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低频振动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基质分泌的影响.方法:取成人的髂骨松质骨,获得人成骨细胞.并在培养48h后,施加0.1、0.2、0.5、2和5Hz的低频微振动,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况:化学比色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含量.结果:加载 0.2和0.5Hz可使成骨细胞的ALP活性明显增高(P<0.01);0.1和2Hz振动后其ALP活性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Hz振动则明显降低ALP活性(P< 0.01).加载 0.2和0.5Hz振动的成骨细胞,S期细胞从10.4%增加至12.45%和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6.21%和 28.75%.0.1和2Hz低频振动则显示出对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而5Hz使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降低至13.22%(P<0.05).同时,加载0.2和0.5Hz振动可明显增加成骨细胞骨钙素分泌量至1.87和 2.47ng/ml(P<0.05),而加载0.1Hz对骨钙素分泌量无明显影响(P>0.05),加载2和5Hz相应降低了骨钙素分泌量(P<0.05).结论:0.2~0.5Hz的低频振动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成骨活性物质分泌,对低频振动应用于骨折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2.
低频振动下成人成骨细胞动力学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在不同振动频率作用下成人成骨细胞外源性应力应变刺激的动力学响应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人成骨细胞,然后分别给成骨细胞加载0.5Hz和2Hz的振动频率,作用5d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骨细胞增殖状态;化学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NO释放量;原位杂交检测iNOS mRNA表达情况。放射免疫法检测细胞PGE2释放量。作用14d后,化学比色法检测成骨细胞间质Ca^2 浓度。结果加载5d后,0.5Hz振动可使S期的细胞数从10.4%,增加到16.12%,增殖指数从20.14%增加到28.75%。2Hz使S期的细胞数降低至8.56%,增殖指数降低到17.68%;在加载0.5Hz和2Hz振动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释放量(12.5μmol/L,10.4μmol/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细胞PGE2释放量(405.62pg/ml,234.47pg/ml)也较对照组(92.56pg/ml)明显升高(P<0.01);同时也可检测到细胞iNOS mRNA的阳性表达。培养14d后,经0.5Hz处理的成骨细胞间质Ca^2 浓度为46.35mg,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适当频率的振动可诱发成骨细胞的信号传递,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增加NO和PGE2释放量,增强成骨细胞的成骨功能。  相似文献   
23.
背景:对于Hangman骨折,采用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目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颈前路融合钢板置入内固定和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例Hangman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与后路C2椎弓根、C3侧块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比较,颈前路减压植骨钛合金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与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与颈椎后路手术内固定相比,颈椎前路融合植入物内固定手术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分析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并发硬脊膜损伤和脑脊液漏的产生原因,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6-09/2008-09发生的34例硬膜囊损伤和9例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除1例保守无效于术后22 d再次手术治疗外,全部治愈,无一例感染、慢性囊肿发生。结论:由于MED的特点,术中硬脊膜损伤的原因和预防与传统手术略有不同,但通过术中积极措施和术后保守治疗,大多数脑脊液漏均可预防或治愈。  相似文献   
25.
现代医学科学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要求医学院校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医学人才.因此,医学教师的智力开发已成为实行医学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而医学教师(中等专业)的智力构成应具备以下要素:相应的文化、专业学历,较强的自学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及科研能力,从我校教师的现状调查来看,这几方面尚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仅文化、专业学历一项,我校26%的青年教师是文革期间短学制培养毕业的,只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或中专学历.要改变这  相似文献   
26.
本文对174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其中治疗组154例,用健脾补肾泻火方药(生血灵)的四种制剂,分别用于血热络伤、脾虚失统、脾虚阴亏、脾肾阳虚各型;对照组20例,用强的松。两组治疗3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85.00%(P>0.05)。治疗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93.20%、56.25%(P<0.01)。观察生血灵(SXL)组治后PADT、PAgT均有明显增高,T细胞亚群OKT_3~+、OKT_4~+百分值显著上升,OKT_8~+百分值明显下降,OKT_4~+/OKT_8~+比值显著上升,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明显改善。SXL组对ITP各型均有疗效,尤以脾虚阴亏型、脾虚失统型为佳。脾肾亏损、火伤血络的主要病机特点对本病辨证分型及评价健脾补肾泻火方药的疗效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ED)术中保留腰椎黄韧带的方法、技巧、影响因素和初步疗效评价。方法选择单节段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78例试行术中保留椎板间黄韧带,按是否成功实施保留黄韧带分组(A组:保留组;B组:放弃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理分型、椎板间隙大小、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比较,总结手术方法及技巧,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及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定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及椎板间隙大小经t检验存在显著差异。而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经卡方检验无差异。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经t检验无显著差异。VAS及ODI评定结果显示患者手术前后的VAS及ODI分值改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CT显示硬脊膜囊及神经根粘连轻微。结论年龄小、病程短及椎板间隙大的患者行MED时易于术中保留椎板间黄韧带,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分型与能否成功保留黄韧带无相关性,保留黄韧带与否不影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提倡MED尽量保留黄韧带。  相似文献   
28.
目的观察和探索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复合胶原膜在预防鞘管区肌腱粘连、促进肌腱内源性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10个月龄的雄性leghorn鸡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只。将鸡的左侧第三趾造成挤压撕脱伤模型,用改良Kessler法进行缝接。A组:肌腱缝合口包裹EGF复合胶原膜;B组:缝合口包裹单纯的胶原膜;C组:缝合口不做任何处理。4周后取材,右侧第三趾为对照组。对标本进行肉眼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光镜和电镜等观察。结果A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多,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成纤维细胞数量少,腱细胞成熟。B组肌腱粘连程度较轻,但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少,排列稀疏,以纤细的Ⅲ型胶原为主。C组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肌腱缝合段内的胶原纤维数量较多,排列紊乱,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结论1.EGF复合胶原膜能起到屏障肌腱外源性愈合、防止肌腱粘连的作用,但同时也明显减慢了肌腱的愈合速度。2、EGF复合可降解胶原膜,同时也加快了肌腱的内源性愈合速度,起到了较理想的防止粘连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目的研究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的细胞毒性。方法将人成骨细胞与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浸提液复合培养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单纯加细胞培养液。通过MTT法检测成骨细胞代谢活性;考马斯亮蓝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金氏比色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人工骨材料浸提液复合培养的成骨细胞在细胞增殖状况、蛋白质含量、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指标与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珍珠层聚乳酸人工骨材料对成骨细胞未产生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30.
显微内窥镜技术10年应用经验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的适应证与存在的问题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开展MED手术以来的1 460例病例并进行随访,评价疗效、总结手术经验。结果根据Macnab标准,总体优良率为87.5%,与开放手术相似。1例因设备故障转为切开手术,1例术后11 d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3例术后1年内行二次MED术。2例于术后1 h内出现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生术后脑脊漏79例,一过性下肢肌力下降56例,椎间隙感染2例,切口感染7例,腹膜后血肿1例,均经卧床、对症治疗后痊愈。108例单Cage椎间融合术患者随访1年时融合率为79.6%,与开放手术相近;发生椎间融合器移位3例,发生率约为2.7%。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固25例,未发生Cage移位,融合情况尚在随访中。结论 MED下可完成单纯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还可应用于其他腰椎退变性疾病中,MED下还可进行椎间融合术,使MED的适应证逐渐扩大,但同时越来越多的并发症也随之出现。MED技术有漫长的学习曲线,熟练的镜下止血技巧、防范神经根硬脊膜损伤、及时发现并处理急性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是顺利开展MED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