比较特别的.CD28超家族分子。  相似文献   
66.
MDS患者Treg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CD4+调节性T细胞变化,探讨其在M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CD3和侧向角设门,采用直接免疫三标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38例初治MDS患者(RA 17例、RAS 1例、RAEB 14例、RAEB-t 6例)及11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 CD4+细胞上CTLA-4、PD-1、CD25数量和比例变化,并探讨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MDS组CTLA一4、PD I.1、CD25在CD3 4-CD4+表达率分别为2.14%±1.25%(RA 1.51%±0.80%、RAEB/RAEB-t 2.65%±1.33%),1.44%±0.88%(RA 0.93%±0.63%,RAEB/RAEB-t 2.02%±0.76%),3.18%±2.11%(RA 2.80%±1.38%、RAEB/RAEB-t 3.41%±2.46%),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的0.11%±0.12%, 0.09%±0.14%,1.65%±1.14%(P<0.01)。随着疾病进展,负性调控因素CTLA-4、PD-L1、CD25在RAEB/RAEB-t组亦较RA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与正常人免疫系统比较,MDS患者CD4+调节性T细胞升高,免疫负调控增强,并在免疫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疾病进展,MDS患者免疫负调控亦相应增强,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从而有助于恶性克隆扩张、逃逸。  相似文献   
67.
NPM1(Nucleophosmin,又称B23、Numatrin或N038)是一种主要的核仁磷酸化蛋白,其定位于核仁的颗粒区,具有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近一年来的研究发现NPM1基因第12号外显子的突变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且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对NPM1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在AML患者的疗效预测、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监测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尼洛替尼(NIL)血清谷浓度水平,探讨其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根据患者服用NIL剂量将其分为A组(44例),600-800 mg/d;B组(10例),400mg/d。通过液相色谱-单联质谱法分析服用不同剂量NIL治疗的CML-CP患者的血清药物谷浓度,探讨其与患者治疗反应的相关性。结果:54例患者中位NIL血清药物谷浓度为1.71(0.52-5.93)μg/ml,其中A组和B组NIL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2.09±1.21μg/ml和0.94±0.27μg/ml,A组非常显著高于B组(P=0.001)。A组中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主要分子学缓解(MMR)者24例,未达MMR者20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70±0.75μg/ml和2.03±0.82μg/ml(P=0.154)。发生Ⅲ-Ⅳ级重度不良反应患者13例,0-Ⅱ级轻度不良反应患者31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3.09±1.76μg/ml和1.76±0.68μg/ml(P=0.018)。B组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者4例,未达MMR者6例;血清药物谷浓度分别为1.15±0.27μg/ml和0.83±0.24μg/ml(P=0.051)。服用NIL治疗12月累计达MMR比率在A组、B组分别为24/44(54.5%)和4/10(40%),(P=0.494);但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在A组、B组分别为13/44(29.5%)、0/1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结论:CML患者NIL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与患者服药剂量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低剂量服用NIL治疗可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9.
肠道菌群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粪菌移植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稳态、调控肠道免疫应答等,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近年来,随着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展,粪菌移植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也有了很多的探索和突破.文章从粪菌移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肿瘤免疫治疗、未来前景等方面,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探讨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2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住院行造血千细胞移植的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患者23例,其中行自体逢血干细胞移植的15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8例.评估移植疗效及安全性.按照Ann Arbor标准和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分期评分,结合病理类型,高中危患者18例,高危患者5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处理多采用司莫斯丁、足叶乙甙、阿糖胞苷及马法兰(BEAM)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预处理多采用改良的马利兰、环磷酰胺(BuCY);全身放疗、环磷酰胺(TBI-CY)方案.观察造血恢复情况,并以Kaplan-Meier方法分析两组患者3年生存率和安全性.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0.4±2.0)天,血小板恢复至20×109/L的时间为移植后(11.1±3.4)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安全性高,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有更好的长期生存,并发症相对较多.结论 高危组T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强,预后差,在缓解后优先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PI评分为中高危及复发难治的患者,应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发挥移植物抗淋巴瘤效应,争取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