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社会发展要求医疗行业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需要有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人才,而高水平的临床医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在教学工作中仍沿用着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的对其进行改革,但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诸如效率不高、效果欠佳、不能很好发挥师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等诸多弊病。特别在高校扩招,教学任务加重的形势下,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矛盾更加突出,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如何积极应对挑战,努力缓解、消除矛盾,关系到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成败。1传统医学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矛盾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由于临床医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必须通过记忆才能掌握的,因此一直以来,在进行临床理论课授课时,老师都以“满堂灌”的方法进行教育。过去虽然已进行了许多改革,但改革主要体现在压缩理论课课时,在授课方式上仍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地位至今还没有根本改变。如何发挥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的主观能动性相当重要,因为大部分的医学知识对于年轻的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只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掌握医学... 相似文献
43.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科学技术大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领域发展飞速,但传染病还在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由于人口流动增多、环境污染、病菌耐药性等多种原因,一些传染病又重新开始流行(如结核病),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传染病(如2003年的非典)。为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保障人类健康,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传染病专科医生,医科大学也就不可能不设传染病学课程。但由于传染病的特点是具有季节性、地区性,并且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预防接种工作的普及,许多传染病的发病呈下降趋势,特别是经典传染病的病例数逐年减少,传染科变成了单一的“肝炎科”,导致见习教学中的病种缺乏,如果每次见习都是面对肝炎病人,学生对其他传染病缺乏感性认识,还会对传染病学习失去兴趣。虽然有时象伤寒、钩端螺旋体等病,在病房也可见到,但往往只有一个病人,病人每天上下午给不同组别的学生看,刚开始时还配合,2~3次后,病人最后害怕学生见习,逃离病房。另外,我们传染病科只有一个病区,59张床,病人与学生的比例相差甚远,不能满足每年800多学生的见习要求。所以,每年教学,最让带教老师头疼的都是找病例难。有老师认为,找不到病例,可以拿以前的病例在教室里分析,学生也不用下病房,... 相似文献
44.
目的:为了阐明广西输入性和继发性SARS病人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以及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03年3~5月(第一次)及2005年4~6月(第二次)2次分别收集在广西发生的输入性及继发性SARS病例16例及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176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SARS IgM和IgG抗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病人及隐性感染者IgM和IgG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第一次采集到的16例SARS康复期病例血清中IgG、IgM双抗体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50%(8/16);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176例中有4例IgG、IgM双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3%(4/176),但无任何症状被诊断为隐性感染者;IgG、IgM双抗体阳性病例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率显著高于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分别为16.8%(16/95)和4.9%(4/81)(P=0.016);第一次在恢复期检测为IgG、IgM双抗体阳性的4例病例中,第二次检测IgG抗体仍为阳性,有2例IgM抗体阴转;第一次检测为IgG、IgM双抗体阳性隐性感染的4人中,第二次检测IgG抗体仍为阳性,其中3人IgM抗体阴转,2年内IgM抗体阴转占5/8.结论:[1]仅依靠抗体检测作为SARS诊断依据会发生漏诊;[2]IgG抗体可以维持至少两年以上,康复后第二年内IgM抗体可大部分阴转;[3]IgG、IgM双抗体阳性患者传染性较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强,易引起密切接触者的继发性感染;[4]广西输入性病例不仅可引起的继发性显性感染也可引起继发性隐性感染,包括IgG、IgM双抗体阴性的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对HBsAg和HBV 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91例慢性乙肝患者的HBsAg和HBV DNA,并对HBV 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临床类型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临床类型慢性乙型肝炎HBsAg、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慢重肝组与肝硬化组HBsAg和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334、-85.05~29.20和0.510、0.59~1.17;慢重肝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0、163.21~-56.40和0.020、-1.81~-0.16;肝硬化组HbsAg水平低于慢乙肝组,HBV DNA水平高于慢乙肝组,P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006、-139.76~-24.00和-0.005、-2.17~-0.39。结论从HBsAg和HBV DNA水平看,HBsAg和HBV DNA的水平在慢乙肝组的均值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而肝硬化组又高于慢重肝组;提示慢性乙肝不同临床类型对HBsAg和HBV DNA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短期效果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方法 2019年1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8例CHB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两组均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观察组加用甘草酸二铵口服,两组均持续治疗观察12个月。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 (HA) 、层粘连蛋白(LN) 、IV型胶原( CIV) 、III型前胶原(PIIIP) 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 2(IL- 2)、白介素4(IL- 4)、白介素 10(IL- 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 T 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为8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P<0.05);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2.3±6.9)U/L和(38.3±4.7)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5±7.6)U/L和(52.9±5.1)U/L,P<0.05】;观察组血清HA和PⅢP水平分别为(90.6±9.5)ng/mL和(141.6±32.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6.8±14.6)ng/mL和(168.2±29.9)ng/mL,P<0.05】;观察组血清IL-4和TNF-α水平分别为(48.8±7.9)ng/L和(11.3±1.9)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2.6±8.8)ng/L和(18.5±1.7)ng/L,P<0.05】,而血清IL-10水平为(19.2±2.5)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2.7±3.4)ng/L,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43.5±5.5)%和(1.6±0.2),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4±4.7)%和(1.4±0.4),P<0.05】。结论 应用恩替卡韦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CHB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抑制肝纤维化进程,控制体内炎症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转换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183例,采用ELISA方法对HBVM(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酶链反应法进行HBV DNA检测,将HBV DNA检测值进行对数转换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患者的HBVM共有3种模式:大三阳(L3PP:HB-sAg、HBeAg和HBcAb)、小三阳(S3PP:HBsAg、HBeAb和HBcAb)和小二阳(S2PP:HBsAg和HBcAb)。L3PP HBVDNA水平高于S3PP和S2PP(P〈0.01)。随着慢性肝病病情发展,L3PP阳性率呈下降趋势,S3PP和S2PP阳性率呈上升趋势(P均〈0.01);不同临床类型的慢性肝病患者3种HBVM模式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L3PP慢性肝病患者HBV DNA复制水平高于S3PP或S2PP模式。随着慢性肝病病情的进展,HBVM的模式可发生转换,HBeAg阴转,L2PP转为S3PP或S2PP。 相似文献
48.
目的 探索瞬时弹性成像探测仪FibroScan应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意义,以期为患者驱虫治疗的疗效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 采用FibroScan检测华支睾吸虫病确诊患者驱虫治疗前后的肝脏硬度(LSM)值,并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等指标,评价其与LSM的相关性。结果 华支睾吸虫病确诊病例年龄、性别、BMI、食用鱼生持续时间、食用鱼生总量与治疗前LSM值间均无相关性(r/rs分别为0.189、0.073、0.180,0.071、–0.098、0.033,0.166、0.309、0.172,0.235、0.247、0.209,0.164、0.277、0.088;P均 > 0.05)。同一患者驱虫治疗前第7、8、9肋间的LS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59,P < 0.05),而驱虫治疗后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F = 0.851,P > 0.05),驱虫治疗后患者各肋间的LSM值均显著低于较驱虫治疗前(t = 6.724、5.603、2.884,P均 < 0.05)。结论 FibroScan可用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驱虫治疗疗效评估,但在不同部位检测可影响LSM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TGF-β1rs180046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及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以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114名为实验组,采取年龄±5岁、性别、民族及HBsAg配对法选取无癌家族成员114名为对照组,提取外周血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TGF-β1rs1800469位点上的基因型CC、TC、TT,等位基因T、C进行分析.结果: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CC、TC、TT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和无癌家族成员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阴性组间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基因型CC在两组间的分布存在差别(P<0.05).结论: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和基因型CC、TC、TT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危险性似无明显相关性;TGF-β1r s1800469基因型CC可能会增加HBV感染危险性,而TGF-β1rs1800469等位基因T、C的频率和基因型TC、TT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0.
目的:阐明HBs、HBx基因与HBVM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以HCCs、LCir、SeCH、CHB以及ASCs作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应用PCR技术、探针杂交法及免疫化学自显影法定性检测HBs、HBx基因。结果:在研究对象中,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cAb和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分别为:53.3%、27.0%和11.8%;除ASCs组外,各临床类型肝病HBsAg+HBeAb+HBcAb模式阳性率均高于HBsAg+HBeAg+HBcAb模式的阳性率,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Cs组比较,HCCs组的HBx基因阳性率明显高于ASCs组(P〈0.05),其余各组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ASCs组比较,LCir和SeCH组病人中的HBs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ASCs组(P〈0.025),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P2〉0.05);以HBsAg模式作为对照时,各HBVM模式的HBs、HBx基因阳性率与HBsAg模式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在HBsAg+HBeAg+HBcAb模式中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HBsAg+HBcAb模式中的HBx基因阳性率也显著高于HBsAg+HBeAb+HBcAb模式的阳性率(P〈0.001)。结论:HBsAg+HBeAb+HBcAb模式与肝病的发病关系似乎比HBsAg+HBeAg+HBcAb模式更为密切;HBx基因与HCCs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而HBs基因与LCir、SeCH的发生关系密切。HBs、HBx基因与HBsAg+HBeAg+HBcAb模式关系密切,而HBx基因还与HBsAg+HBcAb模式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