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2篇
肿瘤学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并发周围神经炎的报道极少,现将我们使用替比夫定、干扰素联合治疗CHB并发周围神经炎(peripheral neuritis,PN)的情况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使用替比夫定联合干扰素治疗或替比夫定单药治疗CHB125例,发生PN病变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9~36岁;CHB诊断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相似文献   
12.
91例典型狂犬病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病死率极高,几近100%。国内近年来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为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做好防治工作,现将在我院住院的91例狂犬病患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和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ART)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的影响,及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和脂肪代谢异常(LD)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未治疗、已经治疗的HIV感染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人群PBMC中线粒体DNA有无差异,比较发生LD和未发生该症状患者线粒体DNA含量有无差异。结果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已治疗的HIV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为非感染者的0.61倍和0.8倍,但无显著性差异(P=0.122)。发生LD患者PBMC中线粒体DNA相对含量(2-△△Ct)比无LD患者显著降低(0.57vs.1.12,P=0.045)。结论发生LD的患者血中PBMC中线粒体DNA含量显著下降,可能作为潜在临床辅助诊断指标,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以来,艾滋病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987年AZT成为首个被证实能抑制HIV的药物,随后抗病毒药物不断研发并应用于临床,1996年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出现是人类治疗与控制艾滋病的里程碑,艾滋病从绝症逐渐转化为可防可控的慢性传染病.抗病毒治疗通过抑制HIV在人体内的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2F1对XRCC1启动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意义。方法:PCR扩增XRCC1启动子序列克隆至pGL3-Basic荧光报告载体上,与E2F1或突变的E2F1(132E)表达载体分别同时转染SaO2细胞;从基因Bank中调取XRCC1启动子序列和E2F结合位点序列分析其相关性;设计引物逐渐从5′端删除与E2F结合位点相关的序列,将PCR产物分别克隆至pGL3-Basic荧光报告载体上,转染至SaO2细胞。细胞裂解后与β-gal反应液一同保温,570nm处读取吸光度值。结果:XRCC1与E2F1共转染后,可以诱导XRCC1荧光强度的增加;XRCC1启动子序列5′端-819~-803与E2F结合住点相关,删除5′端序列使荧光强度减少。结论:E2F1作用于XRCC1启动子序列,上调XRCC1转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跨省流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IV/AIDS)免费抗病毒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11-2015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工作数据,采用描述性和趋势检验分析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历年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该人群抗病毒治疗覆盖面的主要因素。结果 跨省流动HIV/AIDS占比从2011年的7.1%(17 784/250 645)提高到2015年的10.3%(54 596/528 226)(Z=51.38,P<0.000 1),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由2011年的37.3%(6 641/17 784)逐步上升到2015年的71.0%(38 783/54 596)(Z=96.23,P<0.000 1),已与2015年非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接近(71.5%,338 654/473 6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跨省流动HIV/AIDS中,女性、≥50岁年龄组、汉族、已婚/有配偶、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男男性行为感染、首次随访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μl、通过医疗机构检测或重点人群检测发现HIV感染者、现住址在城市者抗病毒治疗比例较高。结论 不同特征的跨省流动HIV/AIDS抗病毒治疗比例不同,需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尽早将跨省流动HIV/AIDS纳入抗病毒治疗规范化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18.
重复性,能覆盖我国最主要的流行病毒株.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结合多重反转录巢式PCR技术检测HIV RNA的小型集合NAT,用于MSM人群急性感染的筛查诊断.方法 利用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期间从3名HIV窗口期感染者、30名HIV慢性感染者、97名健康人采集冻存的EDTA抗凝血浆建立小型集合NAT.将10份待测标本混合组成1个集合,离心富集病毒,提取RNA;针对HXB2的nt5783-nt6228和nt1235-nt2012区分别设计2对引物;采用多重RT-PCR、巢式PCR扩增2个目标区的核酸片段,对结果阳性的集合中标本进一步分别检测.确定小型集合NAT的灵敏度,并进行验证.应用建立的方法对1 005份与上述标本同一时期收集的MSM人群的HIV抗体阴性血浆进行检测.结果 (1)成功扩增出目标区的2条特异性片段,灵敏度为162拷贝/ml;(2)对3份HIV窗口期感染者标本用小型集合NAT方法盲法验证的结果和预期一致;(3)用多重RT-PCR和巢式PCR对30份HIV抗体阳性标本检测,阳性率100%(30/30);(4)发现1 005份血浆标本中有1份为HIV RNA阳性,追踪随访发现HIV-1抗体转阳.结论 本研究中建立多引物小型集合RT-PCR、巢式PCR结合的小型集合NAT的敏感性好,可用于MSM人群HIVG感染窗口期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碱基突变差异.以探讨mtDNAD-loop区碱基突变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DNA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线粒体D-loop区进行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11例乳腺癌患者癌组织mtDNA D-loop区存在突变,类型以点突变为主,同时发现在线粒体DNA的某些位点发生突变的频率明显较高.结论:mtDNA D-loop区碱基在癌组织中的突变率较癌旁正常组织显著增高,提示mtD-NA D-loop区碱基突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