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67篇
  免费   23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耳鼻咽喉   31篇
儿科学   149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236篇
口腔科学   102篇
临床医学   665篇
内科学   326篇
皮肤病学   39篇
神经病学   178篇
特种医学   2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24篇
外科学   658篇
综合类   1655篇
预防医学   774篇
眼科学   38篇
药学   507篇
  6篇
中国医学   483篇
肿瘤学   15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201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89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207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47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7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了解2013—2017年广州市急性心肌梗死(AMI)流行特征和趋势,为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广州市2级以上具有诊断能力的医疗机构定期报告全市户籍人口AMI新发病例数据,不同率、构成比以及趋势分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3—2017年广州市AMI监测新发病例24 467例,其中死亡1 673例。标化发病率41.83/10万~48.55/10万,并有上升趋势(P<0.01)。标化死亡率2.42/10万~3.14/10万,并有下降趋势(P<0.05)。男性发病(16 933例,占69.21%)明显多于女性(7 534例,占30.79%),城镇居民发病(19 162例,占78.32%)明显多于农村居民(5 305例,占21.68%);男性标化发病率59.99/10万~70.02/10万,并有上升趋势(P<0.01);女性标化发病率23.77/10万~27.31/10万,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男性标化死亡率2.99/10万~3.71/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2.02/10万~2.60/10万,变化趋势均不明显(P>0.05)。AMI发病平均年龄(68.60 ± 13.37)岁,发病例数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75~79、80~84岁组达到峰值后下降,发病时间集中在冬、春季;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AMI发病例数占57.05%(13 959/24 467),且逐年升高。结论 广州市AMI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针对不同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家庭因素以及集体活动等对本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于2020年1月19日至2月25日每日从中国6个省份公布聚集性病例的36个地市官方平台收集积聚性病例数量、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χ2检验以及曲线拟合对聚集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聚集性病例366起1 052例,家庭聚集性病例占86.9%(914/1 052);1 046例有性别信息的聚集性病例中,男性513例(49.0%),女性533例(51.0%);病例以18~59岁青壮年为主,占68.5%(711/1 038)。在366起聚集性疫情中,有47.0%(172/366)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曾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1月19日至2月3日,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占66.5%;2月4-25日聚集性病例首例确诊病例有武汉市或湖北省旅居史仅占18.2%。一代病例与二代病例发病时间间隔M为5(2~8)d,首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6(3~9)d,续发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M为5(3~8) d。结论 聚集性疫情在武汉市和湖北省以外多地市普遍出现,家庭密切接触是造成家庭内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2月4日后聚集性病例以当地一代或二代以后的病例传播为主,确诊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93.
1999年 3~ 7月 ,我们采用无创伤性治疗方法———生命信息治疗仪治疗前列腺增生症 (BPH) 31例 ,取得一定效果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31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例 ,年龄 6 1~ 83岁 ,平均6 7 8岁 ;病程 1~ 2 5年 ,平均 6 7年 ;既往病史均已明确诊断为BPH ,并均长期服用保列治、前列康、马沙尼、酚苄明等药物 ,但症状无明显改善。治疗前常规作直肠超声波检查证实前列腺增大 ,并记录BPH 7项症状 (尿频、尿急、尿意、尿痛、夜尿次数、尿流射程、尿流粗细 ) ,按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标准 (IPSS ,郭应禄 ,沈绍基主编 .现代泌尿外科诊疗…  相似文献   
994.
<正>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整体与断面相结合,标本与影像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实验教学直观性强,能够很好帮助学生构建学科学习思维。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学生往往难以深刻领悟整体与断层的密切关系。教育不等同于教学,教学的核心在于传授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995.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在急性脑血管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TGF—B的生物学特点、TGF—β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表达与作用及其抗体的应用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6.
牛磺酸转运体的cDNA在大鼠脑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牛磺酸转运体(transporter,TAUT)的cDNA在大鼠脑内的分布,用35S标记的TAUTDNA探针,对大鼠全脑连续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阳性反应广泛分布于脑灰质的不同区域,例如嗅球、梨状皮质、大脑皮质(2~3层)、齿状回、海马、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弓状核、背内侧核、腹内侧核等等)、丘脑网状核、内侧缰核、小脑皮质Purkinje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Purkinje细胞为阴性,而周围的胶质细胞为阳性)、脑干的某些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延髓腹外侧区),在灰质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观察到反应颗粒。在脑的白质(例如:嗅束、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前连合、穹窿、内囊、终纹、胼胝体、内侧丘系、外侧丘系、锥体束)的胶质细胞内也有反应颗粒。  相似文献   
997.
王练英  李正 《解剖学杂志》1994,17(2):122-125
选用无消化道畸形的胎儿,新生儿、婴儿尸体40例。固定后测量食管长度、生理性狭窄及扩张部横径、腹段食管、膈食管裂孔及胃食管角,在光镜下测量食管下端插约肌长度。研究提示:无论在胎儿、新生儿及婴儿均已存在上述结构,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998.
抗类风湿病药金诺芬对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抗类风湿病药金诺芬(AF)对中性粒细胞自发性凋亡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技术和MTS细胞活性测定技术对不同浓度的金诺芬影响下的中性粒细胞活性及其凋亡进行观察,并用低分子质量DNA“梯形条带”(DNA ladder)检测技术对其凋亡进行鉴定。结果 低浓度金诺芬(1μmol/L)可通过延迟中性粒细胞的自发性凋亡而增加其生命期限;但当金诺芬浓度大于5μmol/L时,中性粒细胞的坏死则明显增加,因而缩短了其生命期限。结论 金诺芬临床治疗量时的血清浓度一般在0.7μmol/L左右,在此浓度下,中性粒细胞通过延迟自发性凋亡来延长其功能性生命期限,所以金诺芬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抗炎、抗风湿作用不可能通过直接清除炎症局部的中性粒细胞来完成;金诺芬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可能存在更为复杂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99.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为最常见的医源性感染,有70%~80%的院内尿路感染是留置导尿管而引起,已有证据表明,缩短置管时间和减少置管可使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因此,缩短留置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导尿置管,成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主要策略和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预防策略、留置导尿的提醒和定期评估、国内外在定期评估预防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提供规范管理策略,有效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可吸入颗粒物(PM_(10))中碳质组分总碳(total carbon,TC)、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和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的含量及其比例变化对健康大学生1s最大呼气量(FEV_1)的急性影响。方法采用固定群组追踪研究方法,整群选取武汉市某大学二年级一个班全体在校学生(共37名)作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5日,连续14 d测定各研究对象FEV_1,同时监测颗粒物浓度和温湿度变化。构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定量评估PM_(10)中碳质组分及其比例对FEV_1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PM_(10)中TC、EC、OC平均浓度分别是(45.42±20.67)μg/m~3、(19.71±12.07)μg/m~3、(25.66±9.50)μg/m~3,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FEV_1分别下降0.56%(95%CI:0.08%~1.04%)、0.82%(95%CI:0.06%~1.58%)、1.40%(95%CI:0.21%~2.59%)。TC/PM_(10)、EC/PM_(10)每升高1个四分位间距(IQR),FEV_1分别下降1.16%(95%CI:0.17%~2.15%)、0.97%(95%CI:0.18%~1.76%)。控制了PM_(10)的影响后,PM_(10)中总碳含量(TC)每升高IQR,FEV_1下降1.10%(95%CI:0.09%~2.11%)。结论室内空气可吸入颗粒物中碳质组分的浓度以及其比重的变化与健康大学生FEV_1的改变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