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4篇
  免费   500篇
  国内免费   372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64篇
妇产科学   29篇
基础医学   373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1070篇
内科学   663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232篇
特种医学   322篇
外科学   937篇
综合类   2182篇
预防医学   830篇
眼科学   109篇
药学   936篇
  8篇
中国医学   885篇
肿瘤学   18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2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230篇
  2018年   242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206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422篇
  2013年   448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563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537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458篇
  2005年   424篇
  2004年   344篇
  2003年   317篇
  2002年   311篇
  2001年   25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05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张辉 《医学信息》2008,21(8):1453-1453
2002年9月-2006年8月,我院收治90例上消化道出血致休克患者,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检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DF-15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探讨GDF-15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生、侵袭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两步法检测85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及其配对癌旁子宫颈组织中GDF-15、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分析GDF-15表达与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GDF-15与EMT相关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与癌旁子宫颈组织相比,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DF-15、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DF-15表达与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呈正相关(r_s=0.422,r_s=0.374),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_s=-0.305)。结论 GDF-15与EMT相关蛋白在子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异常表达,过表达GDF-15在子宫颈癌的发生、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与诱导子宫颈癌EMT有关。  相似文献   
73.
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适用人群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根据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在大样本人群中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MMSE的适应人群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随机整群分层抽样,对4921名55岁或以上的西安市城市居民进行MMSE测查。分析MMSE得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以及总体人群中的第10百分数、中位数、偏度、峰度以及对痴呆的阳性预测值。并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MMSE得分的影响因素。结果:MMSE得分在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总体人群中都呈现负偏态,尖峭峰型分布。在年龄较轻(70岁以下)、文化程度偏高(初中或以上)的人群中偏性分布最明显,痴呆的检出率较低;而在年龄偏大(70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小学及以下)的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痴呆的检出率较高。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听力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对MMSE得分有显著影响(P<0.001)。结论:MMSE量表最适用于年龄偏大(70岁以上),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或以下)的人群,对痴呆的筛选能力大;而对于年龄偏小,文化程度偏高的人群,MMSE的鉴别筛选力较低。实践中应根据具体研究目的选用适宜量表,并灵活掌握分界值,以达到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74.
杨彬  陈红艳  张辉 《医学信息》2003,16(9):532-532
太田痣是皮肤难治病之一 ,本病发生于颜面一侧的上下眼睑、颧部及颞部 ,偶然发生于颜面的两侧。颜色通常为褐色、青灰、蓝、黑或紫色。我院从 1995年以来 ,采用 XH-超高频手术仪治疗太田痣约 5 8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其间良好护理对术后的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将护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报导如下。1 心理指导患者多数心理负担重 ,患者 80 %为女性 ,6 0 %为先天性。因此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鼓励患者乐观、开朗的心态 ,正确对待和认识疾病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手术治疗的前提和术后恢复的有利保证。2 术前一般状况的指导结合患者具体…  相似文献   
75.
作者等对经内科系统治疗疗效不佳的3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外反搏治疗后疗效观察,证实了体外反搏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6.
热休克蛋白60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影响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重要炎性物质——热休克蛋白60(HSP60)体外对小鼠树突状细胞(mDC)功能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提取DC,体外培养成熟后与两种浓度mHSP60孵育,动态观察DC突起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孵育前后mDC表面标志改变;MLR测定孵育前后mDC刺激功能变化;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孵育后,mDC突起增加明显;CD11c^+、CD80及CD86表型显著增加;淋巴细胞刺激功能明显增强;分泌细胞因子IL-12、IFN-γ增加(P<0.01)而IL-4增加不明显(P>0.05),IFN-γ/IL-4比值升高.结论:mHSP60体外可以促进mDC功能,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发病年龄35~71岁,男、女性各9例。18例患者中十二指肠腺增生、十二指肠腺错构瘤各9例,两者的形态及病变大小无明显差异。十二指肠腺错构瘤的镜下表现比十二指肠腺增生多样,且其腺体可伴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标记p53、Ki-67及Muc5AC可以辅助诊断。大部分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的表面黏膜均有Muc5AC不同程度的表达,提示表面黏膜有不同程度的胃小凹化生,部分表面黏膜还可见糜烂及溃疡形成。结论十二指肠腺增生性病变临床罕见,包括十二指肠腺增生和十二指肠腺错构瘤,两者主要通过镜下形态特点进行鉴别。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可鉴别十二指肠腺的上皮内瘤变或原位癌变与硬化性改变;表面黏膜的胃小凹化生、糜烂及溃疡形成提示病变可能的发生、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78.
张辉  张光运  段丽  饶志仁 《解剖学报》2003,34(6):583-588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及神经元对一侧胫、腓骨骨折的反应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内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Fos蛋白双标记以及蛋白激酶C(PKC)在左侧胫、腓骨骨折后不同时程的表达变化。结果 1.左侧胫、腓骨骨折后,GFAP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同侧腰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胞浆,Fos阳性产物在其胞核也有表达,且以浅层为主,神经元的胞核也有Fos阳性产物;2.Fos—LI神经元与GFAP/Fos-LI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基本一致,两者关系密切;3.GFAP/Fos—LI星形胶质细胞表达高峰期在骨折后45min,而Fos—LI神经元的表达高峰期在骨折后90min;PKC—LI星形胶质细胞出现及达到高峰的时间比PKC—LI神经元要早。结论 腰髓背角的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下肢骨折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及调节过程,而且Fos—LI、PKC-LI的表达早于神经元,可能主动地影响神经元的活动。  相似文献   
79.
极低频磁场对胞内钙振荡影响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双钙库模型,本文以离子跨过细胞膜、细胞器膜迁移的几率作为细胞对电磁场的响应因子,来调制流过膜通道的离子的速率,进而影响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数值分析表明:在极低频磁场的作用下,一定能量因子下的频率条件或是一定频率因子下的能量条件可引起钙振荡形式的变化;窗效应是频率因子和能量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0.
过继免疫联合化疗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癌症的生物治疗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近年来已成为传统肿瘤治疗模式(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外的第4种模式。我们采用脾、胸腺淋巴细胞作为前体细胞,体外用重组淋巴因子(rIL-2)诱导产生LAK细胞,并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