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四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药物治疗、外科手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药物组23例,奥曲肽48h内止血率为78.3%,住院死亡率为8.7%,7d内再出血率为16.7%(3/18),150d内再出血率为33.3%(6/18),由于再出血或肝性脑病死亡率为22.2%(4/18)。手术组30例,急诊手术13例,死亡率为30.8%(4/13),择期手术17例全部成功,1年内再出血率7.7%,2年后再出血率为19.2%,EVL组8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明显减轻达75.0%,随访-33月,无出血及死亡病例,TIPSS组11例10例穿刺成功,9例食管静脉曲张消失或好转,1年内再发上消化道出血30.0%,5年再出血80.0%,B超证实支架狭窄或阻塞,肝性脑病发生率40.0%,随访月死亡6例,结论奥曲肽在控制急性出血方面有肯定的疗效,特别适用于住院24h内不能行内镜治疗的患者,但短期内再出血率高;外科手术可以减少近期再出血率、延长再出租因间隔时间,但急诊手术死亡率高;EVL食管静脉曲张根除率高,简单易行;TIPSS的远期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32.
目的 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 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 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探讨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35例克罗恩病和37例肠结核患者进行T-spot.TB、糖类抗原125(CA125)测定,比较两种检测方法检测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阳性率,并比较T-spot.TB和血CA125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肠结核组T-spot.TB、血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1.9%(34/37)和78.4%(29/38),均显著高于克罗恩病组的8.6%(3/37)和21.6%(9/38)(P<0.05),T-spot.TB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9%、91.4%、91.7%、91.9%和91.4%,均高于血CA125检测。结论 T-spot.TB方便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在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5.
1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接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S),9例成功,1例失败。建立分流后门脉压从术前的(3.91±0.51)kPa降至(2.25±0.31)kPa(P<0.01);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从术前(15.80±7.10)cm/s增至(46.73±5.98)cm/s。呕血、黑便得到控制,脾脏不同程度的缩小,腹水在术后3~5d内明显吸收。9例随访3个月~2年6个月,术后3个月内无1例再出血,1年内再出血2例,出现肝性脑病2例,分流道狭窄1例,阻塞1例。TIPSS创伤小、成功率高、适应症广,是治疗晚期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新技术  相似文献   
36.
现报告以持续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晚期食道癌和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台并食道粘膜“一点癌”各1例。  相似文献   
3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UC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是遗传易感性、肠道微生物等外源物质引起宿主反应以及免疫影响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发现miRNA也与其发病关系密切。此文对UC的发病机制、UC中miRNA的表达以及miRNA在其发病中可能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8.
我们采用^14C标记尿素的微量胶囊法完成^14C-UBT239例次,并同时与传统检测方法作双盲对照,旨在研究该非侵入性检测方法的临床可用性。  相似文献   
39.
诊断及治疗性ERCP在肝胆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评估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EST)治疗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进行生长抑素预防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研究.方法 42例胆胰疾病患者同时进行了ERCP、B超和CT检查;ERCP和EST诊治肝胆管结石64例75例次;62例次患者分别于ERCP和EST术前和/或术后应用奥曲肽或施他宁后检测血尿淀粉酶.结果 B超诊断率为26.20﹪;CT诊断率为66.70﹪;ERCP诊断率为97.60﹪.75例次行ERCP或EST,成功70例次,失败5例次,成功率93.33﹪.36例EST中,胆总管单发结石14例;多发结石19例;33例取石成功.胰管显影30例,占40.00﹪.8例术后放入鼻胆管引流(ENBD).并发症为ERCP和EST后胃肠道出血2例(2.67﹪),急性胆管炎1例(1.33﹪),急性胰腺炎2例(2.67﹪).用奥曲肽后血、尿淀粉酶升高发生率为17.24﹪和34.48﹪;用施他宁者血、尿淀粉酶升高发生率为18.75﹪和25.00﹪;对照组血、尿淀粉酶升高发生率为64.71﹪和70.58﹪.奥曲肽组和施他宁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尿淀粉酶升高发生率显著减低(P<0.01和P<0.05);施他宁组与奥曲肽组相比血、尿淀粉酶升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淀粉酶血症主要发生在术后6 h内.结论 ERCP诊断胆胰疾病准确率高,EST更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胆管结石的方法.奥曲肽和施他宁可以减少术后患者血、尿淀粉酶的升高.  相似文献   
40.
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婷  吴子刚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101-102,123
缺血性肠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情重。目前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D-二聚体、CT、CTA等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临床及实验室均在探索新的检查方法及改进现有检查手段,以期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此文对近几年来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