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了解广西地区及肝癌高发区人群HBV及其基因型与肝癌发生及家庭集聚性现象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方法对HBV DNA进行检测,并用PCR-SSP进行HBV基因分型,对该地区的52例肝癌患者、肝癌高发区内的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250人中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肝癌患者HBVDNA阳性率分别38.80%(97/250)、21.20%(53/250)、96.15%(50/52),肝癌高发家庭成员和无癌家庭成员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肝癌患者阳性率(X2=105.97,P<0.01).肝癌高发家庭成员中A型3例(3.09%)、B型39例(40.21%)、C型1例(1.03%),无癌家庭成员中A型1例(1.89%)、B型34例(64.15%),肝癌患者中A型1例(2.00%)、B型33例(66.00%)、C型3例(6.00%),3组均未发现D、E、F等基因型,各组间HBV基因型的率无差别(X2=4.89,P>0.05).结论 广西地区、广西肝癌高发区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集聚性现象与HBV感染有关,但与HBV基因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C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变异对机体免疫状态及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技术检测HBVDNABCP变异;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IL-2、IFN-γ、IL-4和IL-10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水平。结果HBVDNABCP变异病人和非变异病人血清IL-2水平分别为61.4±24.7ng/L和65.1±25.3ng/L,IFN-γ为82.0±50.1ng/L和71.8±67.0ng/L,IL-4为62.3±46.0ng/L和59.4±51.0ng/L.IL-10为74.0±88.2ng/L和81.4±67.0ng/L(P均〉0.1);HBVDNABCP变异病人的HBVDNA水平为1×10^5.82±2.01 copies/ml,明显高于非变异病人的1×10^4.71±1.78 copies/ml(P〈0.01)。结论HBVDNABCP变异对机体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影响,但对HBVDNA的复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广西肝癌高、低发区HCV基因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CV基因型在广西原发性肝癌高发区与低发区的致癌作用。方法: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广西肝癌高发区的原发性肝癌病人52例及低发区内的原发性肝癌病人120例的HCV RNA及其基因型。结果:肝癌高发区组与低发区组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7.7%(4/52)和5.0%(6/120),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癌高发区组与低发区组HCV RNA基因型均以Ⅱ型为主,阳性率分别为7.7%(4/52)和3.3%(4/120),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广西肝癌高发区与低发区肝癌病人感染的HCV均以Ⅱ型为主,且广西肝癌的发生似乎与HCV的感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各型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及其临床意义,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14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7例,重型乙型肝炎组8例,急性乙型肝炎组5例)和2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夹心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IL-2、IL-4及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比较,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血清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型乙型肝炎患者CD3+、CD8+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P<0.05),IFN-γ水平升高(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IL-4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细胞因子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疾病发展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HBV感染慢性化可能与Th2细胞因子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西人群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标准全程接种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中抗-HBsS/N值〈10mIU/ml的无、弱应答者80名(A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抗-HBsS/N值〉10mIU/ml的中、强应答者62名(B组)作为对照。应用PCR—SSP进行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①A组HLA—DRB1*15基因表达频率为11.25%,显著低于B组的36.67%(P=0.001);②A组中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28±6.84)pg/ml,显著低于B组(16.28±10.05)pg/ml(P=0.000);③A组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2.36±1.91)pg/ml。显著低于B组(8.50±6.68)pg/ml(P=0.000);④HLA—DRB1*15阳性组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3.82±9.89)pg/ml,显著高于HLA—DRB1*15阴性组(9.76±9.54)pg/ml(P=0.029);⑤HLA-DRB1*15阳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5.81±4.27)pg/ml,阴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4.82±5.84)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结论①HLA—DRB1*15基因可能是促进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相关基因;②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1、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③HLA—DRBB1*15基因可能是通过影响Th1细胞相关因子IFN-γ的表达水平,而不是通过影响Th2细胞相关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来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免疫状态对HBsAg和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慢性乙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其外周血,采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对研究对象血清及全血进行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sAg、IL-2、IL-10和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检测,应用PCR法对HBVDNA进行检测,并对HBVDNA指数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应用SPSS13.0 for window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L-2与HBsAg呈无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064,P=0.547),但与HBV DNA水平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261,P=0.013);IL-10与HBsAg水平呈无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95,P=0.064),与HBVDNA水平呈无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015,P=0.888);IL-2/IL-10比值与HBsAg水平呈无显著性相关关系(r=0.087,P=0.410),与HBVDNA水平呈无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95,P=0.063);CD4^+细胞与HBsAg及HBVDNA水平均呈无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188,P=0.074;r=0.051,P=0.632);CD8^+细胞也与HBsAg水平呈无显著性负相关关系(r=-0.107,P=0.315),与HBVDNA水平呈无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146,P=0.169);CD4^+/CD8^+比值与HBsAg水平呈无显著性正相关关系(r=0.158,P=0.134);但与HBVDNA水平呈低负相关关系(r=-0.201,P=0.055)。结论慢乙肝患者体内IL-2对HBsAg水平虽无显著抑制作用,但对HBVDNA的复制起到显著抑制作用;IL-10对HBsAg及HBVDN水平均无显著影响,IL-2/IL-10之间的平衡对HBVDNA复制亦无明显影响;CD4^+、CD8^+细胞对HBsAg及HBVDNA水平虽无明显影响,但CD4^+/CD8^+细胞之间的平衡似对HBV的复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 HBs(S基因 )和 HBx基因 (X基因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 ,为制定 HCC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配对原则在肝癌高发区选择肝癌高发家庭成员的同时 ,选择相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同民族、同性别 ,年龄± 5岁的非癌家庭成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PCR技术和探针杂交法及免疫荧光显影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 S和 X基因进行检测 ,应用配对χ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基因在 HCC高发家庭成员组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癌家庭成员组 ;两组的男、女性及男女合并后的阳性率及分别为 6 0 .5 % (4 6 / 76 )、5 2 .9% (1 8/ 34)、5 8.2 % (6 4 / 1 1 0 )和1 5 .8% (1 2 / 76 )、2 9.4 % (1 0 / 34)、2 0 .0 % (2 2 / 1 1 0 ) (P <0 .0 0 5、 P <0 .0 5、 P <0 .0 5 )。 X基因在 HCC高发家庭成员组中的阳性率亦显著高于非癌家庭成员组 ,两组的男、女性及男女合并后的阳性率分别为 2 6 .3% (2 0 / 76 )、1 4 .7% (5 / 34)、2 2 .7% (2 5 /1 1 0 )和 2 .6 % (2 / 76 )、8.8% (3/ 34)、4 .5 % (5 / 1 1 0 ) (P <0 .0 0 5、 P >0 .0 5、 P <0 .0 0 5 )。结论 :HBV的 S基因和 X基因与 HCC的家庭聚集性存在密切关系。 S基因的检出率比 X基因检出率高 ,可作为 HB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究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与广西肝癌流行区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关系。方法:在广西肝癌流行地域收集肝癌高发1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近似相同生活背景、民族、HBs Ag、性别、年龄相距±5岁的120例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两组共240例受检者外周血清IL-1β含量。结果:不管从总体水平还是从民族、HBs Ag携带情况、性别、年龄层面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IL-1β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 05)。实验组中,先证者不同级别亲属之间IL-1β的含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Z=1. 648,P=0. 642)。实验组中有2~3个肝癌先证者与有4个及以上肝癌先证者的家族成员外周血IL-1β含量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 331,P=0. 183)。结论:实验组入选者血清IL-1β因子检测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促炎因子IL-1β高水平表达与广西的壮、瑶族肝癌家族聚集性存在关联性,IL-1β过量表达可能是肝癌高发家族成员罹患肝癌的易感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终末期肝病模型对肝衰竭的近期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系统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测11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项,计算MELD评分,并随访90d的生存率,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MELD分值,并观察分析不同预后患者入选后30d时MELD分值的动态变化。结果 11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死亡组基线MELD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且基线MELD分值越高,病死率越高。死亡组入选后30d的MELD分值较基线MELD分值升高,存活组入选后30d的MELD分值较基线MELD分值下降。结论 MELD评分系统可以作为预测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较客观的指标。纵向评估MELD分值的动态变化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急性肝衰竭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