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的表达水平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现场配对选取112对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成员,共224例,以高发家族成员为观察组,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外周血清IL-17的水平。结果无论从总体水平还是分层(性别、年龄、名族、HBsAg感染状况)比较,观察组IL-1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中,不同亲缘系数的成员之间IL-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831,P=0.185)。肝癌高发家族中随着患肝癌例数增加,IL-17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3)。结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IL-17表达水平升高与肝癌家族聚集现象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
伤寒、副伤寒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10年来广西地区伤寒、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伤寒沙门氏菌的药敏实验的动态变化,为临床诊治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1995年6月~2005年9月10年间收治的经血或骨髓细菌培养确诊为伤寒、副伤寒病例的发病季节、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等临床资料。结果79例病例中,男性55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1.6±10.3)岁;伤寒60例(75.9%),副伤寒19例(24.1%),数据表明近年伤寒病例的构成比从1999年前的93.1%明显下降到2004年的60.0%,副伤寒病例的构成比则从1999年前的6.9%上升到2004年的40.0%;两种疾病全年均有散发病例,但58.2%(46/79)在夏秋季6~10月为主;伤寒、副伤寒在临床以发热、肝脾肿大及血白细胞下降为主要特点,常见的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和胆囊炎;79例病人仅有49例(62.0%)肥达氏反应阳性,其中伤寒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副伤寒病人,分别为73.3%与26.3%(P<0.05);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第三代头孢菌素仍具很好的敏感性,但对氨苄青霉素、氯霉素、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率较低;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6.3±2.1)d,所有病例全部治愈。结论近年来伤寒发病率有下降,而副伤寒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伤寒、副伤寒临床表现多呈不典型表现,喹诺酮类和三代头孢菌素药物为治疗伤寒、副伤寒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3.
TTV感染及复制与原发性肝癌家庭聚集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及复制在原发性肝癌(HCC)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制定HCC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配对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中选择肝癌高发家庭成员的同时,选择相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相同民族、相同性别,年龄士5岁的无癌家庭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巢式PCR和RT-PCR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TTVDNA、HBVDNA和HCVRNA进行检测,将HBV及HCV的感染作为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应用χ2检验方法进行资料的统计学分析.结果:TTVDNA在HCC高发家庭成员组中的阳性率高于非癌家庭成员组,阳性率分别为33.0%(33/100)和21.0% (21/10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 0,P=0.039 6)(RR=1.85,95%可信区间为0.980~3.502);两组在男、女性别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7%(23/75)、40.0%(10/25)和20.0% (15/75)、24.0%(6/25),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2.255 6,P=0.094 2;χ2=1.470 6,P=0.181 8).结论:TTV感染及复制与HCC家庭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TTV的致肝癌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4.
目的:为了明确输入性SARS病例在广西引起易感人群传染的危险性以及影响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SARS在广西的再度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①应用回顾性研究和随访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收集2003年在广西发生的两个疫点中的输入性和继发性SARS病例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每个输入性病例引起继发性病例传播的传播链.②通过对输入性SARS病例到继发性病例的发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传播链的分析,找出影响输入性病例传播的危险因素.③应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于2003年5月及2005年11月分别两次对此两疫点发生的输入性、继发性SARS病例、家庭成员及密切接触者、参与诊治的医护人员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SARS冠状病毒抗体IgG和IgM.结果:参与诊治先证A诊治的全部医护人员的继发性隐性感染率为2.1%(2/97),显著低于参与先证A护理的亲属的继发性发病率41.7%(5/12)(P<0.01).参与先证A1护理的亲属9人中,有5人属于继发性隐性感染,继发性感染率为55.6%(5/9),远高于医护人员的继发性感染率4%(3/75)(P<0.01).结论:输入性SARS病例如果IgM、IgG双抗体阳性者病毒的传染力极强,第2代病例可能由于病毒的变异而导致毒力下降.广西输入性病例引起第2代病例的感染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近距离无防护密切接触;通风良好可以降低空气中的病毒浓度,即使出现感染,也仅引起隐性感染;气候是影响SARS的流行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5.
不少研究证实急性肝衰竭及伴随的多器官功能衰竭与体内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异常升高密切相关。如何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成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常规内科药物治疗较难有效清除体内蓄积的毒性物质、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人工肝支持治疗是近年发展迅速的终末期肝病的非内科治疗手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对人工肝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疗效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计算人工肝治疗组(PE组)和非人工肝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ELD分值,观察90d内的临床转归,并根据MELD评分系统对肝衰竭患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对比病死率及生存时间评价其疗效。结果经过人工肝治疗后1h,MELD分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d的MELD分值无统计学差异。MELD分值在〈30,30~40,≥40不同范围内,PE组病死率分别为25%,35%,73%,对照组分别为22%,41%,8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E组生存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结论近期随访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治疗相比,不能明显降低病死率,但可以延长生存期,从而争取时机,等待肝细胞再生恢复或过渡到肝移植。  相似文献   
67.
淋巴细胞亚群对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健康成人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阐明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机理。方法根据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后产生抗-HBs的水平分为免疫应答组和免疫无(弱)应答组,随机选取每组其中的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EPICSXL型流式细胞分析仪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进行分析。结果健康成人接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后产生免疫应答组和无(弱)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在两组间的百分比分别为66.5±8.4、33.5±5.9、34.0±6.5和67.1±8.7、24.9±6.6、24.5±5.9。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CD4^+、CD8^+T细胞数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但CD3^+T细胞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O.05)。结论健康成人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数量及功能可能影响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而T淋巴细胞总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人群接种重组乙肝疫苗后无、弱应答与HIA—DRB1*1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籍912名健康大学生,按0,1,6方案标准全程接种重组乙肝疫苗,接种半年后采血检测血清中抗.HBs水平。对首次检测抗.HBs〈10mIU/ml者再行接种重组乙肝疫苗20ug。4周后抗-HBs仍小于10mIU/ml的65人作为无、弱应答组,随机抽取首次检测抗-HBs〉10mIU/ml的中、强应答者96名作为对照组。应用PCR—SSP方法检测外周血HIA—DRB1*11等位基因。结果HLA—DRB1*11等位基因在无、弱应答组的携带率为16.92%,在中、强应答组的携带率为14.5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与广西地区人群乙肝疫苗免疫无、弱应答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HLA-DRB1*03/04等位基因与广西原发性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为寻找原发性肝癌的遗传易感基因或抗病基因提供线索.方法:采取性别、年龄±5岁配对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区选取肝癌高发家族成员、肝癌单发家族成员和无癌家族成员各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外周全血提取DNA,应用PCR-SSP方法对HLA-DRB1*03/04等位基因进行检测.结果:HLA-DRB1*03在肝癌高发家族组的表达频率(16.7%)稍高于肝癌单发家族组(12.7%)及无癌家族组(16.0%),该等位基因在3组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2=1.074,P=0.584);HLA-DRB1*04在肝癌高发家族组的表达频率(14.7%)稍高于肝癌单发家族组(5.3%)及无癌家族组(7.3%),其在3组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2=8.748,P=0.013).结论:HLA-DRB1*04等位基因可能与广西肝癌高发区原发性肝癌的家族聚集性存在相关性;而HLA-DRB1*03等位基因则与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0.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机理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健林 《广西医学》2002,24(1):44-46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慢性化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有密切相关 ,但至今尚未得出最后结论。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提示 ,辅助细胞Th1/Th2的失衡 ,高HBVDNA血症以及乙型肝炎病毒的变异在HBV感染的慢性化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机理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1 Th1/Th2细胞免疫反应和慢性乙型肝炎许多研究发现 ,慢性乙肝病人的免疫应答以Th2应答为主 ,在Th2优势应答的基础上 ,Th1应答的相对升高会加重肝细胞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