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观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渗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PKP术后存在骨水泥渗漏的21个椎体的MSCT多平面重组图像和脊柱数字化X线摄影(DR)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胸椎6个,腰椎15个。结果21个椎体MSCT多平面重组的图像均发现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4处,椎间盘渗漏4处,椎管内渗漏6处,椎旁软组织内渗漏7例,其中有2个椎体为多部位渗漏,检出率为100%。21个椎体中脊柱DR检查发现15个椎体有骨水泥渗漏现象,其中椎体静脉渗漏3例,椎间盘渗漏4例,椎管渗漏2例,椎旁软组织内渗漏6例,可疑椎管渗漏1例,检出率为71.42%。结论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观察PKP术后骨水泥渗漏Ⅰ、Ⅳ、Ⅴ型与DR平片无明显差异,但在Ⅱ和Ⅲ型渗漏上较脊柱DR检查更加全面、直观,敏感性更高,特别是可以观察到椎管内骨水泥的数量,占据椎管内的空间、位置,对判断渗漏的骨水泥是否会造成神经根或脊髓的损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动态及延时增强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动态增强及延迟增强扫描磁共振成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34例肝血管瘤病人行常规MRT1WI、T2WI横断面扫描。经肘静脉手推团注0.1mmol/kg体重Gd-DTPA后,再推入10ml生理盐水冲洗后(推入时间5~6s)行射频毁坏傅立叶采集稳态技术T1WI动态增强扫描及延迟增强扫描,分析病灶及邻近肝实质增强。结果:共发现肝血管瘤病灶67个。动态增强见46个病灶呈边缘不连续样的结节样强化,21个病灶呈周边不规则强化或迅速强化充填;5个病灶动态增强早期见引流静脉强化,14个瘤周肝实质强化。延迟增强扫描见53个病灶完全充填强化,14个病灶显示斑片状或裂隙状的低信号未充填区。结论:在磁共振成像检查中,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血管瘤及邻近实质强化方式,延迟增强显示病灶的充填程度,两者结合更有利于肝血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扫描装置对工作环境要求非常高,因此其安装及机房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为保证磁共振扫描装置的正常工作,必须对机房设计的安装提出高要求.本文从射频屏蔽系统、磁屏蔽系统、超导系统、冷水系统等方面来概述超导型磁共振扫描装置的安装和机房设计,从而保证机器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故障和意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与肿瘤组织分化及瘤内微血管侵犯关系.方法 胃癌患者64例,术前均行上腹部多层CT常规及双期增强检查,术后标本确定组织分化、癌细胞侵及瘤内微血管CD34表达.比较胃癌多层CT增强强化率与其组织分化及瘤内微血管侵犯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双期间强化率与组织分化程度明显有关(P<0.05).瘤内微血管侵犯的胃癌瘤体动脉期强化率(0.61±0.28),高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的(0.46±0.14);而动脉-实质期强化率(1.81±0.39),低于无瘤内微血管侵犯者的(2.28±0.80)(P<0.05).结论 胃癌多层CT三期扫描强化率能够反映其组织分化程度,并与瘤内微血管侵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前后CT动态扫描定量参数的变化,探讨能够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参数。方法搜集行靶向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0例,在患者治疗前后行CT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各时相病灶动态增强的cT值。结果缓解患者的PH值(42.99±15.83)和灌注值(0.17±0.10)低于治疗前(53.16±14.25)、(O.27±0.13),未缓解患者的PH值(56.38±11.57)和灌注值(0.35±0.10)高于治疗前(43.26±11.58)、(0.22±0.07);CT灌注值、PH降低纽患者的缓解率高于CT灌注值、PH升高组患者。结论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后,可以通过灌注值和PH值变化对靶向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调查与分析急诊CT检查阳性率,浅析医疗照射中放射实践正当化。提醒临床医生加强对X射线的认识,减少受检者不必要的照射,避免影响公众健康和安全。方法 统计2008年我院急诊CT的阳性率,按照国家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管理标准(试行草案)》评定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阳性率要求,合理评价急诊CT检查的正当化。结果 16 804例急诊患者阳性率为34.9%,其中颅脑检查阳性率为31.8%,胸部检查阳性率为78.4%,腹部检查阳性率为33.6%,椎体椎间盘检查阳性率为76.7%,其他部位检查阳性率为53.6%,远未达到卫生部阳性率> 60%要求。结论 医疗照射目前已成为人类接受X射线最大的来源,而CT检查辐射剂量更大,必需要有相应的适应症,CT检查方可实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探讨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与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对无下肢血管闭塞性病变主诉和体征的80例患者行多层螺旋CT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测量右髂总动脉跨越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两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角度、横断面及正交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内径和面积,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断面上两侧髂总静脉的平均内径、面积及其比值[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8±2.7)、(19.1±5.3)mm,面积分别为(171±61)、(244±112)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9±0.12和1.03±0.30,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65±0.20和0.93±0.47]均大于正交断面[右、左侧内径分别为(14.1±2.3)、(15.6±3.5)mm,面积分别为(157±51)、(182±74)mm^2,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分别为0.75±0.10和0.83±0.16,与下腔静脉面积比分别为0.59±0.19和0.68±0.25]相应数值(t=3.525—7.979,P均〈0.01)。正交断面左侧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内径比和面积比均大于右侧(t值分别为13.030和10.942,P均〈0.01)。右侧髂总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夹角小于左侧(P〈0.01)。在非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在右髂总动脉跨越处测量的左髂总静脉前后径及正交断面上的面积[分别为(9.2±3.5)mm和(209±63)mm^2]大于女性[分别为(6.0±3.1)mm和(150±74)mm^2](t值分别为3.120和2.880,P〈0.01)。在老年(年龄≥65岁)患者中,男性左髂总静脉正交断面面积及其与下腔静脉面积的比值[分别为(207±90)mm^2和(0.80±0.34)]大于女性[分别为(138±38)mm^2和(0.59±0.14)](t值分别为2.811和2.245,P〈0.05)。结论CTA能多平面显示髂总静脉汇合部的解剖,并可进行多方位准确测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方法:通过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CR)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所产生的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曝光量与自动曝光控制(AEC)的使用;DR、CR主机(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影像板(IP)因素;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功能;激光打印机等。针对数字X线照片成像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结果:获得优质数字X线照片影像必需做到: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并合理使用AEC;掌握DR主机、CR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的性能特点;保证IP质量及定期清洗保养IP;充分了解并利用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功能;正确设置配套激光打印机参数。结论:了解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充分发挥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后处理优势,可以明显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质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化传递对比(MTC)梯度回波T2加权序列(GRE T2WI)在膝关节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膝关节外伤后接受MR检查的病例.所有患者均接受FSE序列T1WI及T2WI矢状面、MTC-GRE T2加权矢状面扫描,分析不同序列显示骨挫伤的大小、范围、信号均匀性、边界,比较不同序列之间的差异.结果 56例骨挫伤病例中,FSE序列T1WI显示43例,T2WI显示45例,MTC-GRE T2WI显示50例.MTC-GRE T2WI显示骨挫伤的大小、边界和敏感性均高于SE序列(P<0.05).结论 MTC-GRE T2WI对膝关节骨挫伤的显示明显优于FSE序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