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技术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36例经过手术证实的结直肠癌病例,术前均进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均行多平面重建和沿病变长径的曲面重建。将CT显示的影像特征与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浆膜层浸润准确率93.1%(27/29),淋巴结转移准确率83.3%(5/6),远处脏器转移准确率60.0%(3/5),显示肿块准确率100.0%(36/36),显示肿瘤供血准确率100.0%(23/23)。结论:采用MS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可以更好的显示病灶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独特的信息。  相似文献   
52.
目的:通过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与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OF-MRA)的对比分析,探讨其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OCSP分型及扩散加权戍像、头部3D-TOF-MRA影像学检查,分析MRA的影像学表现并与OCSP分型进行对比.结果:在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中的应用,OCSP分型结果与MRA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中各型符合率分别为TACI 91.7%,PACI 66.7%,POCI 100%.结论:OCSP分型与TOF-MRA相互独立、相互补充,两者联合可及时指导临床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同时可显示血管的狭窄位置及狭窄程度,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3.
复方司坦唑醇对D-半乳糖大鼠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司坦唑醇能提高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作用,但目前还没有报道显示其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的效果如何,对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也未见报道.目的:通过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复方司坦唑醇对D-半乳糖大鼠骨质疏松模型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半乳糖模型组、复方司坦唑醇组.除正常对照组颈背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两组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制备骨质疏松模型.正常对照组和D-半乳糖模型组灌胃给予溶剂对照,复方司坦唑醇组灌胃给予司坦唑醇0.54 mg/(kg·d)+吡拉西坦432 mg/(kg·d),连续14周.测量胫骨上段松质骨和胫骨中段皮质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与结论: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显示,复方司坦唑醇可有效预防D-半乳糖对大鼠胫骨上段松质骨显微结构的破坏,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复方司坦唑醇对D-半乳糖大鼠胫骨中段的皮质骨骨量丢失的作用不大,可抑制D一半乳糖大鼠皮质骨骨外膜的骨形成.  相似文献   
54.
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MRI征象,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NRI检查诊断,临床治疗证实为脊髓多发性硬化25例,分析其MRI征象.结果 脊髓多发性硬化病灶分布颈段脊髓最多(13/25),其次为颈胸髓同时受累(9/25),胸髓受累(2/25),全身脊髓受累(1/25).MRI特征性表现为:大多数病变矢状位长度小于4个椎体,长度大于宽度;急性期病变局部脊髓肿胀,病灶呈斑片状、条带状;T1 WI中等或界限模糊的稍低信号,T2WI为长短不一的条状高信号.轴位像病灶位于脊髓侧方和后方,一般小于脊髓截面1/2.静脉注射Gd-DTPA后.活动期病灶呈条状、片状强化,但强化区范围明显小于T2高信号灶范围.经激素正规治疗后病变脊髓恢复正常.强化程度减弱或无强化.结论 脊髓多发性硬化的N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治疗、随访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脂联素( APN)、叶酸(FA)、维生素B12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甘油三酯、胆固醇、HDL-C、LDL-C、空腹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慢性酒精中毒与脑血管疾病及其高危因素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观察其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方法:慢性酒精中毒患者54例,年龄37 ~68岁,平均48.42±6.39岁。饮酒年限为5~42年,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正常对照组43例,年龄24 ~ 59岁,平均32.60±7.00岁。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脂联素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叶酸和B12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HDL-C、LDL-C、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相关指标的水平,研究它们与血清脂联素、叶酸、B12的关系。结果:(1)脂联素(mg/L):对照组平均水平为2.05±1.10(mg/L);酒精组脂联素平均水平为1.5±0.57(mg/L)。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脂联素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与叶酸、B12、甘油三酯、胆固醇、HDL-C、LDL-C无明显相关性。(2)叶酸(ng/ml):对照组为7.33±2.4;酒精组为3.63±1.97。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叶酸与B12、甘油三酯、HDL-C呈负相关;与脂联素、胆固醇、空腹血糖、LDL-C无明显相关性。(3) B12(pg/ml):对照组403.4±116. 17;酒精组497.57±289.57。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与叶酸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与脂联索、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长期饮酒可降低血清APN水平,且血清APN水平与血糖呈负相关。随着饮酒年限的增加,未发现血清APN随之降低的规律性。(2)长期饮酒可引起血清FA水平降低,并且随着饮酒年限的逐年增加,叶酸FA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56.
目的观察慢性酒精中毒及戒断对大鼠海马内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NR2B(NMDAR2B)表达的变化。方法本研究将56只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个实验组各8只和对照组8只,前者包括5个50%酒精灌胃组和1个15%酒精灌胃组,连续给予灌胃8周;8周后5个50%酒精灌胃组分为未戒断组、戒断36h组、戒断3d组、戒断1周组和戒断2周组。用柳田知司评分法评定戒断症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DAR2B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大鼠灌胃50%酒精8周后可观察到戒断反应;②50%和15%酒精灌胃组NMDAR2B受体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增多(P<0.05);③50%酒精灌胃组戒断后36h、3d和1周NMDAR2B水平上调,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并在3d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④至戒断2周下降至低于对照组,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大鼠灌胃50%酒精8周可达到慢性酒精中毒;NMDAR2B表达异常可能是慢性酒精中毒与戒断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7.
Fisher 综合症为一种较为罕见的疾病,于1956年由 Fisher 首先报告此病.现将我们遇到的一例较为典型,同时伴有尾组颅神经麻痹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常引起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异常,甲亢引起的周期性麻痹,重症肌无力,突眼性眼肌麻痹比较多见,但甲状腺毒性脑病甚少,现将我们遇到1例报道如下。1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30岁,因突然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有言语不清20天入院。否定高血压,糖尿病史及头颅外伤史,起病前2  相似文献   
59.
并殖吸虫体棘的分类意义曾有争论。卫氏虫种分布广,危害大,其体棘特征常作为分类之标准型。但体棘的发生规律研宄不多。从浙江绍兴,云和、永加、丽水、乐清、遂昌等县产的卫氏并殖吸虫观察,童虫期为单生棘,成熟早划(6—12月)以单生为主,少数为二分裂棘,或拼指样体棘。虫龄增大至2—5年以上、簇生棘在腹吸盘附近明显增多。表明体棘之大小、簇生棘之比率随虫龄、虫体增大而发展的。同时也有地区性、个体及不同寄生部位之差异。四川名山之斯氏型并殖吸虫体棘,也是随虫龄增大由单生演变为簇生单生混合棘。沪产大平并殖吸虫在童虫期由单生、混生而发展为簇生棘,有别于卫氏虫种与斯氏型并殖吸虫。  相似文献   
60.
CT 应用使原发性脑室出血的发现率明显上升,本病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CT 可明确诊断及鉴别,轻症患者内科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重症患者,脑室穿刺引流术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本组病死率为4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