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8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1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探讨肿瘤浸润CD8+T细胞表达CD39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TCGA数据库的肺腺癌(LUAD)组织及正常肺组织转录组数据分析CD39在LUAD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CD39表达与T细胞浸润、激活的关系。用小鼠LUAD Lewis细胞建立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FCM检测淋巴结、脾脏以及移植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收集Lewis细胞培养上清液作为条件培养基(CCM),免疫磁珠法(MACS)分选CD8+T细胞、CD11b+细胞;在培养基中分别加入CCM、IL-6和采取非接触或接触培养方式进行培养,探索CD8+T细胞表达CD39的可能机制。结果:CD39在LUAD组织中呈低表达(P<0.01),其表达水平与LUAD患者OS、T细胞浸润和激活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01)。FCM检测结果显示,在移植瘤组织中CD8+CD39+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淋巴结及脾脏(P<...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在预防和治疗残腔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83例首次发病肝包虫病患者实施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术 ,并与 5 1 8例保留外囊术式的术后残腔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研究 ,评价外囊切除术对残腔并发症的预防价值 ;对 1 2例已患术后残腔并发症患者实施外囊切除术 ,评价外囊切除木对残腔并发症的治疗价值。结果 外囊切除术的术后残腔并发症低于保留外囊术式组 (P <0 .0 1 )。 1 2例已患术后残腔并发症患者实施外囊切除术后 ,无残腔并发症复发。结论 肝包虫囊肿外囊切除可有效的预防、治疗残腔并发症。  相似文献   
34.
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包虫病又称肝棘球蚴病 ,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 ,约大多数是犬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 )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 (肝棘球蚴病 ) ,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 (肝泡球蚴病 )。百余年来一直将手术作为治疗棘球蚴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但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 ,后果令人担忧。多年来不少学者不断改进操作以减少复发及其它并发症 ,先后出现多种术式 ,总体可分为传统术式、微创术式和根治术式。一、传统术式内囊摘除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已开展。手术时将病变部位显露后 ,抽除囊液…  相似文献   
35.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laparoscop ic choledocholithotomy p lus T-tube drainage,LCTD)一期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8月~2005年6月,12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结石有效保守治疗、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后,行LCTD。结果12例均完成LCTD,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0~180 m in,(135.3±31.2)m in。11例术中取净胆管内结石,无皮下气肿、出血、腹腔脓肿及胆道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周拔T管;1例残余结石,术后6周再次经T管胆道镜取尽残余结石。12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3.2月,无胰腺炎及胆总管结石复发。结论LCTD一期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4种手术方式(A、B、C、D)治疗肝包虫病的成本-效果,比较其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收集2005-2013年新疆9家医院住院的757例肝包虫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和费用信息,比较4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成本-效果比和增量成本-效果比。结果 4种手术方式总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15.8%、9.2%、0、2.9%;复发率依次为7.3%、6.2%、0、0;治愈率依次为77.8%、84.6%、100.0%和97.1%;成本依次为11947.3元、18543.6元、25510.7元和18877.4元;C/E依次为153.6、219.1、255.1和194.3;△C/△E依次为964.4、610.4和358.0;进行物价因素调整后,与原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外膜内外囊完整切除术(D法)是既有效又经济的最理想手术方式,值得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37.
目的:提出肝囊性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初步集成肝囊性包虫病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120例肝囊性包虫病例的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肝囊性包虫病例均根据患者个体情况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全部病例均未发生术后胆漏和残腔并发症.结论: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及治疗适应症,可产生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的不同形成机制。 方法 苏木素 伊红染色 ,观察 40例肝棘球蚴囊、15例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 (FN)、层粘连蛋白 (LN)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mRNA在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及其邻近肝、脾实质中的表达。 结果 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分两层 ,虫体侧纤维囊壁为肉芽肿样组织 ,肝实质侧纤维囊壁内可见大量受挤压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系统 (Glisson)和肝静脉系统 ,并与Glisson鞘相延续。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在两层中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均 <0.01)。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不分层 ,为肉芽肿样组织 ,Ⅳ型胶原、FN、LN、TGF-β1及TNF-α无特异分层表达。  结论 肝、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囊壁的形成机制不同。肝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人体形成肉芽肿样病理改变后被周围受挤压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包裹 ,过度肝纤维化所致 ,肉芽肿样组织与周围纤维化的Gliss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间有可分离间隙。脾棘球蚴囊周围纤维性囊壁是肉芽肿样组织包裹虫体形成 ,其与脾实质间无可分离间隙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外囊)的钙化分布特征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特殊染色观察60例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病理形态特点及钙盐沉着的分布特征.并结合病人血清生化指标及CT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细粒棘球蚴外囊壁中钙盐沉着集中分布于近虫体侧内层纤维性囊壁.且形态各异.与近肝侧外层纤维性囊壁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病人血清钙代谢生化指标均为常值,钙化与非钙化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染色可见部分CT未见钙化的囊壁有钙盐沉着。结论 肝包虫周围纤维性囊壁可分为内层和外层,且各自形成机制不同;钙盐沉积量与内层纤维囊壁形成进程有关。  相似文献   
40.
目的观察抗骨桥蛋白(OPN)抗体对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选长爪沙鼠30只,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状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组(抗OPN抗体干预,10只)、对照组(兔血清干预,10只)和模型组(无干预,10只)。于100d后剖杀所有沙鼠,取肝泡状棘球蚴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沙鼠肝泡状棘球蚴组织中IL-2,IL-5,IL-10及TNF-α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感染泡状棘球蚴的沙鼠肝脏和腹腔中见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囊泡。IL-2,IL-5及TNF-α在实验组、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IL-10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模型组(P〈0.05)。结论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与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参与了宿主抗肝泡状棘球蚴免疫。抗OPN抗体可使IL-10的表达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